【连载】逐日:二爷爷光辉的一生(七)
第三章
察哈尔和绥远地区的历史变迁
十三世纪建立的蒙古帝国,它的疆域东起太平洋,西濒地中海,成为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由此而威振四方。
蒙古帝国版图
绥远省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就是今天包括我们察右中旗在内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第七节 察哈尔源起御林军
鄂托克被编蒙八旗
察哈尔蒙古起源于蒙古帝国初期,部落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帝国的怯薛(御林军或护卫军),护卫首都和宫廷(现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哈尔和林),元朝中后期成了察哈尔部,驻牧于阿尔泰山。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惠宗妥欢贴木尔携后妃、太子和宗室退往上都(正蓝旗东上都河北岸),史称北元。
明朝时期的蒙古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首领达延汗(成吉思汗的十五世孙,第二十九主的蒙古大汗)与林丹汗曾经重新统一蒙古,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北元时期(明朝)察哈尔部分为敖汗、奈曼、苏尼特、乌珠穆沁、主固特、布里亚特、阿剌黑、阿剌奇特八个鄂托克(或爱玛克、部),其中敖汗、奈曼、苏尼特、乌珠穆沁成为岭南察哈尔四部,主固特、布里亚特、阿剌黑、阿剌奇特成为岭北察哈尔四部,总称察哈尔八部万户。
达延汗统一蒙古后,把以前的小领地八部万户合并为六万户,并根据传统习惯,把六万户仍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万户(今锡林郭勒盟地区)、喀尔喀万户(喀尔喀河流域一带)和兀良合万户(原卓索图盟地区,今辽宁阜新、北票、朝阳、凌源、平泉、赤峰喀喇沁旗、宁城等市县和建平县南部地带),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今鄂尔多斯市一带)、土默特万户(今大青山下的土默特地区)和永谢布万户(今张家口以北地区一带)。大汗驻在察哈尔万户境内,统率左翼三万户,派济农驻在鄂尔多斯境内,统率右翼三万户。达延汗的分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形成了漠南、漠北的各个部,并成为清代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的基础。
达延汗
“旗”不是蒙古旧有政治制度的继续,蒙古社会原有的大小领地的区分以及彼此之间的领属关系是兀鲁思、图门、鄂托克、爱玛克。清兼并蒙古后,将这些区分和领属关系取消,大致在鄂托克、爱玛克(小领地)的基础上按照清朝军队的建制实行了改编,建立了新的行政单位——旗。当时的旗分为三种,一种是世袭制旗,叫札萨克旗,旗是对最高长官的称呼,它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清朝皇帝赐给旗内蒙古封建主的领地,又是清朝国家行政体制中蒙古地区的基本军事、行政单位,隶属理藩院领导。第二种旗是喇嘛旗,是上层喇嘛管辖的政教合一的领地,为数很少。第三种旗叫总管旗,是清朝政府直属的领地。总管旗的总管(旗之最高长官)不世袭,由清朝政府直接委任。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对归附的蒙古各部逐一编旗,划定疆域,自王公贵族中选任札萨克(执政官)管理旗政,然后指定数旗定期集合商讨重大事务,形成会盟制度。将原察哈尔部设为八个札萨克旗,大部分安置于辽宁义州,其余拆散,将部众分别并入他旗予以分割。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察哈尔林丹汗之孙孔果尔额哲之侄布尔尼、罗布藏兄弟二人趁南方“三潘之乱”(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联合奈曼旗王札木山起义反清。康熙调动科尔沁等部蒙古军队讨伐察哈尔部,布尔尼战死,罗布藏率一万多兵丁二次降清,从此康熙对察哈尔部甚为担心,为了防止察哈尔部再度发生起义反清之事,将察哈尔部原驻牧地义州收回,调其部众游牧于宣化、大同边外,把归降的喀尔喀、厄鲁特编为佐领插入其旗,废止了察哈尔部的王公札萨克旗制,改为总管旗制,并将察哈尔编为左、右翼各四旗(即察哈尔八旗),其编制、组织形式均仿照满洲八旗制军队的组织形式。每旗有一面军旗,旗名以军旗色命名,颜色来自天干十字。除全色的黄、白、红、蓝四旗外,另四旗在原色旗上镶边,黄、白、蓝色旗镶以红边,红色旗镶以白边,称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八旗
察哈尔八旗在张家口设立都统,由满州人充任都统,管理八旗。为了笼络人心,官吏的级别高于内陆相同级别县的官职,为正三品,个别甚至还有正一品的。八旗总管由清庭任命,依驻牧地由东至西为正蓝旗(甲)、镶白旗(辛)、正白旗(庚)、镶黄旗(已)、正黄旗(戊)、正红旗(丙)、镶红旗(丁)、镶蓝旗(乙)。
八旗地图
壬癸为非军事单位,主要是家属、后勤、辎重等,为此未单独设旗。正蓝旗在最东边,镶蓝旗位于最西边。正蓝旗、镶白旗、正白旗、镶黄旗称左翼四旗,亦称东四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称右翼四旗,亦称西四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察哈尔右翼四旗划归绥远省管辖,也称为绥东四旗。
正蓝旗驻扎哈苏台泊,东南距京师北京城890里,东界克什克腾,西界镶白旗。
正蓝旗
镶白旗驻布雅阿海苏默,东南距京师北京城770里,东界正蓝旗,西界正白旗。
镶白旗
正白旗驻布尔噶台,东南距京师北京城1000里,东界镶白旗,西界镶黄旗。
镶黄旗驻苏明峰,东南距京师北京城750里,东界正白旗,西界正黄旗。
镶黄旗
正黄旗驻木孙忒克山,东南距京师北京城760里,东界镶黄旗,西界正红旗。
正红旗驻古尔板拖罗海山,东南距京师北京城800里,东界正黄旗,西界镶红旗。
察哈尔正红旗、镶红旗服饰
镶红旗驻布林泉(位于东乌旗乌拉盖的巴音胡硕镇北部),东南距京师北京城830里,在张家口西北420里,牧地在山西陶林厅之西南代哈泊(光绪初年正式称之为岱海),东界正红旗,西界镶蓝旗,南界丰镇,北界四子部落,广50里,袤200里。
镶红旗
镶蓝旗驻阿巴汉哈拉,在杀虎口东北90里,东南距京师北京城1000里,牧地在山西宁远厅之北,东界镶红旗,西界归化,南界山西大同,北界四子部落,广115里,袤160里。
镶蓝旗铠甲
察哈尔八旗的领导管理者有安本(总管)、伊赫甲楞(正参领)、伊勒格甲楞(副参领),每个苏木的领导有章盖(佐领)、孔督(骁骑校)、转达(护军校)三长,每旗还有三名比特格喜(笔贴式、文书)、两名单斯达(文书档案管理员)、多名宝希乎(通信员)和高其格(总管、参领的侍卫或随从)。
察哈尔除八旗外还有四群:太仆寺左群(察哈尔左翼牧场)、太仆寺右群(察哈尔右翼牧场)、明安群(明安牧场)、商都群(商都牧场)。
明末清初,大同边外的察哈尔八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水草丰盛、牧业兴旺,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经常迁徙,过着富裕的游牧生活。上等牧户有羊万只左右,马千匹上下,牛三、四百头;中等牧户有羊二、三千只,马百匹上下,牛六、七十头;下等牧户有羊百只左右,马四五匹,牛五六头。
清朝康熙年间先后归附清廷的四子部落一旗、喀尔喀右翼部落一旗(达尔罕贝勒旗)、茂明安部落一旗、乌拉特部落三旗(前、中、后三公旗),蒙古四部六旗首次会盟于今呼和浩特境内的红山口。
红山口
蒙语“乌兰”是“红色”的意思,蒙语“察布”是“口隘、山间、悬崖”的意思,“红山口”蒙语就叫“乌兰察布”,所以这次结盟叫乌兰察布盟。康熙十四年(1675年)察哈尔蒙古部落右翼四旗驻牧进入今天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卓资、察右前旗、中旗、后旗、集宁、丰镇、商都、兴和及河北尚义县的部分区域之内,于是这一带区域就演变成了后来的乌兰察布盟地区。察哈尔右翼四旗指的是察哈尔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察哈尔镶蓝旗服饰
且待下节分解:
周代时划作游牧地
汉朝起始设陶林县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该文作者1966年出生于察右中旗元山子乡,1984年参军,转业前为陆军某装甲旅副政委,现在大同税务局工作。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楚楚
校对: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