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放的牡丹:(四)上学
本文作者:霍来根
13
爸爸为人随和,闲时爱玩麻将,同村武海军老师玩麻将人不够时就会叫上爸爸,就这样通过玩麻将爸爸认识了几个常下来检查教学的学区老师。牡丹常常会跟着爸爸,给这几个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通过这些老师们,牡丹竟和一位远在北京的传奇人物的人生有了美丽的交集,让她无助的人生峰回路转,又一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在牡丹心里神一般的人物叫徐白仑。
牡丹的启蒙老师武海军
徐白仑徐老先生,江苏宜兴人,曾就读于南京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职称。在1971年,也就是徐老四十一岁时,由于在工作中日夜加班,高度近视的眼睛不堪重负,视网膜上出现了菱形缺口,在手术中又不幸发生了医疗事故,导致双目失明。无边无际、无休无止的黑暗使人窒息、疯狂、崩溃,正值壮年,人生目标与理想的突然破灭一度使徐老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在夫人朱益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的感化和鼓励下,徐老搞起了儿童文学创作,先后发表了童话、寓言、诗歌等十余万字,作品收入了《当代童话选》和《近代寓言选》。后在康克清女士(朱德夫人)的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盲童文学》,给盲孩子们送去了精神食粮。
当徐老了解到我国的盲童入学率仅为2.7%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之大让他震惊。随后,徐老自费去内蒙、黑龙江、山西、广西等偏远落后地区实地考察,实际情况更让他大跌眼镜。盲人,在中国很长时期内几乎是全社会的弃儿,有的甚至在原生家庭中都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与温暖,他们的生存状况大多悲惨。
这是几趟触及灵魂之旅,一种强烈的使命召唤着他,徐老深知在那个无色世界里的无助、恐惧和绝望,他下决心要帮助他们。徐老准备创办一个机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让天下盲童有学可上,掌握一技之长,走出自我封闭的家庭环境,有尊严地融入社会,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周围人时,所有人都不屑一顾,都认为他可能是心理不太正常了,是在说胡话,但徐老决心已定,无论前途多么艰难也要走下去。
在筹办过程中,徐老花光了积蓄,最后不得已卖掉了房子,饱受冷漠、拒绝、嘲讽,最让徐老痛不欲生的是,发妻朱益陶女士由于长期的劳累和忧伤重病住院,没有人陪床,没有人交医疗费,妻子带着对徐老深深的不舍与不放心溘然离世。徐老在妻子的遗像前长跪不起,嚎啕大哭。任凭徐老千呼万唤,陶陶再无回应……
二十七年情似海,
一十三载苦相思。
地久天长终成梦,
夜夜泣血盼魂归。
徐老迷茫、彷徨、痛苦、悲愤。在北京的街道上,常常有位老人手持盲杖敲击着地面,磕磕绊绊于各个部门、单位、企业之间,找不到厕所,一天不喝水;找不到避雨的地方,一个老人在空旷的街道上被雨干淋着。撞破过脑袋,撞掉过门牙……
这时,又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出现了,她叫纪玉琴。出于对徐老的同情、敬重直到钦慕,她要成为徐老的眼睛,去和徐老共同完成这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纪女士义无反顾嫁给了徐老。从此,贤伉俪奔走呼号,四处募集善款,几次来到欧洲,访问考察了多个国际盲教组织和慈善基金机构,要唤醒全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良知,共同关爱中国盲童。在徐老不懈的倡导和感召下终于在遥远的异国有了回应,在1996年从国外引进资金,邀请国际著名专家前来指导,于9月11日《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海淀区正式挂牌成立。同年,由《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发起,旨在帮助我国贫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尽快普及视障教育,使每一个失明儿童都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并为当地打下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公益项目“金钥匙工程”首先在广西全境展开。在199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境展开,而牡丹有幸成为其中之一的受益盲童。
徐白仑先生和纪玉琴女士
时至今日,徐老先生成绩斐然,真正的桃李芬芳满天下,创造了世界盲教史上的奇迹,在国际视障教育界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国际视障教育学会主席威廉·布鲁海尔称赞徐老:“你做了一项魔术师般的工作。”徐老获奖无数,成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高奖——“柯美纽斯奖”的中华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位盲人,曾受过江泽民、李鹏、李瑞环等领导人亲切接见。徐老用他的后半生为中国盲童托起了一轮永不坠落的太阳。
14
1999年春天,一场春雨如约而至。风轻云漫,细雨如酥,滋润着内蒙古这片广褒而干涸的土地。“金钥匙工程”跟随着春的脚步在自治区全境紧锣密鼓地展开。
这个喜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逐级往下传达,再由乡村教师和村镇基层干部对辖区內的适龄视障儿童普查上报。当牡丹听到这个消息时,真是喜从天降,她一直渴望着能和小伙伴一样上学读书。过去,虽然学校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现在,终于能实现她的梦想,心里真是难以言说地激动。
没几天,武海军老师来到家里,要家里准备准备,说北京的徐白仑徐爷爷这几天在土贵乌拉的乌盟特教学校(原乌盟聋哑学校,现设“内蒙古中部地区视障教育资源中心”),过几天要来看望孩子们和将要去资源中心参加特教培训的老师们。听说有大人物要来,三姨和四姨还给牡丹赶做了一身新衣服。
与徐爷爷同来的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还有徐爷爷的夫人,也就是被孩子们亲切称为纪奶奶的纪玉琴女士。当随行人员介绍徐老后,牡丹感觉面前这位和蔼的老人就是她此生的亲人,就是助她高飞的恩人。初次相见牡丹毫不怯生,情不自禁抱住徐爷爷轻轻啜泣,徐爷爷蹲下身来左手拥着牡丹瘦弱的身体,右手怜爱地轻抚着她的头发……
这一情景是牡丹一生的记忆,也是她一生的感动。大爱无疆,超越了血缘、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种族……徐老啊!你是民族的脊梁,是人类的良知,是上帝派来的人!
15
牡丹在1999年8月份正式入学,当时未满十四周岁,学校就在本村,启蒙老师是武海军老师。之前不久,武海军老师去设在前旗乌盟特殊教育学校的“內蒙古中部地区视障教育资源中心”进行了上岗培训、中期培训和理论系统培训。课间,武老师先正常讲授课程,再抽出时间给牡丹教授盲文,这种教学方式就是“金钥匙工程”倡导的“随班就读”。为了方便牡丹,武老师就固定让她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有武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聪惠努力,牡丹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学会了盲文,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由于成绩优异,得到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助学金的资助。
宋庆龄奖学金铜章
2000年初,北京电视台作了专题报导:“北京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发起的“金钥匙工程”在內蒙古自治区的实施情况,摄制组和记者来到井沟子村小学对牡丹和武海军老师进行了拍摄采访。同年3月初,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制作了一期“金钥匙工程”在乌盟地区的实施情况和成功经验的节目,栏目组人员和徐白仑老先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视障教育学会的相关负责人与专家在旗教育局孟梁小老师的带领下又一次来到了井沟子小学和牡丹家里,分別进行了采访拍摄。
徐白仑先生、纪玉琴女士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视障教育专家在井沟子村小学的留影,照片中的小女孩是牡丹,其右为纪女士
这次共来了九辆越野车,一字排在牡丹家的大门前。村里人看到这么大的阵势,还有奇装异服碧眼金发的外国人,都很惊奇。消息很快传了出去,上下邻村很多人赶来看稀罕,有骑摩托的,有开三轮车的,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后在3月17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那期节目。当时远在天津某酒店当厨师的二哥无意中看到电视中有奶奶、妈妈和牡丹的画面时十分惊讶,当弄明白妹妹已能上学读书时,满怀喜悦向家里写了封询问详细情况的信。
在2000年后半年,井沟子村小学并入乡中心小学,牡丹也随武海军老师去了中心小学。由于距离远,只能住校,第一次远离温暖的家,远离父母的呵护,以后起居饮食等等全要自己面对,全要自己完成,这对于牡丹而言真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牡丹的世界里没有方位概念,也就是我们所常言的东南西北,但有准确的方向(前后左右)感觉和对距离准确的记忆,她以固定的物体为参照,凭借对方向距离的准确记忆与感觉,再加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她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到后来牡丹能独自找到厕所,独自找到寝室,独自找到教室和自己的座位。
当时还从三道沟转来一个视障女孩,和牡丹同桌。同病相怜,她俩亲如姐妹。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艰苦极大地考验着这两个女孩的毅力,视障教材的缺乏,学生食堂饭菜质量的低劣等。尤其到了冬天,寝室里冻得睡不下,睡下起不来,在教室里,她俩行动不便,很少能烤上火炉,手上全是冻疮。但这没有影响俩姐妹的学习激情,同年级里,她俩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这期间,武海军老师多次通过了自治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对他的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在2000年5月份获得了“助我高飞”一等奖,由乌盟教委颁发了荣誉证书,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颁发了奖状。
16
2002年暑假期间,命运又一次向牡丹绽开了温暖的笑脸。香港方树福堂基金出资资助乌盟特教学校开设盲班,由于师资等条件制约,计划第一届试验班只招收七名视障学生,以后条件成熟逐期扩招。果然不负众望,牡丹在乌盟地区二百五十多个“随班就读”视障学生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入选,她的那个小姐妹也被荣幸录取。
新学校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配套齐全的教学教材、舒适宽敞的教室宿舍、营养美味的饭菜、专业尽责关怀倍至的老师、严格规范的教学和生活管理,还有人性化的无障碍校园设施和丰富的课外读物……一切都让牡丹新奇、欣喜。太阳红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牡丹迎来了她人生的又一个春天。
17
刚到学校不久,家里突然传来噩耗,爷爷于农历九月十九去世了。爷爷是老党员,对毛主席无比敬仰,北京是毛主席工作生活的地方,是国家的心脏,因而,爷爷对北京无限向往。七六年毛主席逝世后爷爷非常悲痛,终于在七九年得到了一次公社组织老干部老党员去北京旅游的机会,这些老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旗仪式,随后又到毛主席纪念堂瞩仰了毛主席遗容。
牡丹的两个哥哥都没有念成书,自从有了牡丹,爷爷便萌生了一个心愿,就是希望他最疼爱的孙女将来能在北京工作生活,尤其是看到牡丹后来能够正常上学,爷爷的这个愿望也更强烈了。生前多次和牡丹提及过,可她一向未置可否,不是她没有自信去不了北京,而是她年龄小,还不懂得爷爷对首都北京的那种情感和对她美好前程的期许,压根就没把爷爷的话放在心上。爷爷的突然离世像一记重锤敲在她心上,也彻底敲醒了她。没能见上爷爷最后一面,在将要下葬时牡丹手抚爷爷的灵柩心里默默起誓:“爷爷一路走好!孙女绝不辜负您的厚望,将来一定要在北京工作生活。”爷爷在她心中的地位并不亚于父母,在牡丹的印象中爷爷对她的宠爱和看重远远超过了两个哥哥。对爷爷的承诺成了牡丹的一个信念,也成了她学习的巨大动力。没能让爷爷在有生之年看到她在北京已经生根开花成了牡丹心里永远抹不去的痛。
通过连续几次的摸底考试了解到,这七名新生成绩参差不齐,学校决定从小学三年级的课程学起,这对于牡丹来说相当轻松,所以,她有很多时间可以做其它的事情。
乌盟特教学校的前身是乌盟聋哑学校,招收聋生、自闭症患儿、智力障碍儿童,现又加招盲生。事实上这些身有残缺的孩子们由于种种原因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问题,所以学校配备了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会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疏导、矫正。幸而牡丹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不断的自我克服调整,已经完全从羞怯、懦弱、自卑和孤僻中走了出来,脸上常常洋溢着自信祥和的笑容,闲暇时和同学们主动接触沟通。为了能和聋哑同学们更好交流相处,在老师的帮助下,她又学会了日常手语,到后来能和他们交流自如(和牡丹告诉时握着她的手作手语即可)。牡丹的积极乐观感染着身边的人,很快就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与尊重。
牡丹有很好的表演能力,普通话讲得标准,歌也唱得好,声音如出岫轻云飘逸悠扬,又如石上清泉灵动婉转,特別是声线中总有一丝儿淡淡的、优雅的忧郁,能让听的人心灵颤动。由于学校的特殊性,社会上常常有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来捐资捐物,有名人贤达、文艺团体来慰问演出,每当学校有文艺活动时,必定少不了牡丹的节目,或演讲,或演小品,或唱歌等。
时间在这轻松偷悦的氛围中慢慢流逝,由于学校是全封闭式管理,这些少男少女们,朝夕相处,耳鬓厮磨,正值情窦初开的懵懂年龄,难免暗生情愫。学校明文规定不准早恋,可这些冷冰冰的条条框框怎能挡得住青春的萌动呢?所以早恋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成了老师们最为棘手的问题。牡丹如此出众优秀,自然少不了有男同学追求,大多让牡丹婉拒开导后都能适可而止。她明白,上学读书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对于他们而言更是別无选择。只有用知识强大自己,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曾有一个男生对她爱得痴迷,陷得很深,牡丹多次拒绝解释都无济于事,对她造成很大压力,并且对他本人的学习也有很大影响,没办法,最后只能让老师出面解决,牡丹和老师告诉清楚后特別嘱咐,决不能伤害到他的自尊,一点儿都不能。最后,他们成了普通朋友,那个男孩现在已组建了幸福家庭。
时至2007年初学校开设了几门专业课,牡丹和其它大部分盲生选择了中医推拿按摩专业。依照她的成绩,爸爸妈妈希望她继续深造,将来说不定能有更大的作为,牡丹经过再三考虑后回绝了。从此,一边学文化课,一边学专业课,专业课要学理论,还要实践,练习手法、力度等,校园生活天天紧张而充实。
在这年寒假里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学校为答谢长期以来社会各届对残障人士的关爱,决定由本校师生制作一个节目参加2007年乌兰察布春节联欢晚会。校长一个电话将他们这几个有文艺特长的学生招回了学校,经过连续多天的紧张排练后,一行人去了凉城岱海正式录制节目《感恩的心》。当时著名歌唱家德德玛也在录制节目,特邀请牡丹节目组师生合照留影,还让牡丹坐在她身旁并握着牡丹的胳膊,这张照片牡丹一直珍藏着。
录制好节目赶回家里已经是年底二十八。除夕夜里,全家人早早吃过晚饭,把电视调到乌兰察布电视台,端坐在电视机前,边欣赏别的节目边等待着牡丹她们的节目。
自牡丹记事以来,特別是从上学开始,她深切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温暖,人世间的美好。她庆幸自己喜逢盛世,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正是这些社会各届无数爱心人士的慷慨捐赠与无私帮助,给她们这些关闭了心灵窗户的孩子们又开启了一扇门,给这些折翼天使又安装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她的心灵常常被感动着,爱已经在牡丹心里生根发芽,虽然遭遇过冷漠,也遭受过伤害,但自从有了信仰(天主教教友),她已彻底想开放下,宽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她深讷体会到唯有爱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
18
2008年春节刚过,在徐白伦徐老的联系协调下,牡丹他们这几个学中医推拿按摩专业的将要去北京一家盲校进行三个月的岗前集训。4月4日晚,同学们在各自家长的陪同下一行人乘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那一天牡丹记得很清楚,正好是清明节。一路上同学们兴高彩烈,毫无睡意,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距离爷爷的心愿愈来愈近了,牡丹兴奋之余又有了许多不舍。六年来,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已经结下了深厚情谊,母校早已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现在就要分別了,牡丹心里不由地有些酸楚,默默念到:再见了,我的同学;再见了,我的老师;再见了,我的母校……
该文作者为内蒙古察右中旗人,毕业于中旗一中,现居鄂尔多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