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可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昨天下午我和明光又入磜背,带着一丁点任务前往重修七世祖墓地的现场。顺便走一走熟悉的羊肠小道,看一看故乡的山山水水。工程已进入修砌“拜滩”护坡的工作了,护坡既要修得牢固又要得体,如何缩级是争议的焦点,到现场实际调研还是很有必要的。
到现场后,主、客双方经过短暂的沟通便达成了共识,花了很少的时间,争议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而我们却在大山中滞留了3个多钟头,2点准时出发的,到5点半后才回到家。老家的醉美山水总也看不够,故乡的一草一木似乎总在挽留我们,多逗留片刻。
我坐在副驾上当跟班,明光一脚油门,小车左拐右拐,一溜烟地跃上“嘉味鲜”公司后面的爬坡路段。一转弯,前面一位徒步进山的老者进入我们的视线,他肩膀上架着一杆扁担,扁担两端挂着些许小物件,迈着矫健的步子本能地回头看了一眼。当我反应过来时,小车已停在老者身旁,明光一边对我说顺便载老者进去,一边打开车门,彬彬有礼地请老人家上车。明光的善举让我非常感动,我随手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爱心可嘉!
经询问,老人家姓宋,是江西老表,来自红都的瑞金人士。一头银发的老表,脸色红润,灿烂的笑脸上写着满满的幸福。他属龙,接近古稀之年,闲聊中他告诉我们,他于1992年来到农场,在磜背村驻扎近三十年了,磜背村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磜背村的情况他已了如指掌,他说住在旱凹坪的旱窝里。旱窝里“7字”型的五加基楼房,与另一边的平房组成“同字”型的大宅院,当年的水库移民安置房,几十个房间的集体大院落,曾经热闹非凡的住宅区,现已空空如也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意难违。他告诉我们说,现这里只住了两个家庭,两对夫妇一共四口人。另一对夫妇也是江西的,是靠近会昌的西江人。
他虽然在这里打拼了大半辈子,这里也为他创造了不少财富,但他的根仍在江西。我说日久他乡即故乡,很多老表都在蕉岭置业安居了。但他没有在这里买房,听他口气已在老家建了新房,依然念念不忘叶落归根。
别看他快70高龄了,据说他两夫妇经营十多亩茶田,最远的在七八华里外的“大塘尾”,更让人佩服的是,从茶青到制作成干茶,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把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采茶季节的请工是必需的。我弱弱地问了一下成品茶的价格,他说春茶每斤60元,夏、秋茶分别卖20、30元。在老表身上,隐约闪烁着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光环。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为了把老表送到旱凹坪的家门口,明光的小车舍近求远,兜了个大圈子。我年长明光老弟一轮的岁数,感觉比他只是白白地多吃了若干年饭似的,他身上除了爱心可鉴外,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认真学习,比如每做一件事的周密安排、粗中有细,他做事精益求精,是智慧型的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