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旅江湖 | 旅游小镇破产警示录

对于特色小镇的青睐,业内从疯狂追逐到谈“镇”色变,如今,随着特色小镇破产的越来越多,小镇运营者更关心的是,这样的寒冬还有多久,想活下去,究竟该听哪个大佬的,该照谁的做。

“又一家小镇申请破产了。”“好害怕,我们这边又裁员了”。“特色小镇还能反转吗?国家会不会出相关政策?”

这是笔者最近从小镇相关人员得到的一些信息。

事实上,特色小镇的崩盘,并不是最近几个月才有的,而是从今年开始持续走低。“2018年80%的特色小镇几乎全军覆没。”道略文旅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毛修炳也曾公开表示,接下来特色小镇各方面建设会走入更艰难的困境。

除了前期规划错误,投资规模大,没有独特的内容和IP外,大多数运营者对特色小镇的运营还是从地产的思路出发,对于项目运营和收益周期并没有预留太多的时间,反而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

导致小镇失败的原因看似很多,但最终摆脱不了定位,运营,营销三方面因素。今天闻旅派(www.wenlvpai.com)盘点了一些特色小镇失败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警醒和启发。

宜昌市龙泉铺古镇

这是一家2016年5月运营的小镇,投资规模达10亿,该古镇的主要产业是白酒,产业链本身单一,可以说最初定位就有问题,为了蹭热度而打造。再加上经营管理不善,招商政策没有力度,没有及时的运营推广,从而导致商铺入住率低,无法吸引游客。

常州杨桥古镇

这是一个政府扶持的项目,保存了大部分古镇的原始风貌,但由于原住民的迁出一定程度上还是损坏了古镇的文化与习俗,虽然此项目运营比较早,从2008年就开始进行修建和逐步完善,但由于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打包引流和古镇本身没有很好的产业集群支撑,没有形成人气,最终以失败告终。

成都龙潭水乡

龙潭水乡号称清明上河园,但现实却看不到任何与之相关的内容。这个斥20亿巨资打造的建筑风格小镇,最终没有留住游客的心。除了营销模式、后期运营和推广与初期开发模式不同外,其建筑风格并没有与当地的文化相关联,再加上老套的商业思路和模糊的产业核心,最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该项目于2014年4月开始运营。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借力影视,白鹿原火了。各景区为了争夺客源,都希望借助影视剧的东风,瓜分“白鹿原”这个文化资源。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就是基于此生成的人造景区,急于求成,一味模仿,但配套不健全,最终成了一条小吃街。其实这也是对于文化资源没有运用好的典型案例,前期定位草率,结果造成业态单一,持续吸引力不足,文化内容千篇一律。终究还是市场定位不准,运营方式盈利模式不清晰。

和仙坊民俗文化村

该项目于2015年2月正式运营,是典型的农村开发旅游项目,由当地居民自营,非统一运营,项目缺乏长期的运营资金。此外,与其他民俗文化村一样,同质化严重,对项目的选题、定位、规模、经营缺乏周密调查,不考虑当地的具体情况与市场需求。最后,项目前期定位没有结合当地文化及习俗,造成该景区设施简陋,产品结构单一,主题雷同,商业化严重。

杨店卓尔小镇

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项目,总投资50亿,但是由于卓尔集团在进入杨店镇以前并没有涉及农业生态文化旅游这个产业,因此,在打造该项目的过程中,总规化和详规一直在不断变化,最终导致项目失败。可以说,特色小镇大批量的崛起,是各地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很多公司为了蹭热度,拿到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盲目投资小镇,最终导致其失败。

常德德国小镇

该小镇主打异域风情,投资12亿,余2016年正式运营。但是由于项目定位存在问题,交通压力大,小镇设施配套不完善,建筑风格和文化主题单一,经营管理模式混乱,没有将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导致外来小商小贩大量涌入,破坏产业链接。

模客小镇

首先模具行业专业化强,投资成本高,企业投资很谨慎。其次,开发商在小镇创建之前,与模客小镇概念进行了捆绑,造成小镇部分在谈的企业、客商暂缓到小镇投资。最后,这也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小镇,最终政府的承诺没有兑现,导致资金断裂被迫停工。

结语:

时代的浪潮总会随着时代起起落落,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支持下的产业和项目,有可能成为热潮,但也要结合自己所在领域量力而行,为了短期利益和政绩,盲目跟风,粗暴复制,最终只能自吞苦果。

消费升级下,只有抓住消费者得心,才能得到其青睐和买单。因此企业和政府除了资本支持外,关键是要找到其项目运营的负责人,再配合营销,才有可能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