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从孤独到独立,有时只在一念间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1948年,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宣布封笔!

此后,他带着隐痛一头扎进了中国文物废墟里,仔细研究曾经无比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艺术。他的文物世界和 “湘西世界”一样,有悲愁的静静流淌,又有生之大欢喜。他在从文学到文物的转向过程中,洞察到了人生百味、人间烟火。这也应了他的那句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古典君按

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

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1923年,春光明媚。

踌躇满志的沈从文挟着铺盖卷在北京前门车站下火车。

月台上的边城青年对眼前这座豁然敞开的古老城市说:“我是来征服你的。”

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二十多年后,这座城池差点将他彻底倾覆。

丨于孤独中成长的天才丨

天才与疯子,都是孤独的,差别在于天才可以理解孤独。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

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独自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弹尽粮绝、天寒地冻,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

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他的住处。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在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

看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

施蛰存先生曾在回忆录中说:“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

一座陌生的城市,一副穷困潦倒的窘态,他的孤独就像一个人类经过另一个人类。

孤独折磨了他,却也成就了他。在北京的三年里,他始终默默享受着与自己的独处,感悟内心,感悟这个世界。

于是乎,仅用三年,他就以“黑马”之势,从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不懂的落魄之人,成为了“中国最有希望的小说家”。

连徐志摩都盛赞,“这般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 

丨于孤独中崩溃的作家丨

孤独是把双刃剑,成就与沉溺只在一瞬间。

1934年1月18日,新婚不久的沈从文从湘江坐船,他在写给张兆和的信中说:

自己站在船舱后面看了许久水,突然彻悟到真的历史是一条河,由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河里的石头沙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构成,就像历史由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构成一样。而那些底层劳动者,担负着自己的命运,活得庄严、忠实,他们不需要我们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

从此,固执的沈从文沉溺进了孤独的泥潭,开始了无法自拔的“痛苦”日子。

1949年初,沈从文在历史嬗变的缝隙中一时无法站立安稳。

绝望中的他竟然选择了自杀——他用剃刀把自己颈子划破 ,两腕脉管也割伤 ,又喝了一些煤油——这样的方式决绝惨烈。

但因为家人发现得早,送医院抢救及时,沈从文活下来了。

出院后的沈从文知道,自己已经不能再写小说了。

问一个人为什么要死,与问一个人为什么活着一样,并没有清楚的答案。

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不只是政权的更替,更是时代的分界与内心的孤独,活下去的意义成为了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沈从文找到了这个意义,开启了他辉煌而伟大的下半生。

丨孤独是必然,独立才是必须丨

一个人,只有在完全的独立中,才能明白:自己之不理解,也是一种理解。

在力量强大的社会、时代面前,柔弱的个人能够做些什么?

沈从文问了自己这个问题,也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代及后世的每一个人。

于是,病情好转后,沈从文到新成立的历史博物馆工作,转攻古代工艺美术史。

从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虽然有挣扎与苦痛,却换来自如和宁静。

对于放弃写作,他并不惋惜,“有的是少壮和文豪,我大可退出,看看他人表演”。又说工美史的研究,“目下你们还来不及注意,过三五年就会承认的。”对即将开始的新事业,他充满了自信。

是的,他确实值得自信。因为他将后半生数十年的心血,全部凝练到了这套叫做《沈从文说文物》的系列中。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书,而是沈从文一生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从写小说到改治文物,而且搞出丰硕的成果,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沈先生个人说,无所谓得失。就国家来说,失去一个作家,得到一个杰出的文物研究专家,也许是划得来的。但是从一个长远的文化史角度来看,这是不是损失?如果是损失,那么,是谁的损失?谁为为之,孰令致之?这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汪曾祺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很多极有见地的观点,再辅以他“抒情”式的笔法,造就了这套充满文学气息的考古美学读物。

书中沈从文从美学角度来品鉴,教会我们欣赏中国文物的独特之美,这可说是文物鉴赏、收藏的必读书,更是美学熏陶的必读书,极具收藏意义。

丨沈从文说文物.服饰篇丨

饱览古代服饰艺术之华美

本书收录了沈从文有关服饰类的考古鉴赏文章,

对所谈到的每一时代的服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

寻绎出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沿革的历史,

对中国的服饰研究有很大贡献。

丨沈从文说文物.民俗篇丨

饱览中国民俗艺术异彩

本书收录了沈从文有关民俗类的考古和鉴赏文章,

对中国古代民俗中龙凤等

人民素所喜好的形象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

各时代的特征做一总结,

并从美学角度谈了湘西苗族的艺术,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民俗

以及湘西苗族风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丨沈从文说文物.器物篇丨

饱览中国传统器物之神采

本书收录了沈从文有关器物类的考古鉴赏文章,

将历史文献和实物考证相结合,

对中国古代镜子、陶瓷、玻璃、犀角器等

工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

并从古为今用的角度

谈古代工艺对于现在的参考价值。

丨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丨

饱览中国书画之神韵

本书收录了沈从文有关书画类的考古鉴赏文章。

这些文章从传世书画名作出发,

以小见大,如点将一般,

将历代书画大家的风格提点评论,

绘出一幅中国古代书画艺术风格流变图,

见解独到,颇有启发。

丨沈从文说文物.织锦篇丨

饱览中国传统织锦艺术之精华

本书收录了沈从文的一些

有关织锦类的考古鉴赏文章,

在这些文章中,

沈从文把研究文物数十年里

经手过眼数以万计丝织品所积累的经验

按时代一一梳理,佐以实物图片,

展现出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织锦文化。

关门时,照例还有些人想多停留停留,到把这些人送走后,独自站在午门城头上,看看暮色四合的北京城风景,百万户人家房屋栉比,房屋下种种存在,种种发展与变化,听到远处无线电播送器的杂乱歌声,和近在眼前太庙松柏林中一声勾里格磔的黄鹂,明白我生命实完全的单独。就此也学习一大课历史,一个平凡的人在不平凡时代中的历史,很有意义。因为明白生命的隔绝,理解之无可望,那么就用这个学习理解自己之不可理解,也正是一种理解。

——《沈从文》

孤独,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如何从孤独走向独立

才是沈从文这套书带给我们

最伟大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人生的转变往往只在一瞬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