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学科,中医诊病法概述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其潜在的科技与人文文化内涵,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医诊治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察病
“整体察病”就是要把疾病看成是患者整体失调的表现,既要细察机体的外在表现,以详审机体内在的异常变化,同时还应当把患者与外在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诊察,全面地了解病情。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密切相关,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平衡,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时,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如果内外环境不能维护其一定范围内的和谐一致,便可发生疾病。因此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就可以影响于全身,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津液、阴阳、营卫的失常和精神情志活动的障碍,任何局部的病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整体而具有整体性的变化。
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自身整体失调的结果。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沟涌和感应传导,将六腑、形体、官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并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的统一活动。各脏腑组织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之间又紧密联系,相互协同,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机体生理状态下协调平衡的总“画面”,因此人体一旦发生疾病,就是整体失调的反映。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有关,而局部的病理变化又可对全身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目赤肿痛多为肝火上炎所致,而肌肤疮疡又可引起全身性的热象。所以根据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就能判断其内脏病变,每一局部出现的病理变化实为整体失调的结果。中医诊断学就是从人之整体及人与外在环境(社会的、自然的)关系中,全面地认识疾病,从整体的、宏观的角度把握疾病的本质。
(二)诸诊合参
“诸诊合参”是指诊察疾病时要将诸法相互参合,全面、客观地了解病情,并把所收集的全部病情资料进行综合考察。
中医诊法种类虽多,但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临床上应当注意综合运用,相互对照参考,才能获得全面的信息,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诸法合参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的配合运用。只有诸诊合参,全面获取病史资料,才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诸诊是从各种不同角度检查病情,所搜集的资料各有不同意义。在诸诊合参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兼参其他诊法。古代的医家往往把时辰、运气、体质等内容融会贯通于诸诊之中,说明任何疾病所表现的症状、体征,都不能孤立地对待,应该联系到四时气候、地方水土、生活习惯、性情好恶、年龄长幼、体质强弱、性别之男女等诸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考察。
实际上,临床诊病时常常难以将诸诊截然分开,比如对排出物的诊察,往往既要望其色、质、量,又要兼闻其气味,同时要问其排出时的感觉。另如在进行腹部按诊时,要望其腹之外形,腹壁之色泽,叩其腹而听其声,并通过切按而知其冷热、软硬,及对按压的反应等。这都说明临证时必须做到诸诊合参,全面诊察。
(三)辨证求本
“辨证求本”是指在对病证诊察分析时,必须寻求导致病证发生的本原,为进一步治疗用药提供依据。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在诸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失去平衡的结果,然后又通过种种症状、体征表现于外。然而这些症状和体征,都是疾病过程中的外在表象,虽可反映本质,然却不等于本质,而且有些表象和内在本质还有相当的差距,这就要求医者要熟练地运用中医理论,对诸诊所搜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探明其病位,识别其病情,判断其邪正关系及病变发展趋势,寻求其本质,才能指导治疗。例如同样是失眠症状,就有心’肾不交之失眠、心脾两虚之失眠、食滞胃脘之失眠、胆郁痰扰之失眠、心血虚之失眠、心阴虚之失眠等不同证型,只有结合诸诊资料,全面分析,辨证求本,才能探明引起失眠之本质所在,也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四)辨病辨证相结合
在中医学中“病”和“证”是密切相关的两个不同概念。辨证是在诊法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理论,经过逻辑思维,对临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疾病现阶段本质变化的诊断方法和认识过程。
辨证方法是医生识别证候、探求病因、分辨病位、区别病性、审察病机和病变趋势的具体手段。中医辨证是临床思维的重要形式。正确地运用各种辨证思维方法,既善于综合考察病人各方面的情况,又重视分析病人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具体反应,强调病变阶段邪正斗争的结果。具有综合判断与具体分析、注重整体与灵活应变相统一之思辩特点。辨证时要正确处理临证资料。辨证能从全面、详细而又复杂纷繁的临证资料中,立足于疾病现阶段的变化状况,判断先后因果,分辨轻重缓急,分清矛盾主次,抓住主要症状,并据此揭示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例如失眠是一个症状,若与心悸、心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少津、脉象细数并见时,则为心阴虚证;若与心悸、面色萎黄不华、唇舌甲色淡、脉象细弱并见时,则为心血虚证;若与心悸、面色萎黄、腹胀纳差、便溏乏力等症状共见时,则为心脾两虚证;若与惊悸、头晕目眩、舌苔黄腻、脉濡数并见时,则为胆郁痰扰证。辨证就是要立足于最突出的主要症状,然后由此及彼地将那些与主症相关的其他症状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辨别它们相互之间是否构成特定的证候。因而辨证具有从症辨证、突出联系、从现象探求本质的特点。
“病”与“证”的概念不同。疾病是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过程。疾病常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如伤寒病就有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之分;温病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不同。I临证时辨证和辨病都很重要。辨病有利于从疾病的全过程上把握疾病的本质,辨证则有利于随时掌握疾病特定阶段的病位、病理及邪正盛衰。临证时可以先辨病而后辨证,也可先行辨证而后辨病。这是因为经过辨病确定了病名,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规律提示常见的证型,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也可先辨证而后进行辨病,当疾病的本质反映不够充分时,则辨证不仅有利于当前的治疗,而且可以通过对证的认识,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从而确定其病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重视了疾病的一般矛盾,又能抓住疾病特定阶段的特殊矛盾,所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诊法的又一显著特征。
(0)

相关推荐

  • 中医诊断的三大原则

    疾病的病情变化极其错综复杂,医生要在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判断,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整体审察 整体观念.相互联系,是 ...

  • 中医十指诊病法

    一.拇指:(脾.胃),五行属土 扁小:脾胃不和. 粗大:脾胃病伤及肝脏,造成肝阳上亢,肝脏疏泄功能失调. 扁小不易弯曲:脾胃虚弱的表现,人易中风. 指腹干瘪凹陷:脾气不足,功能虚弱.失调,易出现消化不 ...

  • 中医诊病奇法:用耳朵诊病

    小编导读 在中医门诊看病时,医生常常会观察患者的耳朵,这是在干什么?原来医生是想通过观察耳朵来获得相关的疾病信息,这里用到的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的耳诊法.耳诊是通过观察耳穴.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 ...

  • 中医 ”相面“ 诊病法

    相面诊病口 诀 额头火星有斑痣:三横纹向(额头部位横纹深,精神压力大:有斑痣者,心脑血管有病,预防三高) 胸乳显现两眼间:(眼角发青者,患乳腺增生或乳腺癌.) 眉宇中分肝为外:(眉梢有斑者,肝有病.) ...

  • 昏厥的中医急救法

    昏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一般病情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苏醒后无后遗症:病情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死亡. 治则: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 ...

  • 昏厥的中医急救法、经典收藏

    昏厥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颜面苍白.汗出肢冷为主要特点的病症.一般病情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苏醒后无后遗症:病情严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死亡. 治则:苏厥开窍,实证只针不灸,泻法:虚证针灸并用 ...

  • 太神了!按按穴位就知道你的病,推拿按摩师的绝技(摸穴诊病法)

    从事手法医学工作者很常用的一种方法,许多疾病都可以通过摸穴诊断出来,现在主要介绍背部摸穴诊病,背部摸穴主要以摸腧穴为主.-- 以下是正文 -- 推拿.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理疗手法技术大全,穴位经络查询 ...

  • 脉法大礼:中医脉法四言真诀(附:十二部简易诊脉法)脉诊

    中医四言诀之辨脉提纲 调停自气,呼吸定息,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三至为迟,迟则为冷:六至为数,数即热证. 转迟转冷,转数转热.迟数既明,浮沉当别, 浮沉迟数,辨内外因.外因于天,内因于人. 天有阴阳, ...

  • 历代名医总结的中医诊病口诀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1.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苔黄腻热正在肝胆,苔黄炎热正在脾胃. 3.病不辨则无以乱,乱不辨则无以痊. 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克敌 ...

  • 中医绝技:古中医脉法,能预知疾病的脉象!

    主讲老师:张玉林 脉诊,最容易也最真实 学习脉诊,到底难在哪 追本溯源 古脉法其实更简单 古脉法与后世脉法的区别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