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90亿,拿125亿理财?中公教育难道是家搞投资的公司?
之前我们讨论过,做公考教育培训的中公教育所处赛道好、品牌优势强、渠道下沉广,看起来是个不错的投资标的。
但是我们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公司的主业,如果我们从报表出发仔细寻找问题,你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公到底是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还是个做投资的理财公司?
疑问产生的来源是这样的,翻看中公的2020年三季度的资产负债表可以发现,账上的钱真的很多,主要体现在三个科目。
1.货币资金含量高,总资产占比33%
2.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高,也就是公司用钱买的理财,有26.9%
3.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也不少,有12.8%,都是定期存款
这样加起来一算,中公总资产的73%全都是钱,其中一半多被拿去做了理财。但是如果继续往下看就能发现问题了,这么有钱的公司账上还有21%的短期借款。
现金多、理财多、存款多让我们产生了两个问题:
1.公司哪来这么多钱去买理财?
2.有这么多钱去搞理财为何还要去借款?
根据公司2019年的年报,委托理财合计发生额达到125.8亿元,用的还都是自有资金。而且理财中有52亿元都投入了风险更高、周期更长的信托理财产品。我们得先看看,“理财达人”中公教育哪来这么多的自有资金?
大部分的钱肯定是出自学员身上,中公从学员身上搞钱的方法一直很有一套,退费风波、贷款风波等让公司经常陷入舆论旋涡。
1.预收培训费
在公司财报的负债项中,预收账款是十分引人注目的。2018-2020年三季度中公预收款总资产占比达到26.7%、26.5%、48.3%。根据年报中的披露,预收的钱全都是预收培训费。
这一招在教育机构中算是屡见不鲜的常用手段了,在课程开始的前一两个月甚至更早就开始售卖,学员买得越早优惠越大。公司还会打出名额限制、交定金付尾款等模式。
这样一来,消费者为争取更多利益会尽早抢着交钱,公司也能早早地就把钱收起来,开始投入理财赚钱。
2.延迟退费
预收培训费本没有什么问题,各大机构都这么做,但中公教育延迟退款这个操作就不大厚道了。
只要你将“中公教育”和“退费”两个关键词一同搜索就会轻松找到N条关于公司退费难、退费慢的消息,退费这个模式算是一种营销手段:机构承诺学员如果笔试或面试没过的话将全额退款。
对于学员来说,如果考过了钱没白交自然是好事;如果没考过还能全额退款,当然愿意报名交钱。
打开中公的官网翻了翻,每门课程底下几乎都写上了退费协议,而且大部分都是全额退款或大额退款,但是却没有写清楚什么时间给你退。
这就造成了,某学员交了钱开始学习,从学习到考试出结果一般要半年以上的时间,但考试出结果之后机构会以“审核”为由硬拖退费时间2-3个月,如果该学员又是提前交的钱,那么这笔钱可能会在中公的手里待上小一年。多拖延一会,拿这笔钱做投资理财多拿点利息岂不美哉?
而且中公的课程基本都不便宜,学员又多,这样算下来就是一笔很可观的理财收入。
3.贷款产品理享学
从中公推出的“理享学”产品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公是真会玩理财。
理享学是这样的:学员与中公签署协议,先免费学习课程,如果最终考上了就慢慢分期付款还钱,如果没考上就不用花1分钱。
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但中公实际上是用学员的名义做了一笔贷款,并且还不会告诉你。但凡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学员要求退课或者撤销贷款,中公都会想方设法使劲拖延,来为理财产品多争取点利息……
所以说近年来关于中公的负面舆论基本都是围绕退费与贷款产生的。
4.借来的钱
当然,除了在学员身上搞钱,中公还有一部分钱是借来的。根据年报明细,公司短期借款不少,其中大部分都是质押借款。
我们还能发现大股东们把相当一部分股权质押了。第一大股东质押了4亿股,第二大股东质押了7.8亿股,难道质押股份也要借钱理财?账上这么多钱为啥要去借呢?
关于借钱的问题,证监会也发过函来问询,中公回复了三条:
(1)协议班模式下,公司需要充足的资金以应对可能的退费
(2)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周期性的需要银行借款
(3)部分短期闲置资金用于理财,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一条,公司为了保证退费才借的钱,听起来很合理。一般来说及时的退费确实会考验公司现金流,但现实情况是退费难、退费慢,这让借钱退费听起来不那么让人信服。
而且根据第二条,公司说的三四季度现金流少,根据近年来公司的借款变动情况、现金流变动情况等并没有发现公司存在很明显的季节、周期特征。
最后一条就无话可说了,直接说明了我就是借钱理财去了,中公总被看作是个理财公司那确实名副其实。
当然,如果一个公司能很好地玩转理财并不是坏事,卖白酒的洋河做的就很成功。中公要是能靠理财赚钱当然很好,但目前来看,公司虽然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流出规模远大于经营活动,但投资最终获得的现金流净额多年是负数……
作为考公教育机构的龙头,中公教育的主营赛道当然没问题。但作为投资者还是应该时刻谨慎,从财务结构和资金流动等角度去全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