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有多可怕?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应该怎么治疗?统统告诉你答案

鼠疫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大家肯定都听说过,那就是黑死病。众所周知,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而黑死病的爆发又使其晚期被称为“中世纪最黑暗的时代”。14世纪20年代,黑死病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这种流行病的一种症状,就是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恐怖的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

从1347年到1353年6年间,淋巴腺鼠疫导致2500多万欧洲人丧生,占当时欧洲人口的近1/3,欧洲变成了人间地狱。

鼠疫为什么可怕?那就是高死亡率!

腺鼠疫患者如不治疗,一周内死亡;肺鼠疫患者如不治疗,多在2~3天内死亡。历史上,鼠疫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大流行病,曾在欧洲造成约5000万人死亡。2010-2015年全球共报告了3248例鼠疫,其中584例死亡。

大家不用害怕!现在医疗技术已经如此发达,我们完全可以战胜鼠疫!

我们先来认识鼠疫,然后教大家怎么样战胜它。

1、病原菌:

鼠疫耶尔森菌(Jersiniapestis),是一种革兰染色阴性细菌。鼠疫耶尔森菌对外界抵抗力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55℃加热15分钟或者100℃加热1分钟就可以杀灭细菌。但是,鼠疫耶尔森菌在潮湿、低温中可以存活检查时间,在痰和脓液中可以存活10至20天,在蚤粪中可以存活1个月。

2、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物。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各型患者也可以成为传染源,肺鼠疫病人是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败血症型鼠疫造诣的血液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或者被蚤叮咬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3、传播途径:

(1)经跳蚤叮咬传播。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最常见的是印鼠客蚤,该蚤在世界性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寄生于家栖鼠类。其次是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的主要寄生蚤。

(2)经直接接触传播。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鼠疫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包括非常细小的伤口,如手指的倒刺等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3)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可通过呼吸、咳嗽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无症状感染者不具有传染性。

4、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没有性别年龄差别,感染后可以获得持久免疫力。

5、发病机制

当人类被携带鼠疫菌的跳蚤叮咬后,鼠疫菌经皮肤进入人体,首先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在其中繁殖,引起出血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感染的腺体极度肿胀,充血坏死,即为“腺鼠疫”。鼠疫菌可冲破局部的淋巴屏障,继续沿着淋巴系统扩散,侵犯其他淋巴结。鼠疫菌及内毒素,也可经淋巴循环系统进入血循环,引起败血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包括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然后侵入肺组织引起继发性肺鼠疫。当人类吸入一定数量的鼠疫菌后,可引发原发性肺鼠疫。

6、临床表现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鼠疫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 ,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

6.1 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多见的临床类型,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以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6.2 肺鼠疫

肺鼠疫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肺鼠疫是临床上最重的病型,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寒战、高热,体温达40℃一41℃ ,脉搏细速,呼吸促迫,呼吸频率25次/分钟或更快。病人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由于缺氧,口唇、颜面、四肢及全身皮肤发绀。患病初期干咳,继之咳嗽频数,咳出稀薄泡沫痰,痰中混血或纯血痰。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病人多于发病2至3天后死于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

继发性肺鼠疫,在发病之前,往往有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的症状。当继发肺鼠疫时,常表现为病势突然增剧,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鲜红色泡沫样血痰。

6.3 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感染鼠疫菌后尚未出现局部症状即发展为败血症的为原发败血型鼠疫,而继发于腺鼠疫、肺鼠疫或其他类型鼠疫者则为继发败血型鼠疫。败血型鼠疫的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至3天内死亡。

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发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现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6.4 轻型鼠疫

又称为小鼠疫,发热轻,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7、诊断

10天内到过动物鼠疫流行区,与可疑动物或者患者接触史。起病急骤,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患者,且具有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应作出鼠疫的疑似诊断:

(1)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或仅用青霉素族抗菌药物情况下,病情迅速恶化,在48小时内进人休克或更严重的状态。

(2)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3)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综合征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4)咳嗽、胸痛、咳痰带血或咯血。

(5)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上下眼睑水肿。

(6)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浑浊。

(7)未接种过鼠疫疫苗,F1抗体效价在1:20以上。

患者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或者检测出鼠疫的F1抗原,可以确诊鼠疫。

8、预后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及时应用,病死率降至10%左右。

9、治疗原则

9.1、消灭病原体

早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常用药物都大家熟悉的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环丙沙星等等。

9.2、管理传染源

隔离患者,灭鼠、灭蚤,彻底消毒病人排泄物,做好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患者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含氯石灰或者甲酚皂液彻底消毒。

对于疑似或确诊病例,坚持就地、就近原则。予以单间隔离;条件不允许的,可对同类型鼠疫病例进行同室隔离。

直接接触者是指在无有效防护状态下与疑似、确诊病例或相关病例尸体近距离接触且有可能感染鼠疫的人。应对直接接触者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

9.3、切断传播途径

疫区环境消毒,灭鼠灭蚤,做好个人防护;

9.4、早期识别症状,早诊断、早治疗。

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尽早预防用药。可服用磺胺制剂,成人首次2g,其后4-6h服1g,一般连服5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