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传来沉痛消息:中国巨星陨落......

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前两天,当“沉寂日久”的明星们,

突然抢占热搜时,

一则消息被淹没,继而消失不见:

中国一颗巨星陨落了。

刚刚过去的4月12日,

和袁隆平齐名的他走了,

中国人因袁隆平有粮食吃,

因他有衣服穿,却只有极少数人,

知道他的名字。

他,叫郁铭芳

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却拥有最耀眼而功勋卓著的人生:

他是我国工程院院士,

化纤领域奠基人,

他为中国人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可他在人们记忆里,仿佛昙花一现......

1927年10月3日出生的郁铭芳,
家境殷实,父亲郁鸿甫,
曾先后供职于老凤祥银楼、
中国人民银行、
上海金属工艺一厂等,
父亲的见多识广,
在郁铭芳心里埋下一颗奋发向上的种子。
郁铭芳的母亲,
是一名贤惠善良的家庭主妇,
经常为他讲述中国古代能臣名将,
保家卫国的故事,
就这样,在郁铭芳心里,
留下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烙印。

(郁铭芳父母合影)

1941年9月,

郁铭芳进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

在一次化学课中,

他深深迷上那些色彩斑驳的实验,

多年后这样的兴趣,

促成了他造福14亿国人的壮举。

1948年,从东吴大学毕业的郁铭芳,

因成绩太出色,

被台湾石油工厂高薪聘请,

可他却拒绝了这样的诱惑,

全身心投入到,

上海国棉十七厂化验室工作。

(郁铭芳私立东吴大学毕业证书)

在工厂兢兢业业十年后,

一个大难题从天而降。

我们穿的衣服,

有天然纤维(棉、麻),

和合成纤维(锦纶、涤纶)两种材料制成,

而当年的中国,

化纤工业落后于全世界,

合成纤维更全部由外国技术垄断。

再加上棉、麻等种植又遭受灾害,

可以这么说,

中国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穿衣困境:

穿什么,外国人说了算,

人家一个不高兴,大家都没衣服穿。

技不如人,痛啊耻啊,

郁铭芳看在眼里,心里万分难受。

他暗下决心,

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制成的合成纤维!

可走出这一步,难于登天,

且不说技术空白,

就是理论,别国都是严防死守,

可郁铭芳,愿做这打破垄断第一人。

在接到国家下达的,

研发合成纤维的命令后,

郁铭芳接过千钧重担,

他摸着黑前行,四处寻找资料,

从点滴字眼里,

摸索国外化纤行业的技术。

这是一条,无中生有的悲壮征途。

他去国外购买两套小型纺丝试验设备,

没想到老外傲慢无比:

你们中国人,搞不明白的,

还是从哪来回哪去吧。

郁铭芳碰了一鼻子灰,

却咬紧了牙:“没有,我们就自己搞!”

1958年,

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成立,

郁铭芳加入了最难的技术攻关,

在他带领下,

在既无工艺又无设备的困境下,

大家自行设计制造土设备,

仿制高压釜,自制炉栅纺丝机,

短短三个月,

他们在试验室样机上,

成功纺出中国第一根合成纤维:锦纶6丝。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一根细细的线,牵动世界的心,

国外惊的目瞪口呆,

他们根本无法想象,

这是在短短三个月里,

中国人完成的壮举;

更无法想象,负责主要研发的郁铭芳,

他年仅31岁!

(1958年6月26日新民晚报头版报道)

而从此,中国人,

有了自己制成的合成纤维衣服穿,

再也不用看外国人脸色。

衣食住行,

在“衣”这个排第一的领域,

是郁铭芳这样的人,

让我们真正站起来了!

( 1959年 上海 郁铭芳夫妇与儿子郁雷合影)

可他的使命远远没有结束。

1959年10月,

郁铭芳参与研制的锦纶渔网,

成为献给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最好的礼物;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

而那时我国军用降落伞材料,

全靠苏联供应,

面临“断粮”威胁的关键时刻,

又是郁铭芳带领实验小组,试制成功,

中国第一根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
1961年,33岁的郁铭芳,
参与领导筹建我国第一家,
用国产设备生产锦纶的车间......
于国于民,
郁铭芳一直这样倾注心血,
满腔赤诚!
他带头研发的军用锦纶6特品丝,
经伞勤人员试跳1444次,
证明其质量,
能比肩美国同类伞水平!
那可是1964年啊.......
直到今天,该装备,
仍是我国歼击机空降伞兵的必备用品。
1964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
视察郁铭芳所在上海合成实验工厂,
留下这样一段话:
“为制造合成纤维摸索到门路,
可喜可贺!
扩充战果,继续跟进,
总结经验,力争上游,
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好榜样。”
郁铭芳带头研制的合成纤维,
是我国军需工业上,
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叫做:自力更生。

全国合成纤维第一次工作会议全体代表合影(前排右五为郁铭芳)

1965年初,

当国内引进首台螺杆挤压纺丝机,

郁铭芳大胆进行调试,

发现该设备问题太多。

他力排众议,在洋设备上开刀改良,

经过改装的设备运行后,

工艺水平竟超过了国外。

可惜的是,贡献巨大的郁铭芳,

没能躲过十年运动的冲击。

他是让中国人有衣服穿的大功臣啊,

却被迫“靠边站”,被批评“崇洋媚外”,

人们罚他扫厕所,关牛棚,

他只有40岁,

却被折辱的像50多岁的老头......

可无论受到多大的冲击和委屈,

他从来没有停止热爱这个国家。

1971年,当他一恢复工作,

马上参与碳纤维研究领导工作,

他一面进行中强碳纤维原丝的研究,

一面创办刊物:

《合成纤维通讯》与《化纤文摘》,

他生怕自己多病的身体,

忽然一日就倒下了,他说:

“我要尽早留下点东西。”

到1979年,他期间还再被批斗,

可只要他一能工作,
马上就急火火的冲进实验室,
人们说,
在这个50多岁的“小老头”身上,
有一股最执拗的劲头,
他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
他拼了命,只为推动这个国家,
往前走一点,再走一点......
两年时间,

郁铭芳硬是完成了一个当时看来,

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推动完成我国独立发展高速纺丝。

(郁铭芳参加芳纶Ⅱ工业小试鉴定会)

1987年,
60岁的郁铭芳再次完成了,
“涤纶长丝高速纺丝机,
及其纺丝工艺的研究”。
这是我国纺织业上巨大的里程碑:
标志着我国自力更生掌握了,
长丝高速纺丝的整套技术,
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郁铭芳参加我国碳纤维考察团考察

1990年,郁铭芳和外国的技术谈判中,

他用流利英语,

和外方代表就一美元都要据理力争,

最终签订符合中方利益的技术合同,
老外说:“郁铭芳啊,
他是一位忽悠不得的中国专家。”
郁铭芳,
一次性为祖国节省费用1000万美元。
而在郁铭芳的个人资料里,
有这样一句话:
因工作表现突出,
郁铭芳晋升一级工资18元。 

(郁铭芳参加江苏吴江涤纶厂涤纶高速纺横向联合会)

祖国一日日强大了,

郁铭芳却一日日老了。

怀着培育人才的愿望,

2001年,74岁的他来到东华大学,
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往讲台上一站,就是十多年。

为助力优秀学子努力读书,

2003年,

他拿出自己全部积蓄24万元设奖学金,

却拒绝命名“郁铭芳奖学金”,

在这位老人家眼里,

钱、名,全都不值一提。

2002年,
郁铭芳荣获国内重磅大奖:
“光华工程科技奖”,
那天他说: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在过去的50多年里,
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为人谦虚,待人诚恳,
对科学,保持高度,
为人处世,保持低调,”
这是他获选院士的评语,
如其人,亦如其心。
80岁,
郁铭芳还在研发航天领域的“王牌材料”;
82岁,
郁铭芳站在国际舞台,
参加“2009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
国际学术会议。

85岁,他参加中国纺织学术年会,

积极建言献策。

90岁,大师身影仍在学校,

在实验室.......

2020年4月12日,

93岁,大师离我们而去,

网络消息昙花一现,

几乎无人知晓。

但国之巨星,岂能就这样销声匿迹?!

当我国正面临穿衣难困境时,

是他参与研制中国第一根合成纤维,

解决中国人穿衣问题;

当我国国防军需受到“断料”威胁时,

是他参与研制了,

第一根国产军用降落伞用锦纶长丝,

拉扯着我国军需工业,

走出自力更生的第一步;

20岁到90岁,

70年风雨人生,70年无怨无悔,

衣锦天下,毕生奉献民与国;

两袖清风,走时寂静和默然!

郁老,
一生奉献,居功至伟 ,
却一直谦逊,和煦待人,
多么温暖,多么伟大,
这样的他,才是今天,
最值得我们敬仰和关注的人!
大师虽去,灵魂不死,
致敬!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