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青涩的喝酒岁月
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
请您关注酩悦
酒桌上谁又没几次悲壮的时候?人生谁没做过几件糊涂事?等到往事依稀之后,才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毕竟那是一种人生经历,至今仍怀念那一段日子。
文:吴国义 | 整理:酩悦团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某晚,当读到曹孟德的诗时,大悟,原来喝酒可以解忧啊,朋友说:“对,一醉解千愁,喝酒!”
那时,20来岁,总是烦恼特别多的年龄,整天觉得烦恼比头发还多,不知如何排解忧愁,看见这诗,如遇知音,与我同感的一朋友,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大家惺惺相惜,于是决定尝试喝酒解忧。
提心掉胆地偷偷上街找一僻静的店铺打上一斤60度白酒,跑去朋友的寝室,把门关上,把两个小酒杯倒满,捧堆花生,盘腿在床上喝了起来,“哇,好辣!”朋友笑说可能是没进状态的缘故,于是熬倒(忍住)又喝,喝了几杯,头开始晕了,话开始多了,从过去到将来,从古代到现代,乱七八糟,古人那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爽劲,还有那煮酒论英雄的豪气也不过如此吧,说笑间不晓得说了些什么,就倒了。
第二天凌晨醒来,才发现昨晚不晓得时什么时候换成茶杯喝酒的,虽然头晕呼呼的,但觉得喝酒也不过如此啊,只是醉了不好过,不是说酒量是锻炼出来的吗?为了提高酒量我们定下规矩,今后喝酒喝最高度数的,“起点要高”。那些夜晚,常常半夜敲店铺的门:“老板,有原度酒(即60度以上的)卖吗?”有几次跑完小镇的店铺都没原度酒卖,我们宁可不喝,也不能喝低度的,否则我们的酒量提高不了。可是直到多年以后我戒酒为止,我的酒量还是2两就醉。后来我们又总结,看来这喝酒是需要天赋的。
我的印象中,每一次喝酒的结局,都是非常悲壮的,从没清醒地下过战场。一次在春节后上班,朋友邀请聚聚,我下班后赶去时,10来个人已经全都坐在桌子上等我一个人了,大家纷纷叫嚷罚酒,那时的我年轻气盛,不就是喝酒嘛!喝!连喝三杯后主动挑战。
结果酒还未过三巡,就已经倒下,感觉头痛头晕不停呻吟,朋友们吓着了,几个人把我架起来就往医院拖,等朋友们去找医生了,我摇摇晃晃地从二楼跑下楼,刚到楼下就走不动了,倒在楼前的花园里睡着了,朋友们回来不见人四处寻找,结果看见花园里伸出一双脚才把我找到......结果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了,躺在朋友家的沙发上,地上还有用炭灰覆盖的呕吐物,昨夜什么时候醉的?醉成什么样子?已经完全没有记忆了。
最惨烈的一次时1998年去内江办案,案子办完后,做东请朋友们吃饭,桌子上八个人,为了表示我的感谢之情,非常豪爽地每人敬酒三杯......,结果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早上天亮了,把宾馆的房间弄得一塌糊涂,担心被要求赔偿,从门缝窥见服务员不见时,蹑手蹑脚地溜出来一路狂奔。
回来后,胃大出血。再后来,肝脏、心脏先后出了毛病,从此彻底告别了喝酒的日子。
刚戒酒的时候,每次外出吃饭,都要把诊断证明书随身携带,上桌子就申请当场出示“证据”,费尽口舌才能逃脱喝酒。中国人的习俗“无酒不成席”,因为怕喝酒,就不敢在外面应酬吃饭,渐渐地养成了基本不在外面吃饭的习惯,朋友们也知道我的身体状况,不再劝我喝酒,而我也养成了工作之外就是散步、看书的习惯。
这几年随着法治的进步,酒后猝死导致同桌吃饭的人都承担责任的案例渐渐多了起来,醉酒驾驶入刑的“危险驾驶罪”成为常见的罪名,甚至一些律师也因此被吊销资格失去饭碗......酒桌上变得文明起来了,不再想法劝酒。
酒桌上谁又没几次悲壮的时候?人生谁没做过几件糊涂事?等到往事依稀之后,才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但毕竟那是一种人生经历,至今仍怀念那一段日子。
微醺人生,有酒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