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加杠杆买房的人,怎么就不敢加杠杆炒股? 自从写过《加杠杆完全手册》那个系列的文章后,我对加杠杆买股...

自从写过《加杠杆完全手册》那个系列的文章后,我对加杠杆买股票这件事就越发坦然,以前可能还藏着掖着,现在是逢人就说,肆无忌惮,少廉寡耻。

我看大部分在股票上加了杠杆的投资人,羞耻心都太重了,觉得自己好像是干了一件多么出格的事儿,头上时时刻刻悬着一把叫“爆仓”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心理压力极大,其实大可不必。

有个喜欢炒楼的朋友,前几年经常嘲讽我加杠杆买股,说风险大。

我反问他,我炒股加几十万上百万的杠杆,买的是内含价值年增长率至少10%的优质股权,从逻辑上看一点儿问题没有,只要给我足够的时间股价必涨,我必大赚。你买一套二三百万的房子,至少要背100万的贷款,而且这部分贷款对应的是高高在上的房价,是高风险资产,算上利息和交易成本后如果还想赚钱,那么以后每年房价的涨幅不能低于7%,这在未来十年要实现起来可不容易。但买股票要实现7%的年化收益可太容易了,买个紧跟大盘的沪深300指数基金就可以,真的是有手就行。同样是借款100万,为什么我这个就是高风险投资,你的就成低风险了?

同样是借款100万,我买股最差的结果是爆仓后被券商强平,最多是资产归0,而加杠杆买房的,最差的结果是钱赔光,房子被银行收走,还要倒欠银行一大笔钱。可别觉得这件事情概率很低,上世纪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了以后的几年,在部分地区房价的极限跌幅达到80%,大量按揭买房的人负债累累,上了银行黑名单不说,天天被催债公司逼着还钱,有的人欠了几千万日元一辈子都还不清,因此自杀的多达好几万,所以按揭买房可不是什么低风险的一本万利的买卖。日本的今天很可能也是我们的明天,这是大势所趋。就像国企债务刚兑的信仰被打破一样,这几年信仰房价永远涨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少了?

我的这位朋友从去年开始终于不再鼓吹他买的那两套房了,也开始谋划退路,竟然也在研究基金和理财产品了,偶尔还“屈尊”问问我股票的事情。我呢,还是继续吹捧股票,继续吹捧杠杆,我说我的仓位已经加到了130%以上,风险可控,朋友也没有什么话说了,虽然还是不能完全认同,但也不好反驳。这两年股市的热度越来越高,而且市场表现真的还不错,世风变了,现在你不懂点儿股票,不买点儿基金什么的,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高净值人群。

以前有房叔房嫂的概念,几张大红本掏出来桌子上一摆,真的能镇的住好多人的。

现在呢?不好说了,房叔房嫂们依然还是妥妥的有钱人,但基本只意味着存量,没有了增量,现在非常有钱,以后呢?房价快涨、暴涨的时代过去了,房产证上笼罩的光环也淡了许多,以后该看“股叔股嫂”的了。

然后再说回买股,说回加杠杆买股。

对于这事儿,我觉得就该坦坦荡荡的去讨论,去研究,你谈得越多,对于加杠杆本身就越觉得稀松平常,类似一个“脱敏”的过程。你不敢谈,回避它,归根结底还是对它太过陌生,然后就心生恐惧,以至于很多人都不能客观看待杠杆。

炒股的人分很多种,有的稳健,有的激进,即使在激进的风格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有的是啥也不懂瞎鸡儿炒的赌徒,有的是经过精确计算后看准机会大干快上的猛士。同理,都是加杠杆,风格也是千差万别。我自己是属于那种比较怂的,杠杆大部分加在低估值的,暂时预期不太好的,股价处于绝对底部的股票。

我发现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加杠杆就意味着那种倍数很高的违规配资,行为模式与赌博类似。其实杠杆这个概念的弹性是非常大的,配资当然是一种典型的杠杆,但更多的人是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用信用账户加一小部分杠杆,这才是主流。我自己加的杠杆在自有资金的5%-50%之间浮动。

如果只加了5%的额外杠杆,把仓位从100%推高到105%,持仓的股票涨了可以多赚一些收益,跌了也基本没有爆仓的可能,这点儿杠杆,说实话加了和没加其实没区别。

把杠杆的上限继续提升,加到20%的杠杆,这时候才能渐渐显现出一些威力来。如果用一年时间总市值上涨10%,假设杠杆的成本是一年6%,那么加杠杆后的总收益达到10.8%(10%+20%*10%-20%-6%),可以提升净资产收益率约一个百分点。如果总市值的涨幅是100%呢?可以将总收益从100%提升到118.8%(100%+20%*100%-20%*6%),这个增益的效果就有点儿可观了。

如果杠杆这个工具危害那么大,我想问一个比较细节的问题,以合法合规的融资融券业务为例,在上面这个120%总仓位,即额外20%杠杆的例子里,投资人的总市值要下跌多少才会出现爆仓的情况?我敢打包票,这个问题99%的股民答不出来,因为没有算过。杠杆在大部分股民的心中就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想象出来的东西,从来没有实操过,没有演算过。

我来告诉大家准确答案,投资人以自有资金100万进行投资,再向券商借20万买入合计120万市值的股票,这种情况下当股价下跌78%时,主流券商才会要求在两个工作日内追加担保品,否则会面临担保品不足的情况,之后券商会“友善”地帮大家平仓,这个时候理论上还能给你剩点儿本金。当市值下跌超过80%时,券商会在盘中直接进行强制平仓,因为可以判断投资人自有的100万资金下跌80%后已经不足20万,不够还上借券商的20万了,此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爆仓。

那么我们来个灵魂一问:炒个股,把100万炒成了20万,这样的股民,即使不加杠杆,结局又能好到哪儿去?不加杠杆的股民小张拿着剩下的20万金盆洗手,灰头土脸的退出股市,去路边摊点了一碗青菜挂面,看着爆仓后一分不剩的股民小李,心中的优越感就油然而生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五十步笑百步。

所以在加杠杆这个问题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好的杠杆和坏的杠杆,根本问题在于用杠杆的人啊。

当额外的杠杆比例超过50%,即总仓位上升到150%时,投资人承受的市场风险才开始迅速上升。有的股民用比较极端的方式,先持有现金融资买入100%的股票,再使用自有资金买入100%股票的方式可以将总仓位提高到200%(即额外一倍杠杆),这种情况下当总市值下跌超过35%时就出现实质的爆仓风险,这样操作的人很少的。大部分人口中所谓的“满融”,其实总仓位都没有超过165%,券商的系统已经自动约束了杠杆倍数,券商也怕风险啊。

排斥杠杆的人,厌恶杠杆的人,认知世界的方式永远是非黑即白,没有灰度,他们理解不了原来杠杆还可以少量地加,可控地加,低风险地加,对于杠杆的认识还停留在“定性”的阶段,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升级到“定量”阶段,认知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我看有些V很喜欢带节奏,说什么自己是稳健的风格,永远不加杠杆,然后底下一堆附和和认可的评论,也是可笑。怎么?你真的以为加杠杆亏钱爆仓的人,不加杠杆就能赚钱了?怎么可能,市场有一万种方式割韭菜,杠杆恰恰是最不好用的那个。

现实的情况是,加杠杆买股的人是绝对的少数,首先是因为高门槛,50万的两融门槛看起来不高,很多家庭的总资产规模似乎远远超过50万,但愿意投入50万以上在股市里的人真的不多,大部分股民的持仓在几万到十几万之间,超过30万的都少。而在超过50万市值的这少部分人里,愿意开通两融业务的,又是少数。现在开通了两融权限的人总数也就1000万左右,我猜其中很多都是僵尸账户,即那种开了不用的,很多券商给下面的业务员压任务让客户随便开一个权限凑数的。最终活跃的两融账户,有负债的,估计也就二三百万。

到11月20日,交易所披露的A股市场上的两融余额有1.55万亿,乍看起来不少了,但A股的流通市值现在已经达到了59万亿之巨,这1.55万亿的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可怜的2.59%,这才多大点儿比例啊?按这个算下来,两融账户中仓位超过120%的能有几个?超过150%的有几个?满融的又有几个?而且加杠杆的人对于股票这种资产的熟悉程度肯定是超过普通小散的,大部分是经过市场长期筛选后存活下来的,你见过几个小白入市就加杠杆的?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杠杆时,针对的股民群体就那么一丢丢,由于事实上的高门槛挡住了进来玩票的小散户,剩下的很多是老鸟、高净值、高风险偏好的人群,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经营生意,擅长使用财务杠杆,赚过大钱的成功人士。2014-2015年的那波大牛市,股市里兴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富运动,财富密码就是杠杆。

之所以你经常听到各种加杠杆后爆仓的离奇故事,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正好能满足散户的口味,散户喜欢听罢了。一个爆仓的杠杆背后,可能藏着十个杠杆在闷声发大财,正如你经常听到某个富豪开公司破产的消息,殊不知做生意赚了大钱的老板比比皆是,只是一百个发财老板的故事都比不上一个跳楼的来得震撼!

在我看来,杠杆能不能加,根本就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低级问题,加多少,怎么加才是关键。

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几点:炒股票时有自己独到的逻辑和思考,有成熟的可以长期盈利的交易模式,坚持在大盘低位,市场流动性充裕或向好,在低估值或合理估值的股票上加杠杆,持仓组合相对分散,有较好的仓位管理水平,场外现金流健康充裕,心态平稳,那么杠杆完全可以成为增厚我们投资收益的一把利器。

有能力在股市里赚钱的,加了杠杆一样赚钱,没有能力的,谈什么杠杆?不炒股不就好了!

说一个冷知识:据说洗澡的时候打伞,可以不用擦身!

点个关注再走吧!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夏至1987

延伸阅读:

1、加杠杆完全手册(上):买股票适合加杠杆吗?

2、加杠杆完全手册(中):杠杆这柄双刃剑,到底该咋用?

3、加杠杆完全手册(下):杠杆的本质与风险防控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中国太保(SH601601)$    $农业银行(SH601288)$   $建设银行(SH601939)$

#杠杆的学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