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小青龙汤..刘渡舟

17.小青龙汤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诸药组成。

学习和运用体会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等支饮为患。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火宣降失职。方中麻黄、桂枝发散寒邪,兼以平喘;干姜、细辛温肺胃、化水饮,兼能辅麻桂以散寒;半夏涤痰浊,健胃化饮;五味子滋肾水以敛肺气;芍药养阴血以护肝阴,而为麻、桂、辛三药之监,使其去邪而不伤正;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服用本方可使寒邪散,水饮去,肺气通畅则咳喘自平。应当指出的是,本方为辛烈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每有伐阴动阳之弊,反使病情加重。因此,刘渡舟先生强调临床运用本方时尤须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①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目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②辨咳喘:可见几种情况,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则加重。③辨痰涎:肺寒金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凉。④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⑤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⑥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远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以上6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用药,仲景已有明训。根据刘渡舟先生经验,常在本方基础上加茯苓、杏仁、射干等药,以增强疗效。小青龙汤虽为治寒饮咳喘的有效方剂,仍毕竟发散力大,能上耗肺气,下拔肾根,虚人误服,可出现手足厥冷,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等副作用。因此,本方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类以温化寒饮,此即《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精神。

病例1:柴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五味子各9克,细辛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炙甘草10克。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少觉畅,后以《金匮》之苓桂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病例2:孙某,女,46岁。时值炎夏,夜开空调,当风取凉,因患咳嗽气喘甚剧。西医用抗肺炎之药而不见效。又延中医治疗亦不能止。请刘渡舟先生会诊:脉浮弦,按之则大,舌质红绛,苔则水滑,患者咳逆倚息,两眉紧锁,显有心烦之象。辨为风寒束肺,郁热在里,为外寒内饮,并有内热之渐。处方:麻黄4克,桂枝、干姜各6克,细辛3克,五味子、白芍各6克,炙甘草4克,半夏12克,生石膏20克。此方仅服2剂,则喘止人安,能伏枕而眠。

本方为《金匮要略》之“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肿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之证。原方石膏为60克,说明本方之石膏应为大剂量。刘渡舟先生认为,本方具有寒热兼顾之能,燥而不伤之优。凡小青龙汤证的寒饮内留,日久郁而化热而见烦躁或其他热象,如脉滑口渴,或舌红停水者,用之即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