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到底是啥?治啥病?咋用?读了才知道

上次推文:我学中医9年,一则“三仁汤”令我追忆“中医缘起”,有很多人在留言区互动时说,文章看完了也没找到'三仁汤',到底三仁汤是个啥?哈哈,上次只是个引子。今天,我们重点聊聊时方三仁汤吧。

首先,三仁汤方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午后发热,这是湿温证的典型症状。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中提到湿热证形成的两条途径:一是脾胃消化功能不好,不能正常的运化水液代谢,湿邪就停留在体内,这是产生内湿的一个基础。二是因为气候和居住工作环境造成外来的湿热侵犯人体,内外湿邪相结合,这是湿热病产生的因素。

三仁汤证本质上说是湿邪阻滞阳气,有一组类似于风寒表证的症状,实际上是外来伤湿的表现,外来湿邪侵犯人体体表、经络、骨节,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酸疼,要和外感风寒证区分开。第二组表现是因为湿邪容易侵犯人体脾胃,导致脾升胃降运化功能失常,则会出现胸闷、胃脘部胀满,胃口不好的表现。为什么午后发热呢?因为湿热邪气一天中湿热比重也会变化,到午后整个自然界阳气偏盛,内外影响,湿热的程度就会提高,所以午后发热比较明显。

方义解析:既然名为三仁汤,可见'三仁'在方中的地位,可以看作为君药,杏仁可以宣降上焦气机,气行则湿化。白蔻仁有行气芳香化湿的作用,能畅通中焦脾胃气机,薏苡仁淡渗利水,使湿邪从小便排出。以三仁作为君药,典型的体现出治疗湿气的三焦分消法。佐以半夏、厚朴行气燥湿,滑石、通草、淡竹叶清热利尿,使湿邪从小便而解。

辨证要点:头痛、四肢酸困,身体乏力,微恶寒或者不恶寒,胃脘痞闷,纳呆,口不渴或口渴并不想喝水,舌苔白腻,脉弦细数。

加减化裁:如果舌苔黄白相间或舌质红苔黄腻,大家都知道湿郁化燥,说白了,湿邪易生热,此时可以加用芦根、茵陈。若见湿热内外俱盛,或湿热久羁,此时可合用小柴胡汤,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从而引领诸经邪气外出。还有一种情况值得重视,若患者面色白,须要顾其阳气,就是阳虚湿热,素体阳虚,感受湿热;或湿遏热伏,伤人阳气,均可形成阳虚湿热证。此时加入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因为湿胜则阳微,清热利湿与温阳化气并行,两擅其长。

使用注意:如果吃完'三仁汤'就拉肚子,但身体反而轻松的话,此时不必恐慌,'此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可以继续服药,直至症状消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