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关于停丧
停丧,我们一般理解为在出殡前,把遗体安置在家里,等过了三天以后再埋葬。这在我们的传统的丧葬文化中已经形成。小时候我还常常问大人,为什么非要等好几天以后再埋葬,大人也没用给我说出个所以然,只是告诉我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丧而不葬的来源
这种“丧而不葬”的文化在北宋就已经形成。那时候的人们因为生活的拮据,很多人都反对人死后厚葬的铺张浪费,所以为了节俭,一部分人选择了“丧而不葬”。通常来说,这些人会把尸体放在专门收纳棺材的义庄或者寺庙等地,不进行土葬。
等到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棺材里基本上只剩下骨头,再进行简单的填埋。这种“丧而不葬”的文化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之所以出现这种文化习俗,主要是因为古代人们丧葬文化的过于复杂。
司马光在《家范》中曾记载:信时日,卜葬尝远,且惜殡攒之费,另停柩其家,亦不设涂甓,至顿置百物于棺上,如几案焉。在人在世的时候,就要让风水大师给看一处坟地,下葬的时候也要让其给看一个黄道吉日,而在埋葬的时候,还要有很多衣物和钱财作为镇棺,摆放的位置都有一定说法。
停丧的三不孝
在古代,很多人常常把棺材直接扔在野外,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尊重先人的,而且放在野外,非常容易被野兽攻击或者发生火灾,从孝道文化中来说,这样就是不孝,
不孝之三
古代人们最为讲究“葬者藏也”和“入土为安”的思想,如果“停丧不葬”,这极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丧葬文化,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停丧被废除
在康熙雍正年间,这种“丧而不葬”的陋习并没有被禁止,直到乾隆年间,这种“孝”字当头的文化才被重视起来。在《大清律例》中就已经有了明文规定:凡有丧之家,必须依礼安葬。若惑于风水,及托故停柩在家,经年暴露不葬者,杖八十。
由于朱轼等人建议,乾隆皇帝曾对此发了一条上谕:肤闻汉人多惑于勘舆之说,购求风水,以致累年停柩,渐至子孙贫乏,数世不得举葬。愚悖之风,至此为极。嗣后守土之官,必多方劝导,稗得按期埋葬,以安幽灵,以尽子职。
现在的“停丧”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停丧”几天的说法,仍然存在于我们的丧葬文化中,在古代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很多远在他乡的亲人要赶回来看逝者最后一面,就必须要尽早赶回来,所以为了给这些远在他乡的亲人留有时间,就有了停丧几天的说法。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死的时候,吊唁的人来来往往非常多,其实都是在停丧中对亡者的一种悼念。而且现代的“停丧”中,还有“亡者必须头朝外脚朝内”的说法,其原因正是因为古代停丧中,很多“假死复活”的人,这些人复活后会惊吓到别人。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