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丧文化:人死后不埋葬是最大的不孝,古代人们对此怎么理解?

关于停丧

停丧,我们一般理解为在出殡前,把遗体安置在家里,等过了三天以后再埋葬。这在我们的传统的丧葬文化中已经形成。小时候我还常常问大人,为什么非要等好几天以后再埋葬,大人也没用给我说出个所以然,只是告诉我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在我国众多的农村,一般停丧都不会超过7天,加上古代防腐技术的落后,如果长时间把尸体留在家里,会很快腐烂,尤其是在夏天,那种味道更是难闻。所以一般人死后,子孙会在6天后及时埋葬,好入土为安。
除了短暂的停丧,实际上在我国古代,还有“丧而不葬”的文化,意思就是只把人放在棺材里,却不埋葬,任其风化自然归于大自然,那么这种文化究竟为何形成呢?我们都讲究落叶归根,这样是不是对祖先的不孝呢?

丧而不葬的来源

这种“丧而不葬”的文化在北宋就已经形成。那时候的人们因为生活的拮据,很多人都反对人死后厚葬的铺张浪费,所以为了节俭,一部分人选择了“丧而不葬”。通常来说,这些人会把尸体放在专门收纳棺材的义庄或者寺庙等地,不进行土葬。

等到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棺材里基本上只剩下骨头,再进行简单的填埋。这种“丧而不葬”的文化一直持续到了清朝。之所以出现这种文化习俗,主要是因为古代人们丧葬文化的过于复杂。

在古代,人死后的事宜非常多,古人最为讲究风水,所以在丧葬文化里,不仅埋人要看风水,土葬过程的每一步都要按照风水大师的步骤来,而且不能出一点差错,不然就会影响家族命运,所以办一场葬礼要花费巨大的财力。

司马光在《家范》中曾记载:信时日,卜葬尝远,且惜殡攒之费,另停柩其家,亦不设涂甓,至顿置百物于棺上,如几案焉。在人在世的时候,就要让风水大师给看一处坟地,下葬的时候也要让其给看一个黄道吉日,而在埋葬的时候,还要有很多衣物和钱财作为镇棺,摆放的位置都有一定说法。

因此,在古代,举办一场葬礼比婚礼还要消耗财力,与其这样,不如不葬。因此,在宋代,这种“停丧不葬”就流传了下来,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几天,才有了“停丧不停双”“宁给人停丧,不给人成双”等诸多说法。

停丧的三不孝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清朝李光地身居要职,却处理家中丧葬二十年,引起了多人不满。帝师朱轼曾写:停丧不葬,人子莫大之罪也。在朱轼看来,“停丧不葬”是不孝也。
不孝之一

在古代,很多人常常把棺材直接扔在野外,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尊重先人的,而且放在野外,非常容易被野兽攻击或者发生火灾,从孝道文化中来说,这样就是不孝,

不孝之二
在宋朝,最长的停丧有二十年,二十年后,这些后辈会把先人的骨头再次捡起来,这就是不孝,在古人看来,丧葬文化的流程就是要安葬灵魂,这样反复处理先人的遗体,就是不孝。

不孝之三

古代人们最为讲究“葬者藏也”和“入土为安”的思想,如果“停丧不葬”,这极其不符合我们传统的丧葬文化,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停丧被废除

在康熙雍正年间,这种“丧而不葬”的陋习并没有被禁止,直到乾隆年间,这种“孝”字当头的文化才被重视起来。在《大清律例》中就已经有了明文规定:凡有丧之家,必须依礼安葬。若惑于风水,及托故停柩在家,经年暴露不葬者,杖八十。

由于朱轼等人建议,乾隆皇帝曾对此发了一条上谕:肤闻汉人多惑于勘舆之说,购求风水,以致累年停柩,渐至子孙贫乏,数世不得举葬。愚悖之风,至此为极。嗣后守土之官,必多方劝导,稗得按期埋葬,以安幽灵,以尽子职。

尽管这种民间文化并没有得到遏制,但是对伺候这种长时间“停丧”的消失起到了促进作用,清朝理学家张伯行也对“停丧不葬”表示了反对态度,并且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比如亲丧未葬者,不准应试和入官,实际上是说了一些礼节,表示停丧不葬为“非法”行为。
但是这种“停丧”文化在民间一些地域仍然存在,直到慢慢形成了“停丧”几天。如今,在我们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停丧一般只停留3-7天。

现在的“停丧”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停丧”几天的说法,仍然存在于我们的丧葬文化中,在古代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很多远在他乡的亲人要赶回来看逝者最后一面,就必须要尽早赶回来,所以为了给这些远在他乡的亲人留有时间,就有了停丧几天的说法。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死的时候,吊唁的人来来往往非常多,其实都是在停丧中对亡者的一种悼念。而且现代的“停丧”中,还有“亡者必须头朝外脚朝内”的说法,其原因正是因为古代停丧中,很多“假死复活”的人,这些人复活后会惊吓到别人。

实际上,这些看似迷信的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古代,由于医学的不发达,很多人可能只是休克,便被当做死亡对待,“复活”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至于为什么“停丧不停双”,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数字上的说法,古人认为,好事情要选双日子,丧事选单日子。
所以这种“停丧不停双”的说法一直到现在,我们在丧葬文化中仍然适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我们大多数都已经选择火葬,比起来土葬更加的方便卫生,而且不存在古代的诸多说法,所以这种“大不敬”的“丧而不葬”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作者/老黑

喜中国文化,爱历史传承,尽绵薄微力,扬卓越俗成。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