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花木兰”
1
昨天我们聊了聊正在上映的美国迪士尼真人秀大片《花木兰》,有朋友问我,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女英雄。
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因为花木兰这个形象是通过文学作品流传下来的,虚构是文学创作的主要手段。
通过《木兰辞》或叫《木兰诗》的传诵,花木兰的形象在中国社会广为人知。北宋年间山东郓州须城有个读书人叫郭茂倩,他把汉朝、魏晋、南北朝时的民歌精华以及先秦至唐末广为流传民谣,一共5000多首搜集在一起,汇编成一本书叫《乐府诗集》,民歌《木兰辞》被选入其中,并把它归入南北朝时北朝的民歌。
《木兰辞》被选入初中教材之后要求背诵,因为是民歌,也比较好背。
我上学时就有疑问,为什么诗里有“可汗大点兵”,又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后面又说“可汗问所欲”,天子和可汗是不是一个人,为什么天子又叫可汗呢?
当时老师的解释是,忽必烈即是元朝天子,又是蒙古可汗,这样叫也是正常的。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汉人不是会管忽必烈叫可汗的,所以花木兰是不是少数民族呢?这只是我当时的一个疑问。
如果说这是一支流传在北方游牧民族中的民歌,诗里又出现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很明显,花木兰生活的地域是黄江流域,并不是塞北。也就是说,她不是少数民族。
也正是这几句里的地名——黑山、燕山,后人考证,在公元429年的北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有一战,正史《魏书·世祖纪上》对于这场战役有记载,行军的线路也是从黑山到燕山,所以认定这是一首流传于北魏的民歌。
2
但我们也知道北魏也是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北魏拓跋氏建立中原政权之后汉化,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和西魏又演化为北齐和北周,之后北周灭了北齐,由北周贵族建立了隋唐政权。所以,隋朝杨氏、唐朝李氏都是有鲜卑血统的。
再有就是,历史上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也总是让大家头痛,他们总来打汉族,这才修长城,这是古代人的头痛。现代人也头痛,挺不清楚都叫啥,匈奴、东胡、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之间都是个啥关系。
从商周时代开始,我国北方,主要就是现在内外蒙古地区就有两个比较大的游牧民族,比较强大的占据西部地区的叫匈奴,另一支势力比较小的占据东部的叫东胡。
等发展到秦朝,匈奴越来越强大,要不秦始皇也不会修长城,把原来各国的长城都连起来。同时,匈奴的强大也压缩东胡的生存空间,外部有压力内部就会分裂,东胡分裂成了北部的鲜卑和南部的乌桓。
汉朝时期出了个牛人,就是汉武帝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死磕,匈奴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分成了南、北匈奴。北匈奴西迁,进入了中东地带,南匈奴归服了大汉。这时乌桓几乎也被灭掉,而在东北的鲜卑一下子就有了生存空间,开始在草原上扩张。
正好在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势力变弱,内战不断,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鲜卑势力趁机壮大自己,变得异常强大。毕竟中原内乱顾及不了他们,匈奴几乎被鲜卑消灭,东北的乌桓被曹操灭了,鲜卑一支独大。从晋朝到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鲜卑分成了东、北、西三大部落。
北鲜卑就是拓跋鲜卑,后来建立了中原北方政权北魏。在西鲜卑和东鲜卑中最有地位的是鲜卑贵族慕容氏,西鲜卑在慕容氏的带领下跑到青海东部安营扎寨,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吐谷浑。后来参与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北燕等政权。东鲜卑在五胡乱华中也逐步进入了中原,并与汉族及其他各族相融合了。
这样北方草原又出现了空间,原属于鲜卑拓跋部的柔然部落开始兴起,北魏入主中原时实行汉化,有一批不想汉化的鲜卑也回到了北方草原,加入了柔然部落。这样,原来的小柔然也就闯荡成了大柔然,并跟原来的主人死磕。
据说花木兰的这个故事就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北征柔然时发生的,这个时候北魏还没有南迁,主要在内蒙和山西大同一带,这一带确实离黄河、燕山都不远。当然,这时的拓跋珪既可以叫天子,也可以叫大汗。如果是这样,花木兰也是鲜卑族女英雄。
3
这个故事到唐代就比较流行了。白居易写过七言绝句《戏题木兰花》。
紫房日照胭脂拆,
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
木兰曾作女郎来。
并且在唐朝就有人为花木兰修了庙,唐代诗人杜牧就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白居易和杜牧都属于中唐之后的诗人,那时盛唐已不在了。而在隋朝初年,在日益壮大的柔然部落中出现了一个小部落叫突厥,发源于西北的突厥部落日益壮大,到了盛唐的时候突厥消灭了柔然,占领了整个北方草原,并不断向南进攻大唐。这才有了大唐不断地向西、向北的用兵,逐步控制北方,建立了都护府。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的国力衰落,内外矛盾促成了安史之乱。但到了中唐之后,也就是唐玄宗安史之乱之后,北方的回鹘又开始发展壮大,并在原来的突厥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部落叫契丹,到了宋契丹做大。契丹之后又有了女真、蒙古、满。
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晚唐诗人白居易和杜牧的诗里看出,他们写的花木兰一定不是北魏的鲜卑族女子,他们是当汉族英雄写的。那就是说,这个花木兰参的是大唐的军,抗击的是北方的突厥。刚好,唐初实行的也是府兵制,北方有大量的军户,再有就是《木兰诗》里出现了南市、北市、东市、西市,这也是唐朝的事儿,北魏时还没有这样分,也没有这个管理能力。
3
1998年动画版《花木兰》抗击的是匈奴,那是汉朝的事儿,今年的真人版里抗击是柔然,这是根据北魏说而来的。
原作《木兰辞》里并没有说明木兰的姓氏、所处年代、籍贯等信息,历史上也没有正史记载她的事迹,只是由诗歌、民间戏曲以及明清后的地方县志记载有这么个人,这么个事儿,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耳熟能详的古代女性从军的代表人物。
台湾有个民俗学学者叫张觉明,在他的《木兰史研究:故里、姓氏、时代、生平考》一文中整理出木兰生世,姓氏有魏姓说、木姓说、木兰姓说、穆姓说、仆姓说、花姓说、朱姓说,年代有汉朝说、三国说、晋朝说、北魏说、南朝梁说、隋朝说、唐朝说,故里有河南虞城说、安徽亳州说、亳州谯城说、河南宋州说、内蒙古和林格尔说、内蒙古包头说、陕西延安说、甘肃武威说、山东任城说、河北完县说、河北新河说、湖北黄陂说等。没有办法下定论,她是哪个朝代、哪个地方、姓什么的人没人知道。
我们现在说花木兰姓花,是来自明代文学家、画家、明代三大才之一的徐渭将《木兰辞》改编的《雌木兰替父从军》剧本。
女主角在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吾父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这个剧本的说法就被逐步被大众接受,并改编成了不同的地方戏,比如河南豫剧中的经典曲目《谁说女子不如男》
迪士尼的电影也采用了徐渭编剧本的姓氏和她父亲的姓名,不过花木兰从军的名却不一样,动画版里叫花平,真人版里叫花军。
花木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另外三位是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这里面梁红玉是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有其人其事,樊梨花、穆桂英也都是戏剧里的人物。也有人说,明史也有记载元末时有个叫韩贞的女子,也女扮男装从军,徐谓大概是根本韩贞和《木兰辞》写出了剧本《雌木兰替父从军》。
其实有没有史实也没有多大意义,不过花木兰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史的本身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这种融合大多是通过战争来完成的。在这个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很难讲谁是忠、谁是奸;谁正义、谁邪恶。
真人版《花木兰》里的士兵向三大美德“忠、勇、真”宣誓,并突出了“真”。在动画版里女扮男装是对皇帝的不“忠”,在真人版里这是做人的不“真”,后来又加了一个“孝”,批判电影的人都说后加进来的这个“孝”太假。可以看出,迪士尼在价值观上是有意向我们靠拢的,这就是商业,商业图的是利。
只不过,它不知道的是,无论“真”还是“孝”在现在的中国社会好像都不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