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原来是尺度
“寻常”一词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是很寻常的一个词,“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寻常”一词不论在古诗还是在现代汉语里最常用的意义都表示“平常、普通”。那么,这寻常、普通的意义是如何来的呢?“寻”除了寻常的意义,还有寻找的意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我国古代,最初是没有度量的标准器的,因此,散见于古书中的关于度量的记载如“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即便现在的民间,农民在丈量自家土地的时候,也会通过数步子来丈量。有的时候我们会伸开手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来推测长度。早期的度量跟文字的创制一样,也是“近取诸身”的。
这一现象,从文字当中亦可见端倪。《说文解字》关于这些度量单位的解释是:“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十寸爲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爲法。”就是说一尺是十寸,从人手腕的横纹处到手腕的动脉处,正好是一寸。尺是用来标明事物的标准。周代的制度:寸、尺、咫、寻、常等长度单位,都用人体作为标准。关于“咫”的解释是“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即长短适中的妇人的手长八寸,叫作咫,这是周朝的尺度。寻、常也都是表示尺度的单位,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古代的计量单位标准都小于现代的标准,比如,现代的八尺将近三米,但是,古代八尺是一个成人伸展两臂的长度。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引程瑶田语:“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就是说,测量长度的时候叫寻,测量深度(或高度)的时候叫仞。寻和仞都是伸开两臂的长度。测量长度的时候,伸臂的姿势的舒展的,能够做到身平臂直,所以正好是八尺;而测量高度的时候,身体侧着,两臂不能舒展,有点曲,所以只能得到七尺。
可见寸、尺、咫、寻、常等在古代都是度量的单位,这些词因其具有共同的意义特点,所以经常连用,用尺寸,咫尺、寻常来形容距离短,《国语·周语下》“夫目之能察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意思是目力所及,是有一定限度的,要看得准,不过三尺到六尺左右的距离;要看得清,也不过五尺至十尺左右的范围。这里寻常所指是有限的宽度,尺寸也是很短的距离。现在一直使用着的“咫尺天涯”,指人距离近在咫尺,但却很难相见。
“寻常”一词原来本指尺度,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长度,于是词义发生了引申,用寻常来形容平常和普通,出现了上文“飞入寻常百姓家”,“岐王宅里寻常见”的使用方式。而“寻”字因为其具有度量的意义,故“揣度以求物谓之寻”,因此有了探求的意义。后跟方言字“找”结合,成为一个最常用的词,其本意反倒因为后世度量单位的变化,而逐渐泯灭不可见。
“寻”作为一个文言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单用,但其构词能力比较强大,检索《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寻”字下共收录33个词。而跟“寻”近义的“找”则因为出现很晚,且是方言词,构词能力显得弱了些,且因其有方言基因,故构成的词也大部分具有口语色彩,比如找茬儿,找窍门,找麻烦,找病,找死等。从语体色彩上均不及“寻”构成的词那样典雅、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