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掀“碳中和”转型大潮 未来五年碳排放降幅剑指80%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碳达峰、碳中和”是不亚于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大变革。
近日,向来低调的河钢集团召开低碳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发布会,发布了自己的碳中和行动计划。公司宣布,将在2022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10%以上,203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30%以上,2050年实现碳中和。
按照这一计划,河钢自身的碳达峰进度将远超国家设定的目标。为此,河钢预计在“十四五”末将建成360万吨的氢冶金,一期60万吨采用焦炉煤气做还原气,剩余300万吨采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同时规划建成年发电量50亿千瓦时的风能、太阳能发电项目。
至此,年产量总计超过1.6亿吨的中国两大钢铁集团——宝武集团和河钢均发布了自己的碳中和行动计划。“对于中国的大型钢铁公司来说,在减排环保方面的布局较早,技术实力也比较雄厚。”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表示,“而对于更多中小型钢铁公司来说,可能需要引入第三方专业的帮助,来实现碳中和。”
钢铁行业碳中和转型
据统计,中国的粗钢产量占全球超过50%,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占全球的60%。而在国内来看,钢铁行业占整个中国碳排放约15%,是所有工业门类中排放最大的行业,无论从哪种角度看,中国实现碳排放的路径中,钢铁行业应该也必须作出最大的贡献。
在3月15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定位,尤其是为今后五年做好碳达峰工作谋划了清晰的“施工图”。工业、建筑、交通是我国主要终端能耗部门。会议提出,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而在不久前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
同时,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推动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车辆电动化。
也是因此,在未来五年内,中国钢铁行业面临两大任务: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绿色制造体系的打造。而实际上,对于钢铁行业来说这两大任务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可以相辅相成。
今年初,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表示,钢铁压减产量是我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工信部将从四方面促进钢铁产量压减。工信部将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下降。
也是因此,去产能和压产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钢铁行业的重头戏,包括兼并重组在内,钢铁产业上下游的变革将持续发生。
“在这样的政策要求下,'十四五’时期几乎不可能会有新的钢铁项目上马了,钢铁企业想要实现产能扩张,只有通过兼并重组和产能置换的方式。”王国清表示。
因此,钢铁行业想要实现碳达峰,其难度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么大。理论上讲,只要产量不再上升,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进步和革新,一方面降低冶炼过程中的碳排放,另一方面开发碳捕捉与储存技术,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碳达峰。
以河钢集团为例,公司表示,未来通过流程变革、新技术进步,吨钢碳排放还将继续下降,但降幅还得看技术进步的程度。理想情况下,如果全部变为氢冶金或者废钢短流程,吨钢煤耗的CO_2排放量将降为0.4-0.6t,降幅可以达到80%。
行业工艺革新
中国钢铁行业多为长流程钢铁企业,其冶炼过程中的工艺进步将对碳排放的降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在整个钢铁工业流程中,碳排放集中于原料处理阶段,其中炼铁更是占据碳排放的60%。目前主流的高炉炼铁方式造成巨大的碳排放,因此,未来钢铁行业的技术改造,包括新诞生的市场机会,也将围绕这一技术的进步与推广展开。
3月8日,河钢集团与必和必拓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聚焦钢铁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围绕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钢渣处理及循环利用技术以及铁矿石块矿的使用率提升等三大重点领域通力协作。
据悉,必和必拓于2019年宣布了总额为4亿美元的气候投资计划,此次与河钢集团的战略合作将是该投资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必和必拓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去年末,宝武集团则与力拓签署协议,双方将在低碳炼铁项目和研究方面开展合作。据悉,双方将共同出资1000万美元,用于支持双方共同建立低碳原料制备研发中心以及中国宝武低碳冶金创新中心共享试验平台研发二氧化碳的利用和转化工艺。
“现在需要最大程度地发展氢气的冶炼技术,去替代目前的焦炭冶炼技术。”一位钢铁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同时,氢气的排放强度也会远低于目前的电炉冶炼技术,在这方面的技术进步有很大的空间。”
而从中长期来看,无论是技术更新还是产量压减,依然不足以抵消目前巨量的碳排放。加快行业国际化布局、提高短流程占比将是钢铁行业碳中和的可能方式。
上述人士表示,一方面应该加快国际化布局。鼓励钢铁企业加快海外投资力度,从而压减国内冶炼产能,减少碳排放总量;另一方面,提高短流程占比。短流程吨钢碳排放仅相当于长流程的1/20,加大短流程产能置换力度将有效降低“碳中和”难度。
而这样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作为工业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材料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需求量料将长期保持稳健。压减产量等方式,能很好地提高钢厂的毛利水平,提前布局的钢铁企业也将获得这一轮“碳中和”行情的红利,估值水平也将逐步提升。
另一方面,目前困扰中国钢铁行业的一大难题,是过度依赖进口铁矿石导致的后者价格飙升。在压减产量之后,也有助于钢企进一步摆脱对进口资源的依赖,节约成本。
(作者:綦宇 编辑: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