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大山深处有人家,走进栖霞市“东马耳㞭”村
胶东半岛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少地名都与山有关,除了常见的“夼”之外,还有一个更生僻的字“㞭”。比如,地处胶东腹地的栖霞,就有不少带有“㞭”字的村庄。“㞭”这个字的结构很简单,上面一个大,下面一个山。结构虽然简单,但它却很少使用,很多现代版本的字典中也没有收录,《康熙字典》对它的解释是:“度柰切,音代。島名。”不过,在栖霞方言当中,这个字的发音和解释与《康熙字典》截然不同。当地人读作“wang”,一个常用的方言词组是“大山㞭”,意思接近于“大山深处”。“wang”这个字,在其他县市区有时会被“旺”取代,不过栖霞地名中的“wang”,都写作了“㞭”,比如“生木树㞭”(亭口镇)、“芋东㞭”(唐家泊镇)、“东㞭”(在中桥,现属福山),以及“马耳㞭”。为何是这种写法和读法?暂时不得而知。刚才提到的“马耳㞭”,在栖霞范围内有一东一西两个村庄。西边的“马耳㞭”在栖霞城的西郊,而东边的“马耳㞭”地处松山街道南部的深山里。
从松山街道向南,走到原金山乡片区,向南朝着刘家河的方向走,过了桑家沟村之后,山路的高度就不断爬升。一直走到半山腰处,此时就可以在山坳当中看到一个小村庄,这就是“东马耳㞭”村。
公路位于半山腰上,村庄建在谷中,进村的道路既是下坡,也有拐弯。当看到一棵横卧的大树时,就到了“东马耳㞭”的村口。这棵横卧的大树,其实是村里的一棵古槐,相传树龄有三四百年之久。因为年代久远,树干中空,有一年刮大风被吹倒。但它倒而不枯,每年依旧发芽,生命力相当顽强。村里人对这棵树也相当尊崇。
大山深处的村庄,规模显然不会太大,从高处俯瞰,房屋也就是几十栋的样子,而在街上走走,不少老房子还是空着的状态,估计也就约四五十户人家。山村果树多,开春时节,不少村民都已经上山干活了,想要找人打听村庄历史也不太容易。所幸的是,我们最终还是遇到了热心人,对东马耳㞭多了些了解。栖霞有两个“马耳㞭”这件事,当地人也知道。他们说,西边的马耳㞭为牟姓聚居,这边的马耳㞭为张姓聚居。
这里的张姓是从哪里迁来?当初为什么迁到了大山深处这个角落?我们遇到的村民,因为是从外村嫁到这里,对此不太了解。后来查询《栖霞市地名图集》,才知道张姓先祖是在清康熙年间为躲避田赋从寨里一带来此开荒。因为村庄周边的群山远观如“马耳”,故名“马耳㞭”。后来因为重名,才加上方位,叫做“东马耳㞭”。
在清代,这里人迹罕至,无疑是一处僻静之所。而即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这里其实也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生态的味道。对于久在城中的人们来说,到此一游,很有感触。下面的图片,就是“东马耳㞭”村的实景,大家不妨跟随镜头,感受一下这个小山村的魅力。就笔者而言,对此印象较深的一个画面是:“出门见喜的春联,就贴在梯田的地崖上。”开门见山的悠然之感,体现得相当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