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话几则

多年即使工作再忙,身体再累,也坚持每日笔耕撰写一篇有关中医的大概1200字公号文章,发表分享到我自己的公众平台“孙郎中”上,旨在让更多人接触中医,认识中医,熟悉中医,从而遇到病症后毫不犹豫选择中医!我始终坚信:用我的笔,用我的文字,可以让更多有缘的人用纯中医的思维来洞悉身体,了解疾病,呵护健康。今天“孙郎中”再给大家分享几则短医话,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 早在两千多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凋神大论》明确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本病,不治已乱治本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疾病初发处于轻浅阶段或疾病处于先兆萌芽状态实施治疗,这样可以让人不生病或生了病不会转变成大病,重病。而西医在治病时对于不确定是某种病时,他们往往对病人说“再观察观察”,这一观察不当紧,一是养病如养虎,把小病养成大病;二是错过了治病于萌芽状态的最好的时候,增加了以后治疗的难度。一个见病治病,让人受尽折磨,一个未病先防,使疾病远离出身心。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 

● 日前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对健康过度关注,总认为多吃水果和各种肉类才健康,其实不然。水果大多数是寒凉的,寒凉的水果不仅伤害脾胃,也会增湿;肉类较难消化,多数爱吃肉的人舌苔很厚,消化不好。特别是对小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喂养更是害人。要想健康还是吃好主食(五谷),而不是各种大家认为的营养物质和营养品。对于小孩子,我们的祖先倡导的“三分饥和寒”的带孩子的方法其实是最科学的。中医遵循的是中庸之道,凡事适可而止!

● 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之后,中医界流行活血化瘀,甚至一看到心脑血管病,就马上想到要活血化瘀,马上就想到“还阳补五汤”。中医讲究辨证,人不同,病不同,证不同,治疗思路自然不同。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中医要想提高疗效,非重视辨证不可。中医是有八法的,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当用何法则用何法,不要总是拘泥于一法。我观察到,很多心脑血管患者并非血淤而致,而是源于痰湿瘀堵,且不在少数!对于此类病患,活血化瘀并不得法,而需要辨证健脾化痰,往往取得佳效!

● 现代人早也忙、晚也忙、天天都忙,很多人负荷超载,透支健康,患上慢性疾病(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的人呈井喷之势。尤其对于职场人群,检出率比较高的疾病首先是代谢性疾病,比如超重、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脂肪肝等,其次就是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久坐,少动,过食肥甘厚腻,脾阳虚,气化不利,这是职场病的主要病机!脾主运化,若纳入的营养过多,超过了脾的运化能力,那么,多吃的营养即成毒素,会消耗脾气,或导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导致脾不散精,糖元积滞。另外,现代人“人心”变化很大,欲望不止,大家对自身修养方面的觉悟越来越少,反而更加关注身外的商业竞争、钱财名利、人际关关系……严重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安和和五脏六腑的的气血冲和。与其病后求医,何如病前预防?与其病后悔悟,不如病前修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