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夜晚荡舟河上,遇见画舫歌女,清晨响起一声惨叫

唐玄宗时期,书生乌仲庸和焦伯评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两人结伴到江浙一带游玩,租了一条船,在河上荡舟,观赏美丽的夜景。

焦伯评擅长弹琴,坐在船上,焚起香炉,抚弄瑶琴。琴声悠扬,在夜空里飘荡,让人陶醉。乌仲庸坐在船尾,用扇子轻轻拍打着节拍,在琴声里放飞思绪。

不一会,远处漂来一艘画舫,传来清丽的琴声,和着焦伯评的琴声,相得益彰。焦伯评大喜,放眼望去,只见画舫上坐着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也在抚弄着瑶琴。两船靠近,焦伯评和乌仲庸跳上画舫,与女子相见。

女子自称晚晴,是这条河上的歌女,常年往返于河上,唱曲为生。说罢,抚弄瑶琴,轻唱一曲。歌声美妙无双,两人不由得拊掌叫好。

焦伯评是抚琴高手,自然与晚晴有共同语言,两人探讨琴技,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到了更深,乌仲庸识趣地回到船上。焦伯评则与晚晴在画舫上同宿。不一会,灯火熄灭,暗夜里传来流水的声音,宛如歌女在低吟浅唱。

到了清晨,画舫上突然传来焦伯评的惨叫声。乌仲庸惊醒,急忙掌灯,跳上画舫,只见焦伯评面部被咬烂,倒在血泊中,晚晴却不见踪影。乌仲庸急忙把焦伯评背回到船上,刚放下,就发现他已经气绝身亡。

乌仲庸抬头看向画舫,不由得惊讶地张大了嘴。只见画舫向远方漂去,渐渐地沉没于水中,消失不见。乌仲庸吓得不轻,急忙呼唤船家划船靠岸。他租了一辆牛车,把焦伯评的尸体拖回家里掩埋了。

转眼一年过去,乌仲庸十分思念亡友,便在焦伯评忌日这一天,来到江浙,晚上在河岸上烧纸祭奠。忽然一阵旋风刮起纸灰飞舞,乌仲庸正在惊慌之时,却见江水中升起一个人,踏着浪花走来,正是焦伯评!

焦伯评拱手说道:“乌兄,别怕,我只想和你叙叙旧,绝无相害之意。”说罢,向河中一招手,画舫从河水里漂浮上来。两人上了画舫,桌子上早已摆好酒菜。饮酒之间,焦伯评讲了晚晴的来历。

早在汉朝末期,一位琴师坐船,在河心里被船夫丢在河水里淹死了。为了找替身,这条河里淹死过不少琴师。一百多年前,晚晴荡舟河上,被琴师迷惑至死。为了早日脱离苦海,投胎转世,她魅惑了焦伯评,张嘴将他咬死。

焦伯评拱手说:“乌兄,为了我早日找到替身,麻烦你寻找琴师,带到河边来。”乌仲庸不解地问道:“为何非得琴师?”焦伯评解释,因为琴师会被琴声魅惑,失去警惕,容易下手。乌仲庸答应下来,说道:“好友重托,岂能辜负!”

天将拂晓,画舫靠岸,乌仲庸告辞而去。

乌仲庸一路寻访,这一天,走在山路上,看见一个儒雅的人,坐在山边草庐的窗前抚琴,琴声悠扬动听。乌仲庸大喜,上前搭腔,原来此人姓伯,精通韵律。

乌仲庸刻意结交,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见时机成熟,乌仲庸邀请伯琴师到江浙一带游玩,他欣然同意。

晚上,乌仲庸和伯琴师荡舟河上,忽然漂来一条船,船上传来琴声,焦伯评坐在船上抚琴。两船靠近,焦伯评邀请两人过船一叙,船上早已摆好酒宴。

三人举杯畅饮,期间,伯琴师还和焦伯评斗了一会琴,两人惺惺相惜。不久,伯琴师醉了,趴在桌子上睡了。焦伯评叹息一声,说道:“此人琴技在我之上,罢了,我何必害他?”乌仲庸点头说:“其实,我心里十分愧疚,他把我当朋友,我也不忍欺骗他。”

两人喊醒伯琴师,坦白了他们的阴谋,请他宽恕。谁知伯琴师大笑着说:“如此甚好,我也不必开杀戒了。”

原来,此人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伯牙,世人讹传为俞伯牙。他是天上的琴神,早就听说许多琴师死在这条河上。他将计就计,此次来,本想让焦伯评魂飞魄散,以免他为了找替身祸害琴师。既然焦伯评心生悔意,他就原谅了两人。

伯牙让焦伯评跟着他保养瑶琴,成为地仙,从而摆脱苦海。两人与乌仲庸告别,飘然而去。乌仲庸想不到一念之仁,得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不由得仰天哈哈大笑起来。

本民间故事采用了鬼魂的元素,在于借事喻理,与封建迷信无关。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留言评论,每天都有更新,明天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