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丹田球体的形成臆解

太极拳练功札记

一江水白

1、呼吸的窍要———由肺呼吸转入深呼吸

想象两肺叶犹如一棵大树上的两个树冠颠倒过来,树干从鼻根深处向下像一根粗软管插入胸腔,再分入左右两肺叶。

吸气时,气从软管分入两树冠,再顺着诸多小细管散入到树冠边缘,肺叶主要向下扩张,催动横膈肌下降,到达两肾,谓“肺气纳入肾”。

呼气(吐气)时,肺叶继续向下伸张,催动横膈肌继续下降,气意顺着背腰肌向下蔓延流动,一直到达臀部,渗入臀肌。

用功时久,气息渐微,慢慢渗入肌肤,渐至遍布全身。

继续用功,呼吸渐细,入后背脊骨。

2、在三尖相照(鼻尖、脚尖、指尖)意境基础上:

两脚大拇趾趾节和两手大拇指指节分别贯通,其意劲分别从指脚(趾)尖顺骨节(掌骨至桡骨至肱骨至肩胛骨再入脊骨,跖骨、舟骨、距骨至胫骨至大腿股骨至胯骨再入尾骨)向身内走。

再与鼻子相联络。再运用五行运行法则。行拳时感觉格外不同。四个大拇指(趾)骨节(手大拇指掌骨、脚大拇趾跖骨及舟骨、距骨)加上鼻梁骨灵动了,整个身躯就灵动了。还得细加琢磨。

用功时久,再加上小拇指掌骨(意劲入尺骨)、中指根掌骨(意劲入尺桡骨之间)、小脚趾跖骨(意劲入腓骨),直至其余掌骨、跖骨,整体意劲就渐趋完美了。

3、小指用功——(手掌心内小指与无名指根节连接处有一个少府穴,属心经。)

小指指节抻开以后,再听从心意的指挥,随着其余指节愈曲愈紧实(握拳,小指与无名指尖正好抵在少府穴处),对打通小指与胳膊上的经络和肌筋很有帮助。

经络和相关肌筋打通了,意劲也就自然畅通了。多体悟。

其实,从腕关节至手指骨节,抻开以后,再节节攒紧。骨节的松是在紧实的基础上产生的。

腕关节内零碎小骨节和手指骨节在抻开的基础上又都能攒紧实了,其各掌骨骨节就更加有劲道了。这个时候就能“直腕”了。(其练功次序跟足是一样的,先得把脚掌底肌筋抻开,而后才能攒动脚背面骨节。手掌亦是,先把掌心内各掌骨肌筋抻开而后再来攒动紧实骨节。

全身的骨节在抻开的基础上,再攒紧实了,而后心意再引导每个骨节连接处微微松开,就是“紧中有松”了。

其实练这一切都还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归结到“神经敏感”上来。欲得“神经敏感”,首要是得先理出连接骨节两头的肌筋和肌腱点,用意指挥肌腱来牵动骨骼。人体活动的敏感点就在连接骨节两头的肌腱点处,这里松活一点点,大脑神经元就能迅速感知。

这个非常重要,得细细寻味琢磨。

4、大丹田球体的形成臆解——

设想以胸口窝为球体最高点,而后依八卦图方位向身体侧后面弧形切入,切成圆球状侧面体,深度分别到达盆腔底部、两侧腹股沟深处、两侧腰隙深处、上腹与肋骨交接处深处横膈肌。这是腹前球状面。

心意继续向体后背面切入,透过后胯、后背肋脊骨缝,切成后半面圆球状体,交接点在命门脊骨处。如此,则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球状体(此时,腹横肌就好似球的内胆)。

运功时,整个身躯骨节都在这个圆球状体的侧后面运行。这个圆球状体在体前(腹部的前半部分)始终保持弹性张力(其松紧转换点在肚脐深处与命门脊骨之间的缝隙处),意劲只是在后背面作拧裹缠旋(其拧旋运转意劲上达胸腔至肩窝胳膊手、下到胯腿足)。

运功时久,肚脐深处与命门脊骨之间的核心点形成;外层球状体则是以腹横肌包裹着的腹腔为主,这是丹田的主要部分;再外侧则是从丹田逐渐剥离开来的两侧胯窝和胸腔肩窝,是小圆球状体,指挥四肢围绕丹田运转。

丹田的旋转是复合型的,运行是相对稳定的;而胯窝肩窝相对更复杂一些,它们围绕丹田在协同公转的同时,又有自身的运转,或顺或逆,且上下左右交替配合,或相向而行,或对向相开,或斜对相合,等等,不一而作,其运转皆是随心意变化而变化。

假如用三个层面来表述人体运行状态的话,肚脐深处与命门脊骨之间的那个空间圆点是最核心区域是第一层,上下腹腔及腰部组成的球状体则是第二层,其余肢节及胸腔则是外围的第三层。

这就像是一个星系了,以太阳系为例:太阳是最核心;地球等其它星球围着太阳转,是第二层;月亮等小行星又围绕着地球等较大的星球转动,这是第三层。

5、丹田运化初探———

按照中医理论学说,丹田主要位于中焦和下焦,包含除上焦的心肺以外的其它所有内脏器官,肝胆脾胃、两肾及胰脏、大小肠、膀胱。上有横膈膜保护,中间有腹横肌包裹,后有脊骨腰背肌筋膜护着,下有盆底肌兜着;次外层则还有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腰方肌、髂腰肌等护佑着;而它们相互之间又有如网状结构的筋膜联系着,在肢体运动时保持协同运转并相对稳定。

这些在人身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结构,而所谓的丹田则是人为虚拟出来的东西,比如还有个三丹田之说:上丹田颅腔泥丸宫,中丹田膻中穴深处,下丹田肚脐后略下深处。这个三丹田之说可以讲是臆想出来的,那就是说它们是虚拟的。

肌肉骨骼内脏腑器官是实,它们在人身上的具体位置其实是不可以变化的,那么可以变化的就只有臆想出来的丹田了。这三个丹田的核心就是一个点而已,但是活的,即丹田可以随着心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位置可以互换,比方讲,下丹田可以上升至中丹田,中丹田可以下降入下丹田,它们之间的一次互换就是身躯上的一个折叠涌动。

运用纯熟,心意放在上丹田,头颈胸腰腹再行折叠涌动,上丹田可随心意下降入中丹田,而先前停留在中丹田的下丹田则又上升至上丹田,跟着停留在中丹田的上丹田又继续下降入下丹田。如此这般,三丹田位置互换,上下颠倒(即所谓乾坤颠倒)。随着身躯连续的折叠涌动,三个丹田来回上中下互串,整个人身脊骨就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