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沂水人物专记——古代篇

(千年沂水人才辈出,小编带您了解下曾经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人物传记)

  1.  承宫(公元?~76) 字少子,琅琊姑幕(今沂水县)人。幼时,父母相继去世。8岁时 ,为人放猪。当时当地人徐子盛以《春秋》教授学生数百人,很有名气。有一天,他在放猪 时路过徐子盛讲学的地方,非常羡慕读书的学子,在那里听讲,忘记了放猪。雇主见他放猪 未回,到处寻找。找到他后,想打他,被徐子盛的学生们制止。徐子盛见他如此酷爱学习, 就收他为学生。他主动承担了打柴的任务,且学习勤恳。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中,教授学 生,后来到蒙山脚下自耕自食。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官员都闻其名,均想召其为官,但 他都没有答应。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年),承宫被朝廷召为博士,升为左中郎将。他多次进谏,阐 述如何治理国家,所述中肯而切合实际,朝中的大臣们都十分钦佩他。他的名声还传播到匈 奴,北单于曾特地派遣使臣要求见他。 永平十七年(74年),承宫任侍中祭酒。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病卒。肃宗对他的死 深感痛惜,专门赐以冢地。他的儿子宫疊,官至济阴太守。   
  2. 童恢 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沂水县)人,生卒年不详。在灾荒年间,其父童仲玉曾 倾尽家产救济民众100余人。童恢早年在琅琊郡为官时,执法廉正公平。司徒杨赐听说后,特 召其为自己部下。后杨赐被人弹劾即将被免职时,部下都离他而去,唯独童恢帮他申诉。在 童恢的努力下,杨赐未被免职。后杨赐的部下都回到他身边,而童恢却离杨赐而去,因此事 人们都赞美其品德。 童恢任不其县县令时,赏罚分明。他将犯法官员的罪行张榜公布,对称职的官员以及做 好事的人赐予酒肴,给予勉励。此外还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就连耕织种收都有具体规定。 因此,不其县境内非常安定,牢狱中连年没有囚犯。周围县的人听说他治理有方,迁入不其 县居住的有2万多户。因童恢有才能,青州府推荐他升任了丹阳太守。后因急病去世。   
  3. 徐奕 三国时东莞(今沂水县)人,生卒年不详。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避难于江东。 虽得孙策赏识,但他却毅然回到家乡。曹操任司空时,召其为掾属,跟随作战。当时,关中 地区刚被魏军占领,社会秩序混乱。曹操赏识徐奕的才能,留他在关中任丞相长史,镇抚西 京。他在任职期间,明修政治,深受西京人称赞。后任雍州刺史、魏郡太守等职。曹操与匈奴交战时,调徐奕为留府长吏,负责留守的具体工作。曹操对他说:“君之忠 亮,古人不过也……今使君统留事,孤无复还顾之忧也。” 魏国建立后,徐奕任尚书,后升任尚书令。曹操出兵汉中时,魏讽等起兵反曹,适逢中 尉杨俊升迁,一时找不出代替杨俊的人选。曹操叹息地说,怎么能得到有如诸葛丰那样的人 ,让他去代替杨俊的职位呢?桓阶对曹操说,徐奕不就是合适人选吗?于是曹操命徐奕任中 尉。任职几个月后,徐奕称病回故乡。后拜谏议大夫,病卒。曹丕每与朝臣谈到徐奕时,常 思念他。   
  4. 国渊 字子尼,东安郡盖县(今沂水县)人,东汉末年著名学者,生卒年不详。国渊是东 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在郑玄的众多弟子中,他并不很突出,但他学习专心致志,被 郑玄称为“美才”,赞其“必为国器”。黄巾起义时,国渊与邴原、管宁等人避乱于辽东。在辽东,他仍笃学好古,常讲学于山 同岩,士人多推慕之。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他回到故乡,被曹操召为司空掾属。他“每于公 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推行屯田,让国渊主管此事。 他多次提出有关屯田的建议,如安排多少户数,如何设置官吏,如何管理与分配收获物等。 实行屯田5年时间,开垦了大量的荒地,使农业生产迅速得以发展,以致仓廪丰实。曹操在经 济上实行屯田的有效措施,是能够统一中国北部的重要原因。而在发展经济方面,国渊作出 重要的贡献。   曹操出兵关中时,以国渊为居府长史,负责留守的具体事宜。期间,田银、苏伯在河间 地区起兵反曹,被镇压下去。国渊请求对那些参与起事的人不施行刑法,得到曹操同意,被 他释放的有1000余人。他为田银等起事撰写了“破贼文书”,实事求是上报了战绩,做到既 不扩大又不缩小,摒弃以前杀一顶十,企图扩大战功的弊端。曹操甚喜,赏其德,升任他为 魏郡太守。后来国渊升为太仆,居九卿高位。但他布衣蔬食,恭俭自守,为官的俸禄和所得到的赏 赐都分给旧故宗族的贫穷亲友。他死后,其子国泰被曹操任为郎官。   
  5. 徐广(352~425) 字野民,东晋东莞姑幕(今沂水县)人。其父徐藻,曾任都水使者。 早年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世代好学,至徐广时,对经学、文学尤有研究。徐广对百 家数术,无不研览,成为当时著名学者。谢玄任兖州刺史时,闻徐广有才能,任其为从事西曹。之后,任谯王司马恬镇北参军。 晋孝武帝司马曜因其博学多闻,升任其为秘书郎等职。义熙元年(405年),徐广受命撰写《 车服仪注》。书成之后,被封为乐成县五等侯,领著作郎衔。翌年,“敕著作郎徐广撰成国 史”。他花费10年的时间,精心考证,刻苦努力,终于撰成46卷的《晋纪》一书。义熙六年(410年),狂风冰雹,人心恐惧,认为将有大祸临头。对此,徐广在上书中指 出,“风雹变未必有灾”。他建议应该“兴政化而德教”,并指出“小细烦密,群下多惧” 的危害,认为统治者只有“俯顺群情”,才能达到“朝野欢泰”。刘裕代晋建宋后,于永初元年(420年)下诏曰:“秘书监徐广,学优行谨,历位恭肃, 可[任]中散大夫。”徐广因“身世荷晋德,实眷恋故主”,以年老为托词坚辞,要求回京 口。辞官后,他“老犹不倦”,通读《五经》,于元嘉二年(425年)病逝。著作除《晋纪》 外,尚有《答礼问》百余篇等传世。   
  6. 徐邈 字仙民,徐广之兄,为当时著名经学家,曾被谢安推荐任中书舍人、散骑常侍、中 书侍郎等职。为官“多所匡益”,著有《五经音训》《谷梁传注》等作品。   
  7. 竺法汰(320~387) 东莞(今沂水县)人。东晋高僧,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中“本无 异宗”的代表人物之一。竺法汰聪敏好学,精通佛教义理。《高僧传》载,他与当时的高僧 道安为师兄弟,师承名僧佛图澄。战乱之时,他与道安一同避难,行至新野(今属河南)后 二人分手。他率弟子昙壹、昙二等40余人,到了江南,住在建康(今南京市)亘官寺。时晋 简文帝请他讲《放光般若经》,他讲经颇得要领,听众踊跃。简文帝亲自参加听讲,一时王 侯公卿莫不毕集,学众达千余人,为一时之盛。《放光般若经》属于心经,讲究心领神会,妙言悟道。在般若经学说方面,竺法汰的“ 本无异宗”的突出特点是主张“心学”,即“心会”之学。时著名僧人法深的弟子竺法温却 主张“同心无义”。他认为“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主张主观之外客观事物 的存在,与“本无异宗”的“心会”心学有些相抵牾。竺法温的老师法深著有《心无论》, 否定了心以外客观事物的存在。当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是佛教徒中的重要人物,他 常执竺法温的“心无义”论,“大行荆士”,传经布道,影响颇大。对此,竺法汰认为这些 言论都不符合佛教义理,于是便进行了辩驳,说道恒的“心无义”是邪说,应须破之,这便 引起了般若心学派的辩论。竺法汰广集各处名僧,先令弟子昙壹难之,接着他旁征博引,据 经引理,析驳纷纭,双方论战激烈。这场辩论,以竺法汰胜利而告终。竺法汰广收弟子,竭尽全力地向他们传授心学。他能言善辩,自成一派,对后世发展起 来的禅宗有很大影响。竺法汰的佛学理论著作有《无本论》《中论疏记》等。
  8. 竺夔 字秀祖,东莞(今沂水县)人,生卒年不详。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索头率领众人 来犯,竺夔带兵镇守东阳城,他率领众兵丁共同守城,烧掉城外三里地的庄稼,使索头之兵 没有物资可取。移镇不立城。他凭借军功而进前将军,被封为建陵县男,最终官至金紫光禄 大夫。   
  9. 徐之才(493~572) 字士茂,东莞(今沂水县)人。是南北朝时有名的医学家,官至尚 书令。《北齐书》载,他出身世医之家,对天文、医药均有研究。 徐之才幼时聪慧,5岁能诵《孝经》,8岁略通义旨,粗通《礼》《易》,13岁被召为太 学生。刘孝绰、裴子野、张嵊等每论《周易》及《丧服》仪,他应答如流,被誉为神童。梁 陈郡袁昂领丹阳尹时,赏识其才学,任其为主薄。孝昌初年,豫章王萧综出镇江都,授其为 豫章王国左常侍,又转镇北主簿。萧综降北魏,三军散走,徐之才退至吕梁,因桥断路绝, 为魏统军石茂孙所阻,留于魏。萧综入魏不久,位至司空,上书魏帝,说之才大善医术,兼 有机辩,人才难得,宜于诏征。孝昌二年(526年),徐之才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他 药石多效,又博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竟相引用,一时声誉大震。武帝时,封昌安县侯。 天平中,齐神武帝征之才赴晋阳,常在内馆,礼遇稍厚。武定四年(公元546年),自散骑常 侍转秘书监。文宣帝作相时,普加黜陟,杨愔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掌机务,转授紫金光禄 大夫,以魏收代领之,之才怏怏不快。文宣帝即位后,拜侍中,封池阳县伯。后见文宣帝政 令转严,乃求出,任赵州刺史。天统四年(568年),累迁尚书左仆射。时中书监和士开以之 才附籍兖州,即是本属,遂奏附兖州刺史。武平元年(570年)复拜尚书左仆射,迁尚书令, 封西阳郡王。去世后赠司徒公、录尚书事,溢曰“文明”。徐之才出身名医世家。高祖徐熙,医术高超,多有撰述,正史有传。父亲徐雄,用药之 验,为江左所称。徐之才也以医名显世。北齐皇建二年(561年),武明太后有疾,久治不愈 。朝廷召他去诊治,药到病除。孝昭帝特赐彩帛千段、锦400匹。天统四年(568年),武成 帝因酒色过度,神志恍惚,体弱多梦。徐之才说:“此色欲多,大虚所致。”即处汤方,连 服数剂,疾竟痊愈。后每遇病发,经针药所加,应时必效。他虽为显臣名医,但行医不分贵 贱,尤其怜悯劳苦之众。曾有渔人患脚跟肿痛,诸医诊视,皆不能识,以致疾苦久不得除。 他诊断后说:“此病盖因乘船入海,常垂脚于水中,水湿浸渍,渐生是疾。”患者点头说: “确实如此。”他又说:“现病已内结成甲,实非药石所及,须行解剖术除之。”患者欣然 接受治疗,果从患处剔出如蛤子状病块2块,大如榆荚,病愈。徐之才历事诸帝,以其高明的医术和诙谐才辩得宠。武成帝生尽根牙,问诸医,对不惬 帝意,即怒而挞之。后来问之才,回答说:“此是智牙,生智牙者,聪明长寿。”武成帝悦 而赏之。今天的“智牙”之名,源于之才。徐之才一生,履仕宦之途,行岐黄之道,博经史,解天文,精医术,堪称一世宏才。他 首分方药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10剂”,为后世业医济世者,用药 处方有纲目可循,至今也不失其参考价值。著述有《徐氏家传秘方》2卷,《徐氏家传效验方 》10卷,《雷公药对》2卷,但均已佚。   
  10. 罗亨信(1378~1459) 字用实,沂水县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任工科给事中 时,出视浙江水灾,同情民众,奏免3个县的租税。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嗣皇位后,罗亨 信被召回朝为御史。他“通州仓储,巡按畿内,清军山西,皆有声”。英宗即位后,其任右 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负责训练兵士。正统二年(1437年),蒋贵带兵征讨阿台、朵儿只 伯,罗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时,蒋贵以军饷不足为由,停留10天引军还。罗亨信对蒋贵 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提出责备。翌年,打败阿台、朵儿只伯后,他因参赞有功,增 加一级俸禄。在任宣府、大同巡抚时,参将石亨要求朝廷批准,将大同三分之一的老百姓都 编入军队。他深感这种做法不妥,上书奏明原因后,此事停办。正统十年(1445年),朝廷 要对镇守边防的军士所开垦的田地收税,罗亨信上奏提出:“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 业,惟事田作”,“若更征税,则民不复畊,必致窜逸”,其结果将导致边防“将谁与守” 。英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收税之议停止。罗亨信有长远的眼光,很早就提出“增置城卫为备”,巩固北部边防安全,以免瓦剌部 “以图入寇”的建议。但他的意见没有被兵部采纳。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举南侵 ,英宗率军与瓦剌作战,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 之变后,人心慌乱,有的人提出放弃宣府城,于是,官吏军民纷纷争相出城而去。罗亨信仗 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者斩!”他发誓率诸将坚决守住宣府城,人心才安定下来。当瓦 剌部首领也先挟持被俘虏的英宗到宣府城南门时,也先以英宗名义传令开城门,以便占领宣 府。罗亨信城头上说:“我奉命守城,不敢擅开。”也先只好退走。罗亨信和总兵杨洪坚守 孤城,“外御列强,内屏京师”。因日夜操劳,头顶上的头发都脱光了。景帝即位后,罗亨信任右副都御史。景泰二年(1451年),以年事已高为由辞官回乡, 居家8年病逝,享年81岁。   
  11. 翟溥福 字本德,沂水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初任青阳知县, 后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正统元年(1436年)七月,朝廷下诏推荐郡太守,尚书魏源很器重 他,就举荐他任南康知府。翟溥福任知府前,南康府闹饥荒,百姓为了活命,擅自强分了富人家的粮食。前任太守 将参与分粮的人全部捉拿,按强盗论罪,应杀头者即有百余人。翟溥福抵任后,查看了案卷 ,然后将“囚犯”全部释放。鄱阳湖来往的船只因无避风处,每遇到大风大浪,经常船沉人 亡。为此,他率领民众修筑了百余丈的堤坝,使来往的船有了避风之处。庐山有名的白鹿洞 书院停办了很久,在他的倡议下,书院兴复。翟溥福深得时人敬佩。赴朝中考核政绩时,翟溥福以年老为由,要求辞官回故里。侍郎赵新曾在江西做官,闻 他政绩显著,大声地说:“翟君此邦第一贤守也,胡可听其去。”翟溥福恳求好几天,才被 同意。在离任之际,南康父老争相送他礼物,他一概不接受,民众挽舟哭泣。人们为了缅怀 翟溥福,在他当年修建的鄱阳湖大堤旁,为他建了生祠祭祀。民众还在庐山白鹿洞书院的三 贤祠(祀唐代李渤、宋代周敦颐和朱熹)中,建他的生祠作为配祠。   
  12. 刘应宾(1588~1660) 字元桢,别号思皇,沂水县沂水城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 中举,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初任河北赞皇县令,任职两年。抚按交章推荐调畿 南巨邑南宫为县令。1621年,明熹宗即位。议冠婚大礼仪郎缺员,调到礼部代理大礼仪郎职 务。刘应宾认真辅佐礼部尚书,得礼部尚书信任,把他视作自己的左右手。几年后,调吏部 稽勋司任郎中。当时,依附阉官的官员结成党羽,擅自行使权力,政出多门,加入的人就升 官发财,一个月就能升迁几次,不加入的就革除功名下到监狱,直至祸及家属。1626年春天 ,他以回家探亲为由,回到老家避祸。1628年,思宗(崇祯)登位,对宫廷中的官员进行清理,凡是阉党时期用过的人一概被 革职,唯独刘应宾留存下来。崇祯九年(1636年),起用为验封司郎中,接着又转到文选司 。这时各郡县官员缺员很多,皇帝下谕各部大臣,用两个月的时间补齐。首先被选任的官员 ,每次大选时,就贿赂文书房中的权贵。文书房大内司执掌迁升的奏章,稍微不合他的心意 ,就在奏章中造谣指摘。刘应宾不愿意按照他们的眼色行事,就被左迁到南京礼部,又转到 南京的吏部考功司任郎中。后来告老退隐,回归故里。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时有传言,崇祯皇帝改换微服携带着皇太子 南逃了。刘应宾说,天子的江山保不住了,作为臣子怎么能只顾自己的家。于是连夜向南追 赶,等到渡过长江,才知道崇祯皇帝已经吊死在北京煤山。明朝南都南京的士大夫拥立福王 为皇帝,刘应宾为太常寺少卿,接着又去典铨司,升为正卿,又升通政使。同年,清世祖击 败李自成,迁都燕京(北京),命令豫王南征,奄定金陵,刘应宾投降了清廷。清廷以他原 官职衔巡抚徽宁等地。后来在扬州侨居10年,期间饮酒赋诗,著述了《平山堂集》。1656年 秋,因为饮酒过度得病,回到故乡。

2021.3.17

(所需材料均来源于沂水县志,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