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的功效与作用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瘀滞肿痛,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痈疽肿痛。
用法用量:3~9g。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理气,行血通经,理气通络。
苏木图片
苏木主治
主治经瘀血腹刺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吐血,慢性肠炎,黄疸型肝炎,痢疾,贫血,尿路感染,刀伤出血,外伤肿痛,胸腹刺痛等症。
苏木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
主含巴西苏木酚、查尔酮类、原苏木素、原苏木素苷元及高异黄酮类衍生物。能增强冠脉血流量、促进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尚具镇静、催眠、抗肿瘤、抗菌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苏木煎剂有镇静、催眠作用,并能对抗士的宁和可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煎液和浸煎剂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苏木还有消炎、抗癌等作用。
1.巴西苏木素具有抗炎作用。
2.苏木能增冠脉流量,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3.实验证明,巴西苏木素与苏木精均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4.苏木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苏木禁忌
血虚无瘀者不宜,孕妇忌服。
血虚腹痛者不宜用。
大便不实者禁用。
忌铁。
月经过多者不宜用。儿童慎用。
①本品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超量用药可致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嗜睡、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昏迷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②血虚无瘀及大便稀溏者不宜用。
苏木食用方法-泡水喝的功效
日常用量:3~9g,水煎服;研末或熬膏。外用,研末撒。
苏木选方
1、治皮肤刀伤:苏木、蚕茧各适量。研为细末,涂抹于患处,外用蚕茧包裹。每日换药1次。
2、治跌打损伤:苏木30g,白酒2000ml。酒煎去渣,取汁。分成3份,早、中、晚各1服。
3、治产后血瘀、腹闷、气喘:苏木10g,炙荷叶、芍药、鳖甲各5g,桂皮3g,大米50g。将中药水煎,去渣,取汁。将大米放入药汁中煮成稀粥,早、晚各服一次。
4、治女性血滞经闭、烦热疼痛
苏木60g,硇砂15g,川太黄30g。先煎苏木,去渣,取汁,入硇砂和川大黄,同熬成膏。每日半茶匙,温酒送服。
5、治破伤风:苏木、白酒各适量。研成细末。每服9克,温酒送服。
片姜黄
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除去须根,趁鲜纵切厚片,晒干。
【性状】 本品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长3~6cm,宽1~3ctn,厚0.1~0.4cm。外皮灰黄色,粗糙皱缩,有时可见环节及须根痕。切面黄白色至棕黄色,有一圈环纹及多数筋脉小点。质脆而坚实。断面灰白色至棕黄色,略粉质。气香特异,味微苦而辛凉。
【鉴别】 (1)本品横切面:表皮有残留,外壁稍厚。木栓细胞多列。皮层散有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大,维管束外韧型,靠外侧的较小,排列紧密,有的木质部仅1~2个导管。皮层及中柱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I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时时振摇,约30分钟,滤过,滤液转移至5ml量瓶中,加石油醚(30~60℃)至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片姜黄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照挥发油测定法(通则2204甲法)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
【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归脾、肝经。
【功能与主治】 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胸胁剌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用法与用量】 3~9g。
【注意】 孕妇慎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1.治肥人胃脘当心痛,或痞气在中脘不散:白豆蔻三钱,白术、三棱、草豆蔻、半夏各1两,砂仁、片姜黄、枳实、青皮、良姜(一作干姜)、陈皮、桂皮、丁香、蓬术、木香、藿香、小草各五钱。生姜汁蒸饼为丸。每服六十至七十丸,白汤送下。(《丹溪治法心要》草豆蔻丸)
2.治舒气开胃,化郁止痛:广木香十二两,青皮(醋炒)四两,厚朴(姜制)十两,广皮十两,枳壳(麸炒)七两,甘草三两,香附(醋制)四两,玄胡(醋制)四两,片姜黄三两,南柴胡四两,蔻仁八两,沉香十两,砂仁八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二钱重,蜡皮或蜡纸简封固。每次一丸,以白开水送下。(《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3.治化痰通络:生香附六钱,僵蚕五钱,石菖蒲五钱,苏梗、白芥子、橘络各四钱,全当归一两,青皮五钱,赤芍药五钱,丹参六钱,片姜黄五钱,桑枝一两,透骨草八钱,鸡血藤膏八钱。上用香油三斤,将药炸枯,滤滓,兑丹熬至老嫩合宜。摊贴肺俞穴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4.治两胁作胀,嗳气吞酸,胃痛,食欲不振,精神不爽:当归、杭芍、香附、柴胡、川朴、丹皮、川芎、木香、广皮、片姜黄、玄胡各十二两,小枳实十两,砂仁十五两,焦三仙二十五两,焦槟二十二两,丁香十两,乌药十二两,青皮二十二两,豆蔻末十二两,建曲十二两,苏打粉四十两,沉香十二两,炙草十两。上为细末,水为丸,每一百粒三钱五分,红曲、滑石为衣。每服二钱。(《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大同方))
5.治发汗、疏风:桂枝一斤半,生炙耆一斤,茅术二两,木瓜一斤八两,牛膝一斤六两,片姜黄八两,当归身二两,川芎二两,杜仲一斤,破故纸一斤,附子二两,虎骨胶、莶草4两各四两,肉桂、黄柏、人参、紫苏、条芩、山药、莲肉、山萸各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小丸。口服。(《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6.治面风:当归尾五钱,赤芍四钱,木瓜六钱,夏枯草六钱,草河车五钱,乳香四钱,金果榄五钱,生南星四钱,淮牛膝六钱,红花四钱,僵蚕四钱,川羌活五钱,片姜黄四钱,桂枝六钱,山甲四钱,麝香一钱。用麻油四斤收药炸枯,去滓,熬至滴水成珠,兑黄丹二十两收膏,老嫩合宜,俟凉后再入麝香搅匀。摊贴患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7.治风寒湿邪,客留肌肤,手足缓弱,麻痹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片姜黄(洗去灰土)、羌活、白术、防己各一两,甘草(微炙)半两。上药哎咀。每服四钱重,水一盏半,加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痹汤)
姜黄
【中药名】姜黄 jianghuang
【别名】黄姜、宝鼎香。
【英文名】Curcumae Longae Rhizoma。
【来源】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L.的根茎。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粗壮,末端膨大成长卵形或纺锤状块根,灰褐色。根茎卵形,内面黄色,侧根茎圆柱状,红黄色。叶基生;叶片椭圆形或较狭,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叶柄长约为叶片之半,有时几与叶片等长;叶鞘宽约与叶柄等长。穗状花序稠密;苞片阔卵圆形,每苞片内含小花数朵,顶端苞片卵形或狭卵形,腋内无花;花萼3钝齿;花冠管上部漏斗状,3裂;雄蕊药隔矩形,花丝扁阔,侧生退化雄蕊长卵圆形;雄蕊1,子房下位,花柱丝状,基部具2棒状体,柱头二唇状。蒴果膜质,球形,3瓣裂。种子卵状长圆形,具假种皮。花、果期7~8月。
【产地分布】多栽于向阳、土壤肥厚质松的田园中。分布于福建、浙江、台湾、湖北等地。
【采收加工】秋、冬采挖,洗净,煮熟至透心为度,晒干,去外皮,再晒干。
【药材性状】由主根茎加工的呈卵圆形或纺锤形,长2~3.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棕黄色至淡棕色,附短的须根,并有多数点状下陷的须根或少数圆形侧生根茎痕。质坚硬,击破面深黄色至红黄色,角质,具蜡样光泽,有点状维管束。气香特异,味辛,微苦。由侧生根茎加工的呈圆柱形,稍扁压,长2.5~6厘米,直径0.8~1.5厘米,略弯曲,常有短的分枝,一端圆钝,一端为断面。表面有纵皱纹和明显环节。
【性味归经】性温,味苦、辛。归脾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破血行气、通经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止痛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用治心腹痞满胀痛、癥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打损伤、痈肿等。
【药理研究】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保肝、利胆、抗菌、抗炎、抗肿瘤、抗艾滋病、抗生育、降血脂、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病原虫、加快创伤愈合、抗突变等作用。对消化系统有保护作用;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抗凝血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化学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及酚性物质。挥发油已鉴定出51种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有姜黄酮、姜油烯等;酚性成分主要有姜黄素等。应用薄层一比色法测定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的含量,并应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姜黄素的含量。另含姜黄新酮、3-谷固醇、3-谷固醇-3-O-胡萝卜苷、姜黄多糖等。
【使用禁忌】血虚无气滞血瘀及孕妇慎服。
【配伍药方】①治右肋疼痛,胀满不食:姜黄(洗)、枳壳(去瓤,麸炒)、桂心(去粗皮,不见火)各15克,甘草(炙)6克。上为细末,每服6克。姜汤调服,热酒调服亦可,不拘时候。(《济生续方》推气散)
②治心痛:姜黄30克,桂(去粗皮)90克。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6克,醋汤调下。(《圣济总录》姜桂散)
③治臂背痛,非风非痰:姜黄、甘草,羌活各30克,白术60克。每服30克,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当归、芍药。(《赤水玄珠》姜黄散)
④治牙痛不可忍:姜黄、白芷、细辛等分。上为粗末。擦患处,须臾吐涎,以盐汤漱口。面赤肿者,去姜黄加川芎,其肿立消。(《景岳全书》姜黄散)
⑤治诸疮癣初生时痛痒:姜黄敷之。(《千金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