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是中医的辩证法,五行是中医的整体观
辩证法
毛主席曾经说:“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它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盖所谓联系就是诸对立物间在时间和空间中互相联系,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至于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等等,在核心规律的指导下予以说明。至于各种范畴(可以有十几种),都要以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去说明。例如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如此类推。“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是对立统一,二是其它内容都可在辩证法的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三是要学会用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去理解说明解释其它范畴内容。
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撰写了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并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指明了方向,那么中医当中有没有这样指明方向的核心规律呢?笔者认为是有的,那就是阴阳,阴阳之道就是中医人的“辩证法“,也是一对特殊的矛盾。
阴阳之道有体有用,在作为体时就是抽象的中医辩证法,在作为用时又是具体的实用的中医辨证论思维。
阴阳辩证法
《内经》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即阴阳交感、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作为中医人,阴阳的思维不能离开须臾,天地的产生是因为“日往月来”,人体的产生是因为“两精相搏”;天地的维持是因为“暑往寒来”,人体的维持是因为“吸满呼泻”;天地气候发生变化是因为四时更替,人体产生疾病是因为阴阳偏倾;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正就没有邪,所以中医从来不去灭邪,而是扶正祛邪,其核心也只是调整阴阳的偏倾。
辨证思维
《内经》言:“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是体现阴阳用的一面,中医最大的特色在于辨证。
而在辨证的过程中,阴阳则成为了具体的证候,如寒如热,如狂如羸,如动如静,如表如里,正如前文毛主席所说:“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它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只要掌握了阴阳,那么表里、虚实,寒热等等就都可以在阴阳的规律中给予说明。
五行的整体观
很多人多中医是整体性治疗,而西医是局部性的治疗,这样的说法有些过时了,西医就不重视整体了吗?西医同样重视整体,不然就不会出现全面性的查体检查,只是西医更注重全面性,却在纠正片面性,而中医是整体观念,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这种整体观念的核心体现就在于五行,比如《内经》言:“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
这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我们的祖先用五行把上至天之六气,下至地理方位到人的五脏六腑,身体结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全部都给串联在了一起。像一张大网,看似只有五个结,一打开却是密密麻麻,包罗万象。
更令人为之敬佩的是我们祖先又阐述了五行之中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相乘,相侮的关系,使得这五行之间既独立又产生了联系紧密,在治法中又总结出了滋水涵木、壮水制火等具有系统性的调节方式。
这样的结果就是直接把抽象、具体、简单、复杂、表象、治则、治法、穴位、方药等等有机地贯穿在了一起,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阴阳与五行
古往今来,关于阴阳五行或多或少都有些争论,有些学说认为阴阳观产生于秦地,那里山高雾深,不见星辰,由日月而产生了阴阳观;五行则产生于齐地,那里地势平整开阔,又能上观北斗七星,由此产生五行观。
而这两种学说在内经当中逐渐融合,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因此现在仍有一部分医家以五行学派或阴阳学派自居。
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不全对也不全错,所谓的五行、阴阳学派、或者脏腑、六经辨证之间的差异是“阴阳之用”与“五行”之间的差异,而阴阳的思维,阴阳的体用或者阴阳的辩证法始终是贯穿于五行、以及中医思维之中的。
五行当中的任何一方,以及其衍生出来的具象事物,如果失去了阴阳就没有了意义,比如肝阳上亢的表现为狂躁易怒为阳,用药应该滋肝肾平肝潜阳故为阴,使病人恢复平静的状态也为阴……《道德经》言:“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这个“一“就是阴阳。
毛主席说:“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而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中医的纲纪,它始终贯穿着中医的理法方药,不能离之须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