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书信抵万金”的日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没有电脑以前的千年岁月里,书信便成为人们寄托相思、传递情感的最佳方式和最为珍贵的礼物,也成为诗人吟咏的一大主题。因此,便有了李商隐的“朔雁传书绝”的离思;杜甫“家书抵万金”的感慨;晏殊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眷念;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缱绻……
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大多都有过手写书信的经历。我的第一封信,不是写给要好的朋友,也不是写给倾慕的男生,而是写给我的母亲,并且不是主动,而是被动。
那天,接新生的校车来了,母亲拎着大包小包把我送上车。汽车开动了,母亲小跑几步,驰骋的风几乎把瘦弱单薄的母亲吹了个趔趄。校车走远了,我的眼前总是闪现母亲送我上车时,眼里欢喜慈爱的泪珠,耳边也一直回响着母亲送我上车前的最后一句话:“我说的话你都记得不记得呀?”
那年我十五岁,我考到离家一、两百里市里读书,第一次远离母亲,在这陌生的城市读书,想家是必然的。但是,同时也被一切新鲜的事物鼓奋着,分散着我的思念。可我没有想到,一个星期后我就收到母亲的来信。信封是哥哥的字迹。母亲的信很短,只有十多行,多数是错字、别字,字也写得不周正,我却读得泪水怎么也止不住。就是几句平常的话,临走前好几天就多次说过了的,就是校车来前还叮咛又叮咛了的。
母亲出身贫寒,没有上过学堂,只些许识字。但是自从我从深山老林考到镇上读重点中学后,母亲就开始学写字了。她找出我的小学一年级课本,让我和弟弟教她识字,写字。母亲白天做农活,很辛劳,读书、写字只有在晚上。母亲学得很认真,我们用过的作业本上的空隙及上下边纸,都写得满满的。那时母亲认定我和弟弟将来会考到远方读书,写字是为了想我们了便于给我们写信的。母亲千叮万嘱,到底放心不下,刚刚到家就给我写来了这封信。
在远离母亲的日子里,从哥哥的信中知道母亲读书更加勤勉,有时做饭,摘菜,做针线,旁边都还放着课本。等我放寒假回家,母亲能通读小学低年级课文,母亲怡然读给我听,母亲一字一顿的读书的声音,一缕一缕合成琴弦,奏出神奇美妙的乐音,至今依然袅娜在我耳边。那年母亲已经四十五岁了。
从此,每次寒假、暑假上学前,我就买回信封,填写好信封。母亲几乎十多天就给我写一封信。母亲的信也逐渐变长,错字、别字也慢慢减少。在我最初远离家乡的三年里,读母亲的信,给母亲写信,使我幼小的心灵日臻完善,渐渐坚强起来。每每想起母亲在深夜的煤油灯下读书、写字、写信的情景,我也更加发奋读书,多大的愁苦也会变成甜的。尤其是我的没有上过学的农民母亲能给我写信,给了我无限的荣光,我同寝室的同学都非常羡慕我,母亲来信了,她们像是自己的母亲来信一样雀跃,有时和我一起读着母亲没有教条化的朴实的话语,也和我一样泪眼婆娑。
从我十五岁母亲给我写第一封信起,到我二十岁母亲去世,母亲一直没有中断过给我写信。每一封信里都有母亲切切的牵念,母亲那句每一封信结尾都要重复的“好好学习,照顾好身体”的叮嘱,一句最平常不过的话,成了母亲最珍贵的遗产,伴我走过风风雨雨二十几年!多年来,我每次拿起母亲的信,就如见母亲。读着母亲的信,仿若母亲就坐在我对面,温煦地看着我,叮嘱我:“明明啊,要好好过日子,好好照顾身体。”“明明,我说的话你都记住没记住呀?”
母亲在世时,我们上学的笔墨、本子、书费都使母亲着急,母亲没有给我买过什么礼物。母亲一生留给我的就是这些她在一盏如豆的油灯下,看着课本,一个字一个字地识别、辨认而写给我的信。而母亲的这些信,是我生命里用什么都买不到的礼物。
那时校园里也非常流行书信,一封手写书信,笔墨落纸生根,是带有温暖情怀的。在纸笔间倾诉属于那个年岁的话题,有关于孤独和坚守的,有关于生活与热情的,也有清澈的暗恋、稀薄的惦念、潮湿的情绪……彼时,彼此也许只隔着一坪芳草地,但一封封信笺却经由共同的朋友传递到彼此手中。有时,又偏偏要把写好的信,谨慎地投进校园的绿色邮筒,踏上邮路,在校园里转一圈,抵达对方的手心。学业繁忙,也阻挡不了写信的热情。往往点着蜡烛,或者打着手电筒,藏在蚊帐里、被窝里,悄悄写信。把笔深宵,笔落纸间的沙沙声如此清晰,就像玉珠落盘。一笔,一墨,一纸,流淌着不尽的青春心语,所有青春的心事和美好都锁进了白纸黑字里。
特别的情怀,更在投递后,心里甜蜜的等待,热切的翘首盼望,以及收到信时,按捺不住飞出胸膛的喜悦。情意更重的是,那些越过万水千山、千里迢迢而来的信,其中的惦念和等待,就像等待悉心养育的君子兰开花一样,天天观望,天天牵念,天天梦想着会有惊喜出现。这等待的种种情愫,当今键盘敲打出的信,何尝体会得到呢?
有时同学之间有了误会,不想直面直说,也会写信。一封夹在课本里的信,给了惊喜,给了温暖,读着对方的手迹,在一笔一画带着个体特征的文字里,感受对方写信时的心情和诚心,便消融了彼此间的隔阂,彼此目光再相接时,就毫无疏远困惑的迹象了,心地明镜般相照,花儿般妍笑。
我尤其珍藏着青葱岁月里语文老师——董老师给我的一封信。那是我的作文经董老师点化,获得全校一等奖后,文学梦激荡着我的心,骤然间像点着的焰火一样,从心灵深处喷出了漫天灿烂的火花。我给董老师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畅言自己的文学梦想。以快美的诗情,投进学校桂花树下那溢满绿色希望的邮筒。也许董老师刚大学毕业,易懂懵懂的心,第二天就收到他的回信,也是走邮路。那超卓的同理心,光明朗照的话语,时光再老,也宛如璀璨的阳光熠耀我的心扉灵府。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了不少文学名著,文学梦也牢牢扎根心田。董老师的话语犹如光明的神驹,永远驰骋在我的心房。
薄薄的信笺,就像虹桥,连接两岸的心。尤为珍贵的是知己的信,你们通过彼此的字迹就能感应对方的心情,触摸对方的心境。烦躁,愤慨,痛苦,悲伤,都在那一笔一画里显现着,藏也藏不住,这是即发即到的宋体五号字难以达到的境界。知己写信,是不拘一格的,是不需要伪装的,一封信前半部是楷书,草书,后半部是草书,乃至狂草,外人不识,唯有知己凝睇那一撇一捺,知晓通透。
知己之间痛快淋漓、恣意汪洋的信,是其它书信无法媲美的。你们岁月里的一封封信,像一个一个逗号,绵延摇曳,情味无限。那时候,时光是轻灵如蝶的,心也是。
一封封手写信,就像一根根拐杖,扶着拄着趟过青春的河;又像一把把钥匙,帮忙打开青春的密码;也像一颗颗星子,照亮前进的路。
一封封手写书信,就像镶嵌在时光底片上的宝石,愈久远愈珍贵。大海会干涸,石头会风化,电脑也会中毒,写在荧屏上的信会杳无踪影。手写书信,永远在那儿,信纸泛黄,墨香依旧。
也许这些信,尘埃也掩盖了它们曾经的面貌,也已被埋在彼此岁月的尘埃里,但是,当念及写信的人,望着信封上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字迹,熟悉的地址,我们被世界变得坚硬的心,会倏然有一种润湿的感觉,也会柔软如昨。世界的一抹暖色也依旧在那发黄的邮戳里闪亮着。擦去尘埃,展信阅读,仍想说一句:“展信如晤!”
那些年,我写了很多信,给亲人,给朋友,给恋人,我也收到很多信。特别是在参加工作最初的三年里,书信的力量无处不在,就连生病了,收到远方好友的来信,病竟好了一大半。书信,是我心灵的陪伴者,伴我走过山水重重。锁在抽屉里的每一封信,都是一颗真挚的心。拥有这些信,心,没有孤独,情,没有冷漠,思,没有迷惘。信笺中留下了亲友的手迹,带来了远方的温馨,情深意切,暖彻心扉。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主编:
张宝树
执行主编:
疏勒河的红柳 毅 然
责任编辑:
晓轩 兰子
《散文福地》征稿征订启事
在《东方散文》杂志社的大力支持下《散文福地》创刊已六周年了。
这是广大中老年文学爱好者的喜事和福音。
我们创办《散文福地》,乃全国首家中老年散文期刊,是出于这样一个高尚的宗旨:“积极引导,认真组织有创作能力的中老年散文爱好者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发现和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多创作讴歌真善美的作品,在丰富个人文化与精神生活的同时,歌颂人间真情,弘扬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我们愿做广大中老年散文作者的真诚朋友,为广大中老年朋友提供一个以文会友、倾吐心声、抒发情感、快乐人生的幸福家园和精神高地。
我们开设了以下栏目:“神州博览”“岁月如歌”“乡梦悠悠”“人伦亲情”“世相百态”“思絮心语”“咏物感怀”“养生悟道”“读写心得”“精品赏读”“企业之友”“科技之花”“老人之星”“青春风采”“出版信息”等。
欢迎本市及全国各地的散文作家和广大散文爱好者踊跃投稿。来稿请发电子稿。刊物优先发表题材新颖、内容充实、语言生动、富有真情实感的一两千字的精短散文。来稿请注明作者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通讯方式。杂志编辑部电子邮箱swfd2010@126.com,微刊编辑部电子邮箱732241689@qq.com。投稿及应聘创作员事宜请联络马文华先生(手机:13821236584)。
《散文福地》国际刊号,大16开本,72页。全年四期,按季度出刊,每期定价12元,本市或外地需要邮寄的读者全年56元(含平信邮资一期一册2元)。欢迎订阅。征订请邮局汇款。
征订邮局汇款。地址:天津市南开区阳光100东园 邮编300381 收款人:郭芳 征订事宜请联系郭芳女士 手机:13820619572
------------------------------------
微信ID:sanwenfudi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