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须生”——言菊朋
◆ ◆ ◆ ◆
“四大须生”——言菊朋
刘新阳
◆ ◆ ◆ ◆
“四大须生”说法的出现要比“四大名旦”稍晚,而且说法也大有不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有人把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并称为“四大须生”。及至三四十年代,言、高、余三位名家相继影息、去世,有人又把马连良与后来居上的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并称为“四大须生”(还有人认为这一批“四大须生”的排序应该是马、谭、奚、杨),为了便于区分表述,人们把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称为“前四大须生”,把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称为“后四大须生”。但与“四大名旦”、“四大坤旦”、“四小名旦”不同的是,前、后“四大须生”均未经当时的报刊评定,属于京剧界业内和观众自发的总结和排序。然而,这前、后“四大须生”再加上上海的“麒麟童”(周信芳)及东北的唐韵笙,却集中地代表和涵盖了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至五六十年代这几十年中,京剧舞台上最主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老生行名家。
言菊朋(1890—1942),原名言锡,生于北京,蒙古族。言菊朋幼年入陆军学校读书。后在清末的理藩院和民国时期的蒙藏院任职。业余喜爱京剧,经常观摩谭鑫培的演出,深喜“谭派”老生艺术,经常参加清音雅集、春阳友会等票房的清唱和演出活动,并与梨园界广有来往,曾从红豆馆主、陈彦衡、王瑶卿、钱金福、王长林等请教“谭派”的唱、做、念、打。以票友身份演出“谭派”名剧《战太平》、《四郎探母》、《桑园寄子》、《捉放曹》、《空城计》等剧,颇受好评,被誉为“谭派名票”。1923年,梅兰芳约言菊朋赴上海演出,言托人请假以名票身份随梅兰芳赴沪演出,却因此以“请假唱戏,不成体统”的理由被革退职位。迫于生计,加之对京剧的酷爱,言菊朋遂于当年“下海”,成为专业京剧演员。
《宁武关》中言菊朋饰周遇吉
《群英会》中言菊朋饰鲁肃
言菊朋成为专业演员后,学习更加刻苦勤奋。1925年,他与王幼卿组班南下上海,演出了《汾河湾》、《武家坡》、《回龙阁》、《琼林宴》等剧。同年又搭双庆社,与尚小云合演了《汾河湾》、《林四娘》,与王长林合演了《琼林宴》等戏。1926年又与王幼卿、孙毓堃合组又兴社,1928年与徐碧云合组云庆社。因言菊朋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精通音韵,对剧本和人物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又能领会和表现谭鑫培演剧的唱腔、身段与神态,因此,在二十年代言菊朋被誉为“谭派正宗须生”和“旧谭派之领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言菊朋的嗓音发生变化,他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谭派”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青衣、小生、老旦以及京韵大鼓的唱念方法,创出了自己以音韵、声腔取胜的演唱艺术,世称“言派”。“言派”唱腔多用字重腔轻的方法,强调字音间的抑扬顿挫,唱腔若断若续、千折百回,赋予唱腔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无穷的变化。
《失印救火》中言菊朋饰白槐
言菊朋的代表剧目有早期“谭派”风格的《击鼓骂曹》、《捉放曹》、《汾河湾》、《战太平》、《卖马》等,“言派”形成以后又有《让徐州》、《卧龙吊孝》、《上天台》、《白蟒台》、《贺后骂殿》、《除三害》、《宫门带》等剧。除此之外,他的念白、做工戏以及靠把老生戏也颇为出色。言派的弟子传人有张少楼、奚啸伯,私淑者有李家载,另其子言少朋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多演“言派”老生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