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向预测】气候变暖的后果,热词“碳中和”地理考点有哪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会产生大量的CO2,即温室气体。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植被的减少,其通过光合作用消耗的CO2也会减少。温室气体增多后,会使得大气的温度升高,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为什么温室气体的增多

会导致全球变暖呢

全球变暖

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温的升高,会造成高山冰雪消融,海冰和极地冰盖不断融化,使海洋里的水量增多,加上海水的热膨胀,引起海平面升高,这将淹没许多岛屿和低洼地区。我国部分沿海低洼地区也将难以幸免。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将举国移民至新西兰

气候变化—灾害增多

全球变暖,还会影响整个水循环的过程。干旱地区,蒸发加大,加重干旱;也有一些地区,降水会增多。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的改变,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生态系统的破坏

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的增多,会加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使得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粮食的短缺。

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变化,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破坏。

生物会因为林地、草地、湿地等栖息地环境的改变以及无法适应气候的变化而灭绝。

疾病

伴随着洪水、干旱的高温天气,给病毒创造了极好的生长环境,蚊子、扁虱、老鼠等携带疾病的生物愈发繁盛。世界卫生组织声称,新生的或复发的病毒正在迅速传播中,它们会生存在跟以往不同的国家中,一些热带疾病也可能在寒冷的地方发生。比如蚊子就使加拿大人感染了西尼罗河病毒。

每年大约有15万人死于跟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一切与热有关的心脏病和疟疾引起的呼吸问题,都处于增长中。花粉症是怎样与全球变暖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因为气温变暖增加了烟雾的生成,增多了哮喘发作的病例,同时进一步助长了杂草的生长,这就为过敏症患者埋下了祸根。

冲突和战争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优质粮食、水源和土地的减少,会使威胁全球安全的隐患增多,从而引起冲突和战争。

科学家和军事学家都在分析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如不稳定的食物供给会引发战争和冲突,这表明暴力和生态危机之间存在关联。水资源短缺和食物缺乏的国家因此埋下了安全隐患,区域动荡、恐慌和侵略都有可能发生。

中东——世界的火药桶,其战争原因就包括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争夺。

它的不良后果

比我们意识到的还多. . . . . .

“碳中和”近日成为热词

引发各方关注

从去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

到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

我国多次表示

二氧化碳排放

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而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更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列入今年要抓好的8大重点任务之一

究竟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为何要提出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又意味着什么?

碳中和要首先关注哪些领域?

本期与你一一探讨。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二氧化碳的人为移除与人为排放相抵消。
简单来说,碳中和就是 人为碳排放≤人为碳移除。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人为排放即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农业及土地利用活动排放等。人为移除则是人类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包括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碳捕集等。

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

这要从气候变化说起。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

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了1.1℃。
今年,《巴黎协定》被反复提及。这项2015年达成的协定,给世界划了两道“限定线”——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上升的幅度控制在“低于2℃,最好不超过1.5℃”。
如何实现碳中和?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准的是减缓气候变化。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

看一看你我的生活

坐   车

普通汽车需要燃料、新能源车需要电

吃   饭

做饭要用煤炭、燃气,或者用电

玩手机

不管插电还是充电宝,都离不开电

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的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
可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
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减缓措施产生效果需要很长时间,但眼下气候变化的很多影响已经发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必不可少。她举例说,现在光热水等条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中的种植调整、品种选择等提出要求,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
也有专家建议,未来10年,中国应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平均每年增长1亿千瓦,10年内要增加10亿千瓦以上。从行业看,在“十四五”期间,钢铁、水泥、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产业,要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和企业技术创新,引领社会投资向低碳绿色产业倾斜。
此外,还要在农业、林业、土地利用、草原、湿地等方面,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修复,强化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加碳汇。
实现碳中和有什么意义?
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防范灾害性气候“黑天鹅”风险、化解气候变化“灰犀牛”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
同时,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支持发展的时代终结,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21世纪将成为碳中和世纪。煤炭将很少被使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将成为主力军。当人们出行时,无论乘车、坐飞机还是轮船,其动力将主要来自电能、生物质燃油或者氢燃料,而不是汽油或者煤油。
届时,人们将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生活方式将更加低碳,否则很可能要为高碳生活方式支付高昂的成本,比如支付碳税。

碳中和要首先关注哪些领域?

在碳中和的目标下,以下四大受益行业及相关标的:

  1)电力格局:火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光伏、风电接力增量需求。

  2)工业品生产:限产或为主要方式,供给侧改革再现。相关商品价格有望得到提升。

  3)化石能源需求:煤、油、气需求先后达峰,过程中价格承压。

  4)新兴领域机遇:新能源车、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材料机遇广阔。

相关试题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   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   D.冬季、变暖
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选B。第3题,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选C。
答案:1.A 2.B 3.C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4~6题。
4.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6.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解析:第4题,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故选A。第5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故选B。第6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故选C。
答案:4.A 5.B 6.C
科学家们长期在对美国西北部某山科考中发现,该地的自然环境变化明显。下图是科学家们在美国西北部某山拍摄到的地表状况图。据此,完成7-8题。
7.1936年-2015年期间,上图所示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气候(  )
A.变湿   B.变干
C.变暖   D.变冷
8.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解析:第7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消失不见,说明气温升高,所以影响该地区地表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变暖。故本题选择C。第8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A错;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冰川融水量减少,水量会减少,B错;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C错;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D对。故本题选择D。
答案:7.C 8.D

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M港是世界知名的风电母港,过去它只是一个小渔村(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捕鱼业受配额限制及北海油田的发现和开发,M港从渔村(港)发展为石油重镇。21世纪初,随着全球变暖和《京都议定书》对温室气体减排的限制,2001年M港开始涉足海上风电业务。目前,250 多家风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集聚这里,新生产的海上风机从M港运往世界各地。下图示意M港位置。

(1)说明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M港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及其成功经验。

(2)分析M港附近海上油田开发的不利气候条件。

(3)从地理角度说明M港从石油重镇向风电母港转型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产业结构变化情况:20世纪60年代,由捕鱼业向石油产业转变;21世纪初,由石油业向风电产业转变。成功经验: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脉搏;抓住世界能源变革的重要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实行产业转型升级。

(2)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海上油气开采作业。

(3)该地地处西风带,风能资源丰富,主导产业从石油转向风电;全球变暖和环保要求提高,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可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受到重视。

1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卓乃湖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腹地,南岸是藏羚羊的重要产羔地。在第四纪时期,湖水经东端库赛河注入库赛湖,后因气候变干,湖泊退缩,湖水不能外流;近30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湖泊面积不断扩大。

2 011年8—9月间,由于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卓乃湖东岸发生溃决,十几亿三万米的湖水溢出,在高原面上冲出一道深宽的洪沟,流进了库赛湖。卓乃湖的面积因此而由280平方千米缩减到168平方千米。随后库赛湖湖水外溢,与其东边的海丁诺尔湖及盐湖相连并迅速扩大,湖水最终有可能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北源楚玛尔河而成为长江最北源。

(1)分析卓乃湖溃决外溢的主要原因。(8分)

(2)推测卓乃湖水外泄、面积骤减对藏羚羊迁徙及生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3)为防止湖水通过狭窄的清水河外泄时毁坏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请提出防治措施。(4分)

(4)有观点认为“库赛湖、海丁诺尔、盐湖扩大并相连成为一个大湖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8分)由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和冻土中的水分释放增多(2分),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2分),导致湖泊面积扩大、水位上升;湖岸冻土融化,地表塌陷(2分);卓乃湖湖面较高且东岸与库赛河之间有(比降较大的)古河床(或古河床岩土疏松,易被侵蚀崩塌)(2分)。

(2)(6分)卓乃湖外泄可能淹没或冲毁藏羚羊的迁徙通道(2分);卓乃湖面积骤减可能导致湖床裸露,湖岸草地退化(沙化),食物短缺(2分);藏羚羊饮水变得困难(2分)。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中学地理高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微博头条文章作者,微博签约自媒体,知名校园博主,高考地理备考专家,知名地理科普平台,网络自媒体学习倡导者:一直做地理,所以最专业!
141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3)(4分)开挖加深加宽河道引流行洪(2分);加固跨河桥梁(和路基)(2分)。

(4)( 6分)赞同(2分):理由:湖泊湿地面积扩大,蒸发量增大(2分),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可能增加(2分),有利于植被生长(或生物多样性增加)(2分) (或有利于缓解当地气候变暖、冰川退缩的趋势)。

反对(2分):理由:湖泊面积扩大,淹没沿岸草地(2分);地下水位上升,土地盐碱化加剧(2分);可能导致湖水外溢,通过清水河汇入长江并使清水河加宽加深,使当地地表水分急剧流失(导致气候变干,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碱化加剧)(2分)

【试题分析】

青藏高原被喻为世界屋脊,由于被无数巍峨的冰峰雪山所环绕,因此又被称为雪域西藏。青藏高原是中国的水塔。发源于西藏的河流,包括西部的四大河流和东部的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流域范围涵盖中国、印度及东南亚,是几十亿人类或其他生命赖以生存的依托。

基于以上背景,本题以卓乃湖溃堤为主线,考察其成因、影响及评价。整体而言,该组试题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考生树立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的观念。下给出具体分析:

(1)分析溃堤原因,关键在于厘清溃堤过程。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境内大多数冰川普遍转入后退阶段。冰川的退缩, 气温的变暖, 使得冰川融水不断扩展冰湖, 冰湖面积迅速的增加, 某些冰碛湖发生溃决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在适合的偶发因子冲击条件下 (如冰川滑动冲击、暴雨与冰融水突然增加而湖水滥流或冲刷松散冰碛形成泥石流等) , 溃决洪水与冰川泥石流都可能成群出现。

此外,材料中明显给出大规模降水这一要点,考生理清入湖水量增多——湖泊水位上涨——河床侵蚀即可得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本题最难之处在于古河床这一要点,一方面考生对于该词缺少相关背景加持,另一方面未理清具体溃堤过程。事实上,材料中“在第四纪时期,湖水经东端库赛河注入库赛湖,后因气候变干,湖泊退缩,湖水不能外流“对此有明显暗示,考生脑补出溃堤动态过程即可。

(2)类比第十四期雪豹,本质上为环境改变对生物的影响,常规角度展开即可。

(3)针对湖水与青藏铁路两个主体寻找措施即可。本题可与林芝雅江堰塞湖做对比,处理堰塞湖一般有三种措施:爆破、挖渠与加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4)开放型问题,本质上可类比为温度升高对青藏高原的影响。诸位自选角度,自圆其说即可。但须谨记长远而言升温对青藏弊大于利。

【反思】

温度和降雨是影响冰湖溃决最为主要的外部因素。一般来说, 温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冰川及终碛堤的稳定, 降雨的多少直接影响冰湖的库容及压力的大小, 温度和降雨的双重效应可以促进冰湖的溃决。

一旦发生溃决洪水会携带大量泥沙运移形成泥石流, 随着泥石流裹挟带来的泥沙会於埋到两岸的村庄、耕地及林地, 并且损毁道路堵塞河道, 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气温升高,冰川退缩会直接引发的自然灾害有如:冰川崩塌,冰湖溃决和泥石流。冰川崩塌的危害远远超过洪水,因为崩塌冰川的运动速度极快。冰湖溃决洪水是西藏高原经常出现的一种灾难性危害,经常使本区居民财产、设施、生命遭受重大损失。

目前让人十分担忧的是,有关部门在西藏高原上大量建设大坝工程,坝后形成水库。而水库的上游就是冰川。如果冰川发生崩塌,崩塌的冰川体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游运动,进入水库,形成涌浪。即使大坝能抵挡涌浪的冲击,涌浪也能越过大坝,对下游造成洪水灾害。很可能是大坝无法抵挡涌浪,而发生溃坝,则灾害更加重大。

【拓展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全球气候峰会”正在美国加州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世界各国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背后是今年这个注定让人难忘的夏天。从国内到国外,从亚洲到欧洲到北美洲再到北极圈,热浪席卷了全球,各地的最高温屡屡突破历史记录。

全球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下,各地的野火、干旱、气候灾害不断。但在热浪下最首当其冲的,也是反映最强烈的要数“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冰冻圈了。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球大面积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更严峻的是冰川灾害频频发生……

1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极熊主要生活在北冰洋及其沿岸、格陵兰岛及其周围。哈德孙湾是位于加拿大东北部近乎封闭的浅海湾,该地区生活着上千只北极熊,它们以海冰为平台捕捉海豹作为主食,当海冰融化后,不得不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哈德孙湾西岸的丘吉尔港在无海冰时期经常有北极熊来此寻找食物,并发生过伤害人类的事情,因此曾经设立过“北极熊监狱”。哈德孙湾通常10月开始结冰,结冰时间早于同纬度其他海域,直至来年5月开始融冰,7—8月完全消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下图示意哈德孙湾在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1)分析哈得孙湾开始结冰的时间比同纬度其他海域更早的原因。
(2)推测纬度较低的哈德孙湾与同纬度其他海域相比,能够生存大量北极熊的原因。
(3)与阿拉斯加半岛北部沿海相比,分析哈德孙湾西部海域北极熊生存的不利条件。
(4)说明气候变暖对生活在哈德孙湾地区北极熊的影响。

【参考答案】

(1)海湾深入内陆,水浅,海水降温快;海湾比较封闭,与较温暖的外海海水交换少;有大量河水注入,且结冰期长,蒸发弱,使海水盐度较低,易结冰 。

(2)大量河流人海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使海湾内生物量巨大,吸引大量海豹来此觅食;海水温度低,结冰期较长,北极熊能够长时间利用海冰捕食海豹  。

(3)纬度较低,水温相对较高,海水结冰期短,北极熊捕食海豹时间短;人类活动较多,影响北极熊生存环境,导致其栖息地减少 。

(4)结冰期缩短,北极熊捕食海豹的日期减少,食物缺乏;海冰面积减少导致北极熊栖息地减少,北极熊数量减少;北极熊因不能适应变暖的气候而发生变异、退化乃至灭绝。

【试题分析】

本组试题聚焦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熊的生存状况,北极熊主要生活于北极圈区域,包括北冰洋、周围海洋以及陆地。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也是最大型的熊类。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北极熊数量呈下滑趋势,据专家估计,这一数字在过去十年间下降了40%。事实上,北极熊已经化为对抗气候变暖的代言人,成为北极地区的“旗舰种”。

具体来看材料,抽取关键词如下:

本题核心逻辑是在哈德孙湾这一特殊区域下全球变暖对北极熊生存状况的影响,材料设置相对简单,阅读难度一般,诸位主要需关注材料关键词及区域图隐含信息。

(1)分析(分解剖析)哈得孙湾(具体区域---区域特征)开始结冰的时间(归因---温度)比同纬度(控制变量)其他海域(核心变量)更早的原因。

本问核心在于将问题转化为对该地结冰时间的归因,原因需从哈德孙湾与其他海域的对比中得出,即寻找其特殊之处(差异性)。据文字材料“加拿大东北部近乎封闭的浅海湾”可得出封闭与浅海这两处特征,而图片中给出了河流注入这一特征,此为推理的逻辑起点。终点为结冰时间较早,中间需要补充的具体过程则为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温度、盐度、湖水沟通等因素进而造成结冰期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盐度这一要点在各路试题中反复出现,盐分高,密度就高,就越不容易结冰。正常情况下,水在冰点就是0摄氏度,还要保证水的流动性不大才能结冰,也就是相对不运动。海水的凝固点低于淡水,并且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海水表面趋向于结冰温度时,密度增大,海面海水下沉,引起水的垂直对流,进行混合。表层水开始结冰,析出盐类而使邻近水层的盐度增大,使邻近的海水的凝固点再次下降。因此,海洋只有混合均匀,从表层到海底各深度的水温接近凝固点时,海面才会凝固结冰。所以,海冰不像湖水河水结冰那样容易。

(2)&(3)均为生物类试题,从正反两方面考察哈德孙湾对北极熊的影响,核心在于归因论证,即找出地理环境中影响北极熊在衣食住行敌灾人(参照第十四期野生动物保护专题)这几个常规点上的因素,加以材料中特殊点即可。

大量河流人海带来丰富营养物质,使海湾内生物量巨大,吸引大量海豹来此觅食;(食)

海水温度低,结冰期较长,北极熊能够长时间利用海冰捕食海豹 。(衣 在本处温度较低反而适宜北极熊生长,切忌定势思维)(住 时间充足---食物)

纬度较低,水温相对较高,海水结冰期短,北极熊捕食海豹时间短;(衣 住 食)

人类活动较多,影响北极熊生存环境.导致其栖息地减少(人)

注:两问条件不同,要求比较的对象不同,核心在于筛选出哈德孙湾与其他地区相比的特点,进而分析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4)本题组的核心设问,也是将本题选入本章的原因。北极是地球的寒极,是北半球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长期以来,北冰洋由密集的海冰覆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持续升高,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导致海冰融化的重要诱因。

科学界将北极海冰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全球气候变化和在北极发生的各种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认为是这些正反馈导致海洋吸收了更多的热量,加强了气—冰—海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海冰的进一步减退。简要模式可归纳为下图:

海冰的减少会产生极为复杂的影响,对北极熊而言,海冰作为其栖息地,减少势必会影响其活动范围,并进一步影响其捕猎时间,从而导致食物减少。除此之外,海冰对于气候的影响同样重要。北极海冰融化对气候造成了长期性的威胁,因为海冰在反射太阳辐射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气候变化不断使海洋升温,导致海冰融化,北极将变得越来越黑暗,吸收热量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强,海洋也将继续升温,这一难以控制的反馈回路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而温度变化对北极熊适应性提出严峻的考验。北极熊当然也在继续演化,以更好适应新环境,但演化需要时间,人类的气候变化对它而言太过迅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