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古代也有“常旅客”?
“旅客”一词,古代就有,而且经常出现,多指:奔走他乡之客;出外旅行的客人;临时客居在外的人;旅行的人。
汉代焦赣在《易林·遯之艮》中说:“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旅客。”
南朝何逊于《赠诸游旧》诗里写道:“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
唐代大诗人杜甫《送段功曹归广州》诗曰:“幸君因旅客,时寄锦官城。”
在古代,长途旅行费时费力费钱,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奢望的。“常旅客”们都是些什么人呢?一是商人,二是诗人,三是驴友,四是使臣,五是皇帝。
大家都知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告诉我们,商人为了挣钱养家,是需要经常旅行的。李白喜欢漫游,途中结交了赏识自己的伯乐贺知章,被推荐给唐玄宗。徐霞客一生都在路上,所以有了名扬天下的《徐霞客游记》。张骞出使,是外交需要;玄奘西游,为求取佛经。苏轼贬官游,一路往南,最后被贬到海南,以自然风物和诗酒自娱。秦皇巡游,宣德扬威,安定天下;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既为体察民情,也为领略风花雪月。
最早的行者,应该从春秋战国时周游列国,纵横捭阖的士大夫和百家争鸣的思想家们算起。最出名的就是孔子,公元前497年从鲁国出发,游历14年,经今天的山东、河南等地。
影响至今的“丝绸之路”,则是由“外交旅行”的张骞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公元前138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2年,足迹踏寻新疆、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地,开启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最著名的是终身旅行者徐霞客。明朝时,这位骨灰级的驴友横空出世。公元1613年5月19日从浙江宁海出游始,至1641年鸡足山双腿致残终,历时28年,行经中国东部、西南、中部等19个省份。在途中,徐霞客“闻奇必探,见险必截”,边游边写,洋洋洒洒完成六十万字的经典著作——《徐霞客游记》,堪称最实用旅游攻略……
“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代出现了配图版,除了介绍旅行路线,还搜罗一路名胜古迹,细心给出食、宿、交通等建议。明末文学家王思任就是读了张肃的《台游草》之后,立刻撸起袖子收拾行李,“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了。
现在问题来了,古代没有汽车、高铁、飞机,“常旅客”们都用什么交通工具出行呢?
首当其冲是乘船走水路。我国疆域广阔,河湖纵横,利用水上交通工具是古代出行的重要方式。李白诗里就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也补充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走陆路,除了两条腿之外,当然是骑马骑驴骑牛了。
比如,唐僧就有十分“拉风”的交通工具——白龙马。他带着徒弟,骑着白马走天下,把女儿国国王的芳心都收服了。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录:“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由此可以知,老子出行是骑行一头青牛。青牛的速度虽然慢,但是具有耐心、安全的优点,所以也颇适合老子先生。
“骑驴看唱本”,可以骑行的工具还有毛驴。骑驴的行者必须提到两个人:张果老和贾岛。前者是优哉游哉的白胡子神仙,整天倒骑毛驴在人间嬉笑玩耍;后者则是忧郁清秀的书生,骑着毛驴苦吟,留下“推敲”的典故,成为后世语文老师教育学生的楷模。
当然了,古代皇帝和达官贵人的旅行,那可是舒服多了,不仅前呼后拥八抬大轿,更有美食美酒一路伺候。他们威风凛凛的旅行,不提也罢。
现代人的旅行方式多种多样,交通工具更是五花八门。这不,铁路部门又推出了“铁路畅行”常旅客会员服务,经常乘火车出行的“常旅客”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