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历经艰难困苦,成就艺术,收获幸福
吴作人是现代著名的中国画和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坛代表人物之一”。他画的《齐白石像》《知白守黑》被认为是不朽之作。
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外,他与妻子萧淑芳跨越几十载的爱情之路,也广为称赞。不为人所知的是,他在获得成功收获幸福之前,曾经历过一段极为艰难困苦的岁月。幸好,时光总愿温柔以待那些热爱生活的人,吴作人在尝尽苦涩之后,品尝到了甘甜的滋味。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男,安徽宣城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擅长油画、中国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务长、副院长、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当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六届人大常务委员、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等职。1984年法国政府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1985年荣获比利时王国王冠级荣誉勋章。
磨难人生路
1908年,小吴作人在苏州出生,他是家中的第十个孩子。在3岁时,父亲被害去世,留下祖母、母亲两代寡妇与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吴作人14岁的长兄半工半读养家,两个未成年的姐姐远嫁他乡作童养媳。
所以,对吴作人来说他的童年笼罩着一片灰暗之色。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没有太多优待,从未吃过一顿饱饭,也没穿过一件新衣,为了不费鞋,连活动范围都被限制。
尽管生活清苦,吴作人也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调皮捣蛋的小吴,在祖父和父亲留下来的大箱子中翻翻找找,竟然找到了两大箱画与许多未用的作画用具,看着那些笔墨纸砚,他玩心大起,忍不住在纸上乱涂乱抹起来,开始了他的“早教”课程。
历史的选择
80年前,热血青年吴作人走上了艺术道路。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都面临巨大变革的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声势浩大迅猛,深刻有力地冲击着封建文化的传统格局,激起深刻的社会反响,引起了一系列重大文化问题的论争。
每一个画家都必须作出历史的抉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吴先生像许多先辈画家一样,主动选择了西方写实主义艺术传统,这是历史的抉择。
坎坷求学路
乱涂乱画的经历,激发了小吴同学对绘画的兴趣,在高中读书时便和同学组织了美术组,为日后的绘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一番努力,1927年至1930年初,吴作人先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
后经徐悲鸿帮助,吴作人到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从师徐悲鸿先生,攻素描、油画,功力深厚。对此,吴作人感激涕零地说:“一生能遇到徐悲鸿这样的恩师,真是万幸也!”间作国画富于生活情趣,不落传统,学艺之余他还参加南国革新运动。
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吴作人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没待多久,便受局势影响要被驱逐离校。一脸愁容的吴作人找到徐悲鸿,说:“徐先生,学校已下令赶我走,你看怎么办呢?”
徐悲鸿深思了一会,说:“你到法国的巴黎去学画吧!”接着不到三天的时间,徐悲鸿通过多方努力,把吴作人送到了去巴黎的海轮上,从此开启了他走向成功的大门。
游学西欧
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游学西欧,他更深切地体会,东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体系,有不同的美学追求。因此,他没有丧失自我,不是盲目拜倒在西方艺术圣殿前。
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生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白思天院长称赞他“既不是弗拉曼画派,又不是中国传统,用乃是充满个性的作者”。
1935年,吴作人回国,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西北之行
吴作人的人生阅历、战争年代的磨难、个人生活的不幸与坎坷,都无形中为他艺术素质的深沉内涵准备了感情基础。四十年代的西北之行成为其艺术生活的十分重要的转折点。
1943年至1944年,赴陕甘青地区写生,临摹敦煌壁画。
敦煌艺术的研究、临摹、欣赏,不但大大的开阔了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眼界,丰富了他对祖国艺术的审美情趣、造型、色彩语言的认识,启发了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给吴作人后来的创作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使他获得了新颖题材,使他的油画艺术面貌产生了一次飞跃,使他开始尝试以中国水墨画方式抒情达意,使他的艺术创作观念更向中国审美体系回归,更加注意艺术的表现而加强写意性。
给吴作人后来的创作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使他获得了新颖题材,使他的油画艺术面貌产生了一次飞跃,使他开始尝试以中国水墨画方式抒情达意,使他的艺术创作观念更向中国审美体系回归,更加注意艺术的表现而加强写意性。
后来创作的黑天鹅、牦牛、苍鹰、骆驼正是这四种审美理想的化身。艰辛探索近七十年,吴作人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波折爱情路
“百年好合休嫌晚,茂实英声相接攀。譬如行程千万里,得看世界最高峰。”这是恩师徐悲鸿在吴作人与萧淑芳婚礼上的祝福诗。那时他40岁,她37岁,已不再年轻。但在二十年前,他们就已相识。
波折爱情路
“百年好合休嫌晚,茂实英声相接攀。譬如行程千万里,得看世界最高峰。”这是恩师徐悲鸿在吴作人与萧淑芳婚礼上的祝福诗。那时他40岁,她37岁,已不再年轻。但在二十年前,他们就已相识。
二十年前的吴作人与萧淑芳都风华正茂,他是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才子,她是年轻漂亮的女学生。吴作人见萧淑芳第一眼便钟情了,想着找合适机会同她“搭讪”。
终于,机会来了。一天,萧淑芳把自己从北平带来的习作《一筐鸡蛋》请徐悲鸿先生指教,吴作人正好在旁边,便兴冲冲的凑了上去。问了一句:“你画的这些鸡蛋是买来的吗?”萧淑芳白了他一眼,没有搭理他。之后的人生,他们各自成了画坛新星,也各自结婚生子。
然而,命运或许有意与他们开玩笑,他们各自的婚姻都遇到了不幸。1939年,因遇日本战机轰炸,吴作人的妻子被炸死,儿子在不久也夭折身亡。婚后的萧淑芳过的也不尽人意,卧病长达三年之久,重病期间丈夫弃她与女儿而去,令她心灰意冷。
然而,命运或许有意与他们开玩笑,他们各自的婚姻都遇到了不幸。1939年,因遇日本战机轰炸,吴作人的妻子被炸死,儿子在不久也夭折身亡。婚后的萧淑芳过的也不尽人意,卧病长达三年之久,重病期间丈夫弃她与女儿而去,令她心灰意冷。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历过不幸遭遇的吴作人与萧淑芳在沪上画展上重遇了。“春心大动”的吴作人,特地作诗一首“三月烟花乱,江南春色深。相逢情转怯,未语泪沾襟。”浓浓情思全部表达在诗中。写完情诗后又开始以作画的方式追求萧淑芳。一段时间下来,他为萧淑芳画了多张肖像画,包括那幅流传甚广的油画《萧淑芳像》。
写完情诗,作完画,吴大师开口对萧淑芳做了深情表白:“再不相爱就来不及了,我们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就这样,萧淑芳那颗冰封的心被吴作人慢慢融化了,写信给他:“人生是一次旅行,有泥泞黑暗,有险峰……尽管有过许多曲折和磨难,但毕竟春天会来,花总会开。”他让她重新相信爱情与生活的美好。
婚后的二人,琴瑟和鸣相濡以沫。他们互相当对方作品的第一位观众与最真诚品评者。1949年,吴作人以萧淑芳为模特的油画《南京解放号外》,震惊中国画坛,这对相伴相守的画坛伉俪也被更多人所知晓。
1997年4月9日,吴作人逝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