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柳: 看错了称

看错了称

王丽,今年56岁,生活舒适,家庭幸福,她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大学生,退休前是省城机关的国家公务员。今天,她要带着一双儿女开车回老家看望父母。

几十里的路程,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村口,王丽减慢车速,就看到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头儿佝偻着腰,扛着铁锨往村里走去。下了车,王丽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自己在村里干活时的队长王大庄。"大庄叔,你好!"“小丽呀,还这么年轻,孩子都大了!”出于礼貌,王丽打声招呼就上了车。在这个村子里,王丽最不愿理的人就是这个当年的队长,一看到他,王丽的背脊就发凉,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的一件事。

王丽一九七五年高中毕业,虽然品学兼优,但那时兴贫下中农推荐上大学,她家中农,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也没亲戚当干部,只能回村劳动。王丽,论模样姣好,弯细的眉毛下一双丹凤眼澄澈明亮,薄薄的朱砂唇小巧玲珑地镶嵌在挺直的鼻梁下,身材亭亭玉立,再加上才女的气质,言行举止高雅大方,又做的一手好活计,所以人见人爱。

王丽每晚收工后,和闺蜜小红一块儿砍一筐草,卖给生产队挣工分。每晚,队长王大庄在牲口棚给社员们称草,人们怕队长少说斤称,都大眼瞪小眼地矁着称。这天晚上,王丽明明看见自己的草是84斤,队长却说90斤,王丽马上说:"队长,你看错称了!”,"沒看错,快倒去吧,下一个!”王丽还想说什么,后边的人着急了,催王丽挪开。王丽倒了草,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很不安。

回到家,王丽越想越不安,就把这件事告了母亲。母亲立刻警觉地问:

“以前有过这事吗?”

“没有,就这一次!"王丽道。

母亲对王丽道:“咱不占生产队的光,以后队长再多说斤称,你就大声地喊,队长你看错称了,多说了,让所有人都听见,这样他就不会看错了。女孩子要多个心眼儿,占小便宜吃大亏!”

第二天,队长如法炮制,王丽按母亲的话去做,队长就坡下驴,也说看错了称,自此以后,再没有发生过此类事件。旁边的小红看在眼里,在回家的路上对王丽说:“没你这么傻的,别人都怕队长少给斤称,而队长看错称多给你说几斤,你却不要!生产队的光,不占白不占!”

“占小便宜吃大亏,这样心里踏实!”王丽说。

第三天,王丽称草时,队长准斤准两,而小红称时,队长又看错了称,明明81斤,却说91斤,王丽用眼一扫,看得真切,而小红装作不知,心里暗暗高兴。回家的路上,王丽警告小红,别占这个小便宜,小红故意说,我没看称。在以后的日子里,小红故意磨蹭着和王丽隔开称草,渐渐地和王丽疏远了。

而自从那天王丽拒绝队长的“馈赠”后,每到派活儿,王丽的活儿总比别人的脏些累些,王丽心知肚明,不点破,也不吵,咬牙坚持把活儿做得干净利索,而小红的活儿,却轻快又少,小红越发得意。

好景不长,两个多月后,王丽发现小红好几天都没出工,心中隐隐有些不安。又过了两天,村里爆炸了一条新闻:小红未婚先孕,做了流产!王丽为小红心痛。想起往日的友谊,王丽决定去看看小红。

这天晚上吃过饭,王丽到了小红家,小红的父母唉声叹气,而小红几天不见,面容憔悴,一见王丽抱着她泣不成声:“王丽,我傻,我是真的傻呀!你还认我这个好朋友吗?”“我们永远是好朋友!”王丽安慰小红道。

作者简介    张爱柳,女,1956年出生,武邑县人,1979年毕业于冀县师范。毕业后在本县乡镇中学任教,现已退休。

红梅欢迎您把身边的小欢小喜小幸福或者所见所闻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发送过来。

1。关于投稿  投稿须原创首发,本平台谢绝一稿多投。投稿自愿、文责自负。投稿一周后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他投。

2。关于读者赞赏   文章发出一周内阅读量超过300,读者赞赏归作者。

邮箱 13473831355@163.com

微信 13473831355

(0)

相关推荐

  • 【庙东轶事】牛连欣的风流事 连载56

    冷眼看逐鹿 热泪洒神州 秉笔问道义 破胆书黎庶 <庙东轶事>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长篇社会纪实小说,展示了二十世纪30年代--80年代初,华山脚下的历史演变,是富有秦东地域特色的长幅画卷.所叙 ...

  • 【留住温情】父亲是个红心柚

    父亲的植物园里丰富多彩,有好几处宝地,女儿总是说外公的植物园远远胜于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只是我外公不是名人罢了 "不信,你瞧瞧我外公的植物园!"女儿总是自豪满 ...

  • 帮 忙

    帮  忙 常言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老百姓都懂这个理儿.你看,庄户人家居家过日子,不论大事小节,都离不开街坊邻居及亲戚朋友的热情帮忙.大到打墙盖屋,红白公事,小到春种秋收,耕耩锄耙,哪家 ...

  • 结 怨 作者/王力光

    [总第284期] 传承北镇文明 弘扬医闾文化 打造地域精品 <梦圆医巫闾>入驻作家 王力光  张利杰  黑马  崔盈  曲素梅 王莹  千之叶  刘俊瑾  晴耕雨读  李月华  谢凤钰   ...

  • 散文||记忆中的小草垫

    记忆中的小草垫 历史可以尘封,但记忆却总是鲜活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陇中大地,人们的日子普遍过的很艰辛,尤其是冬天就更难熬了.记得我十二三岁起,天刚蒙蒙亮就被父亲喊起来,要么出门拾粪,要么替母亲出工.每 ...

  • 王 健:知青生涯中的“第一次”

    知青生涯中的"第一次"   文/王 健 很多年前,说起当知青时经历的事,朋友都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认为我是把知青经历当镀了金在炫耀.可能是看我的脸与老知青比,年纪轻轻的,泛着青春光 ...

  • 呼唤纯朴

    老家有个近70岁的庄乡爷爷,在建筑工地上干小工,用独轮车推砖推水泥以供给使用瓦刀的大工垒墙,别人一个小工供一个大工,他别看年龄大,但从不耍滑头,一个人能供两三个大工用.因建筑工地都是"卯子工 ...

  • 我所经历的那个年代(连载四)

    生产队和人民公社 一.工分与分配 农村实行集体经济时期,行政模式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qu ...

  • 怎么会有石头?要一查到底!

    牛草里的石头 作者:李留申 来源:微信公众号:李留申 牛草里怎么会有石头? 牛把式第一次发现并不在意,当再一次发现那超乎寻常的石头,头脑里就会出现许多问号. 在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改革 ...

  • 我们队的老黄牛

    作者:王志农 我是1969年1月下乡插队,当天乘卡车到丰润县白沫子村,大队干部用广播喇叭通知各生产队来接分到本队的知青.我和三个二中同班同学分到第三生产队. 一会儿,一头瘦骨鱗鳞的老黄牛走一步晃一晃地 ...

  • 走不出去的麦田

    在广袤的鲁北平原上,有一个不足三百人的小村,东西长.南北短,村东紧邻着247省道.村里所有的男人都是一个姓氏,男孩一降生就有人喊爷爷.据传五百年前,有亲弟兄三个落户至此,开荒垦田,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二 ...

  • 当年的生产队长

    原创 田欣 在大集体的年代,村里的生产队长的权利仅次于村支书,大到安排生产.登记工分,小到社员请假.分粮分菜,可以说是队里的大小事务,队长一个人说了算.谁要违法规定,就罚你干又脏又累的活儿或出工不记工 ...

  • ​三年的务农生涯

    本文作者:刘继东 1965年5月"四清运动"后期,我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被清除出教师队伍.紧接着我也受到牵连,受到"文革"之洪流浊水的冲击,于1968年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