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枝: 隆重的丧礼(纪实故事)
隆重的丧礼(纪实故事)
张家村的张老太太去世了。这本来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况且张老太享年已经八十五岁,寿终正寝,在农村算得上“喜丧”了,令村民们大开眼界,一饱眼福的是张老太隆重的丧礼,让生前普通的农村老太太突然身价倍增,风光无限。因为张老太的仙逝惊动了省,市,县,镇的各级领导,这些各层官员纡尊降贵不惜驱车几十里甚至几百里来给张老太吊唁,送花圈,敬鲜花,各类贡品礼品摆满了张老太所在的大街小巷,各种豪华轿车将一个偏辟的小村庄拥挤得水泄不通。
张老太只不过是张家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民,她三十几岁上死了丈夫,坚持不再嫁,辛辛苦苦将三个尚未成年的儿子扶养成人。大儿子聪明勤奋,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进了行政机关,后来步步高升,成了一名领导干部。
二儿子有商业头脑,从一个个体户发展成拥有大型工厂的企业老板。
三儿子承包了村里几十亩果园,几十亩农田,小日子过得也是红红火火。
提起这三个儿子,张老太就眉开眼笑,一脸的幸福。老大老二都说工作忙,几年也不回一趟家,老大偶尔寄些钱来,但张老太不识字,老大就寄给老三,让他转交给母亲。但张老太从没听过老三提及老大寄钱的事,老三逢年过节也没给过母亲什么钱。张老太身体硬朗时自己喂养着几只羊,几只鸡,种一点地,生活上能自给自足,从未和孩子们伸手要过一分钱。
由于儿子们长年不回家,张老太就很惦念城里的孙子孙女,想去看看他们,顺便带些家乡的土特产,但都被老大老二婉言谢绝,说是老人岁数大了,禁不起路上的颠簸,让孩子们放假期间回家看奶奶。于是,每到学校放暑假放寒假时,张老太就等啊,盼啊,可是却没有等来任何一个身影。
张老太的体力一年不如一年了,再也喂不了羊,种不了地,甚至一日三餐也做不了,就和三儿子商量要搬到他家和他一块儿生活,不料却遭到儿子的反对,张老太就哀求家族里有声望的长辈来做儿子儿媳的工作,后来终于搬到了三儿子家。
三儿媳对婆婆搬来和他们同吃同住大为恼火,每天对张老太横挑鼻子竖挑眼,指槡骂槐。张老太每天忍气吞声,不敢多说一句话,吃饭时等所有人吃饱了才敢上桌吃剩下的饭菜。后来,老三媳妇儿吃饭时不允许张老太上桌,只许她待在自己屋里,然后把吃剩的饭菜端过来。再后来,三媳妇儿只送早饭和午饭,晚饭不再送。
可怜的张老太每天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常常饿的两眼昏花,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有一天晚上,她饿的实在受不了,就轻手轻脚地走到外屋的厨房里,怕惊动儿子儿媳,她没敢开灯,用手摸到锅,打开锅盖,摸到一个馒头,刚想放到嘴里,就只见灯"啪“地一声开了,三媳妇儿气呼呼地站在她面前,张老太吓的手里的馒头一下子就掉在了地上。三媳妇儿不由分说上来一把抓住张老太的头发,劈头盖脸一顿毒打,打完之后,用力一推,张老太的头碰巧磕在了案板角上,鲜血立刻涌了出来。三媳妇儿跑回自己的屋,拿来一团卫生纸扔给张老太让她滚回去,张老太用纸捂住流血的伤口,一步一步挪回自己的屋里…
张老太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了,虚弱到不能下床活动,三媳妇儿送饭时还故意把饭菜放到离张老太很远的地方。张老太闻着饭菜的香味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它,伸出手费力地去抓,却怎么也够不着。第二天,三媳妇儿接着送,并把一口未动变质的饭菜端走,然后第三天又如此…
不知道过了几天,张老太已经死在床上,三媳妇儿送饭时一点儿也没察觉到,是村里张老太的一个远房亲戚去看她,发现她的尸体已散发出腐臭的气味,不知道到底死了多久,而村民去告知三儿子和三儿媳这一消息时,两口子正在果园里有说有笑的干活,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后无动于衷,还坚持把活干完再回去。
回家奔丧的老大老二,望着枯瘦如柴,满脸都是伤痕的母亲,居然没流下一滴眼泪。在省城当官的老大说,老人生前他没能尽孝,死后他想让老人走得体面而风光。他差人买来昂贵的寿衣换下母亲破旧的衣服,买下最好的棺木,并请来歌舞团为母亲的丧礼助兴。
老二也不示弱,心想风头不能让哥全占了,他也花钱邀请来一群民间文艺表演队来和哥哥请来的歌舞团Pk,并且七天大宴宾客,酒席要最贵的,凡是来给他母亲披麻戴孝送殡者,不管男女老少,每人一律五百元。
张老太的丧礼办了七天,东边一伙是歌舞团搭建的舞台,载歌载舞;西边是专门从事丧事的民间吹奏班,吹拉弹奏,大家卖力演出,忙的热火朝天。
张老太孤零零地躺在棺木里,三个儿子均已招呼客人去了,没有人为她守灵。外面的嘈杂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吵得张老太的灵魂也不得安宁。张老太生前无人照顾,活的悲惨凄凉,死后却热闹非凡,场面异常壮观,有谁知道她是被活活饿死的…
作者简介,张玉枝,河北衡水人,高中文化,曾在爱传递百花园,泾渭文苑,听荷小筑等平台发表过多篇作品,爱好诗歌,散文。
1。红梅欢迎您把身边的小欢小喜小幸福或者所见所闻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发送过来。
2。关于投稿 投稿须原创首发,本平台谢绝一稿多投。投稿自愿、文责自负。投稿一周后没有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他投。
3。关于读者赞赏 文章发出一周内阅读量超过300,读者赞赏归作者。
邮箱 13473831355@163.com
微信 1347383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