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要学会给自己拥抱

解读:田心 | 朗诵:高梦
原著:施琪嘉
生活中的你,是这样的吗?
莫名感到悲伤、低落,即使努力调整状态,还是会再次陷入低落情绪中;
敏感、脆弱、多疑,不断告诉自己不要过于在意他人评价,可还是做不到;
特别自卑,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也经常自我否定,可再怎么鼓励自己,也自信不起来;
婚姻、亲子关系糟糕,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伴侣、父母,也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改变。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心理治疗师施琪嘉告诉我们,在我们心里有个顽固不受控的小孩,每当这个小孩冒出来,我们就会一次次出现上述情绪。
这个内在小孩,在我们童年时期形成,因为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陪伴与夸奖,就成为了一个敏感、爱哭、自卑的小孩。
如果内在小孩一直不成长,我们就会一直受到它的困扰,影响婚姻情感、人际交往,甚至会影响下一代,让他们成为第二个你。
都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今天,我们就看看施琪嘉教授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正视自己的内在小孩,摆脱原生家庭定义,重建自我价值,活出全新的人生。
看见并接纳内在小孩,
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
提到原生家庭这个词语,兹心想到电视剧《都挺好》里苏明玉的父母。
苏明玉的母亲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在言行之间,对苏明玉都是指责和打压:
家务活儿都是苏明玉做;为了凑钱给哥哥买婚房,苏明玉住的房间被卖了;苏明玉高考成绩很好,却被母亲改成报考师范院校,只因为可以不用掏学费。
而软弱无能的父亲从来都没有劝阻过母亲的偏心。
父母的行为,对苏明玉造成很大的伤害,一直伴随她到成年。
每次面对父母,苏明玉都是愤怒的,她也始终摆脱不了这种童年心理阴影,无比痛苦且无助。
作者认为:每次在和父母对峙时,都是内在小孩在向你发出声音,渴望被看见与疗愈。
想想,生活中,你的内在小孩都在什么时候出现过?
是你在工作中,被上司否定而自怨自艾时;
还是父母说的某句话,一下刺痛你的软肋时;
亦或你和伴侣大发脾气,觉得悲伤愤怒时?
作者告诉我们:如果不去疗愈躲你内心深处的内在小孩,它就会让我们受到更多的痛苦,也令内在的小孩再次受到伤害。
当内在小孩出现时,我们可以停下来,去看看自己的内在小孩。关照一下它、去走进它,了解它真正的需要,然后去慢慢疗愈。
兹心觉得,只有内在小孩被看见、被疗愈,并且与我们一同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的内心才会真正成长,我们才能真正感到快乐。
越是无视内在小孩,我们就越是只能被它奴役,痛苦也会不断重复出现。
看见内在小孩,承认并接纳它,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
宽恕父母,
是疗愈内在小孩的前提
生活中,很多人会责怪父母:
为什么当初没有陪伴我,让我成为没有安全感的人;没有鼓励我,让我成为自卑脆弱的人;没有关心我,让我成为容易悲伤低落的人……
甚至很多人,会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好好照顾而一直记挂心上。
兹心身边就有一个朋友。
她小时候有一次,哭着闹着想吃蛋糕。可是,听到她哭闹,父母在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给她买蛋糕。
这让她觉得父母不顾及自己的感受,也不曾给自己太多的关爱。长大后,她非常缺乏安全感、恐惧、脆弱,不善交往。
记得知乎上有个提问:怎么让父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有个最高赞回答说:改变父母是不可能的。接纳父母的局限,接纳父母的种种不堪,接纳父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因为他们童年也没有被足够好好的爱过,他们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就像韩剧《请回答1988》里,德善向父亲抱怨,姐姐弟弟都有荷包蛋吃,有新球鞋可以穿,只有她在家里最不受重视。
当德善说出来,父亲才意识到,自己疏忽了对二女儿的疼爱和照顾。
并对德善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希望女儿能稍微体谅一下。”
作者认为:要想疗愈内在小孩,就不要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找父母讨要爱,而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去给出爱,给出谅解,给出放下。
成年后,我们应该学会和原生家庭和解。
一个人变得成熟,就是从理解父母的不完美那一刻开始的。与其埋怨父母,不如试着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负责。
学会自我安慰,摆脱负面情绪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没有得到安抚、没有被爱,我们就会敏感、悲观、焦虑、恐惧,一件很小的事情就能引起我们的不满意。
这样的人,其实是在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亏欠,发泄在别人身上,常常因为小事,和周围人甚至是陌生人大发脾气。
不仅自己常常后悔不已,也会严重影响婚姻、情感及亲子关系。
作者认为:等待父母的道歉,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在挑战父母的权威。
一般父母会通过其他途径来表达歉意,比如帮你带孩子、做给你好吃的东西。
那怎么解决呢?
作者告诉我们: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才是最有力量的,我们可以跟内在的小孩对话。
当情绪出现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受伤的小孩在你面前无助地哭泣,这时,已经长大成年的你,回到过去,然后抱住这个小孩,对它说:“虽然你现在这么孤独,但是不用害怕。你看若干年后的你就长成了我现在的样子,而我有力量来支持你。”
当你一次次去给内在小孩足够的支持、关注、赞许和爱,你会发现,它终于慢慢长大。
而你也开始变得强大,不用再受制于过去的情绪。
如果你满身创伤、深陷泥潭,不妨试着蹲下来抱抱受伤的自己。
能够带你走出原生家庭阴霾的人,只有你自己。
美国作家黛比福特说过:我们必须学会同情自己,如果没有这个同情心的话,我们心中就会充满恐惧和对自己的憎恨。
成年人,要自己给自己拥抱。
当我们学会释放情绪,内在小孩才能够感受到世界的爱和善意,我们也才能够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时刻被快乐和安宁萦绕。

提升自我认同,重建内在价值
贴吧上有一个讨论“原生家庭会影响择偶标准吗?”
很多人留言说,当然会,尤其是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自卑,会让自己觉得没有人愿意和自己步入婚姻。
在讨论里,有一位网友说起自己骨子里非常自卑的事。
小时候,她的父母忙于工作,她就一直跟着农村的奶奶长大。因为皮肤黑,很多小孩子认为她长得不好看,还被别人欺负,让她有点自卑。
她的父亲非常重男轻女,又是大男子主义,几乎没有给过她任何鼓励,这导致她越来越自卑。
她谈了几段恋爱,但都因为不自信、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无疾而终。
可在她朋友眼里,她是一个长相甜美、非常优秀的人。
作者告诉我们,从小就一直被贬低的人,内心被关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形成了自卑的内在小孩。
这样的人,做事情会想,父母怎么看我、别人怎么看我,一旦别人否定,就找不到自身价值。
在一段关系中,也容易拼命付出和讨好,赢得存在感和安全感。
作者认为,要想摆脱自卑,让内在的小孩自信起来,就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兹心也觉得,没必要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加强自我认同,内在的小孩才会跟着改变。
这样,别人有负面情绪投射过来,才不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
当我们不断提升自我认同,重建内在价值,才能让内在小孩不再身陷自卑的旋涡,从而活出新生的自我。

主动做出改变,
遇见成熟的内在小孩
在心理学里,有个词语叫“受害者情结”。
是说,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和烦恼,都归咎于别人。
他们的潜台词经常是“我的痛苦都是别人造成的,别人都是错的,我受到了伤害。”
“我现在这样完全是父母造成的,或者我就是这样了,改变不了了。”
他们一次次回忆过往的伤害,宁愿沉浸其中,也不愿走出来。
他们认为自己永远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不相信自己可以掌控生活。
他们一次次把原生家庭当成借口,觉得自己被亏欠。
所以,一味纵容自己发脾气,让自己沉溺痛苦,也让周围人受伤害,却不肯做出任何改变。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曾在原生家庭受过伤的人,不把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带进新的家庭,是对爱人与孩子的负责。
那我们如何才能走出这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呢?
1. 学会自我检讨,停止指责别人。我们首先要意识到现在的痛苦,或许有别人的影响,但终究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不妨告诉自己:那只是“受害者情结”这个恶魔在绑架你,不是真实的你想做的,然后想办法让这个恶魔消失。
2. 给自己力量,改变自己。即使我们曾经确实是受害者,但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解开心里的疙瘩,彻底解放自己。只有自己给自己力量,才能勇敢走出受害者的怪圈。
3. 学会转变眼光。一旦进入受害者模式,认定自己是受害者,我们就容易歪曲别人的行为,只能看到别人行为中不好的一面。当我们不再觉得被亏待,当我们尝试用欣赏的眼光去代替指责的眼光,才能心甘情愿地去改善关系,关系才能渐渐好转。
兹心觉得,我们应该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主动走出受害者情结。
放过那个人、放下那件事,走出受害者模式,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负责。

人啊,要自己成全自己。
能治愈自己的,也只有自己。
与其沉溺于过往痛苦,不如主动寻求改变;与其寄希望于他人,不如自己拯救自己。
相信自己的潜能,相信自己是可以被再次塑造的。
告别我不行,别在否定自己;告别我不配,别再忽视自己;告别我不好,不再攻击自己。
当我们学会看见、接纳、宽恕、自我疗愈、自我认同,我们就会一步步摆脱糟糕原生家庭的影响,让你身体里那个内在小孩不断成长与成熟。
当内在小孩真正成长,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希望每个人都能疗愈内在小孩,未来被爱和幸福环绕。
*解读:田心,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一生两个追求,一是走自己的路,二是做有趣的事,新书《别高估人际关系、别低估人性规则》正在热销中。
*朗诵:高梦,原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现喜马拉雅喜配音专栏文章组和亲子儿童组”主播,《慈怀读书会》《论语读书会》朗读主播;本人偏爱黑白灰色。喜欢音乐、弹古琴、唱歌、给小朋友讲故事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