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放下:人生的终极智慧

这几天在ins上刷到这张图,忽然想聊聊“放下”这个概念。去年年底做了一期播客聊《臣服实验》这本书,其实“臣服”(surrender)的意思,讲的就是如何“放下”(let go)。
学会“放下”,是打开内心世界的一扇大门,是任何精神世界成长最初的步骤。然而教育和文化总是习惯于驱使我们去对更多的事情产生欲望,让我们想要获得更多,而鲜少教会我们“放下”。
“放下”有三种境界,对世界、对他人、以及对自己。

01

对世界

接受无常才是本质,放下自己无法控制的一切
对世界的控制欲,多是来自于大脑不停预判未来的本能。在自然界中,人类是一种对于时间顺序和因果联系有极强感知能力的动物,擅长根据事物过去的发展来给未来总结规律,从而为自己规避风险。这种能力让人类在动物中智力卓越,但也更容易产生精神上的烦恼。
人类的大脑本能地时刻对未来形成预期,并且会根据事物实际发展的状态,产生对应的情绪信号。当事情发展如我们预期时,我们就心情愉悦,反之如果事情走向急转直下,出现了波折与意外,我们就会感到烦躁不安。
这是因为情绪本质上是一种生理上的预警机制。
想象人类最开始由猴子进化成人的时候,为了规避天敌,就要总结猛兽的活动规律。比如说早期人类去树林里摘果子的时候,发现灌木丛微微抖动,有微弱的呼吸声传来,这一切都跟平时树林安静如鸡的状态,也就是人类心中的“预期”不一样。
这时,大脑在作出“现实与预期不符”的认知后,迅速激活杏仁核,传递出恐惧和焦虑的信号。最后人类在恐惧情绪的驱使下,开始进入极端警觉状态,发现树林中有一只在栖息的老虎,从而悄无声息的原路返回,避免被老虎吃掉的命运。
这种进化机制几万年来,就形成了认知-情绪之间的自动化连结,让一旦事情发展不如人所料,杏仁核就会激活恐惧信号,人类的心情就急转直下、焦躁不安。
这种情绪信号,本来是为了提醒人现实与预期不符,可能有危险,从而审视自己的行为、或努力去改变现实,调整危险。可高度依赖行业分工的现代社会,让我们一天到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要依靠系统的妥善运转,或者他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世界的“无常”,让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能与预期脱轨。
出门堵车、飞机晚点、电脑出故障,外卖等了一个小时还没到,一场大雨过后屋顶开始漏水,而物业迟迟不来修,这些生活中超出我们控制的小事,桩桩件件都是坏情绪的引爆源,几件事情叠在一起时,很容易就进入了诸事不顺、丧爆了的崩溃状态。
过去半个世纪,人类社会的运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脑几万年来的进化机制却纹丝不动。现代与原始最大的不和谐,就是人类要面对的“无常”越来越多,而大脑却没能及时“更新换代”,依然认为每一个“无常”都意味着危险,所以不停释放出坏情绪。可面对现代社会的这些“无常”,我们往往无能为力,无法做出任何事情来改变现状。
第一重放下,就在于接受生活里这些随时会脱轨的大事小事,既然由不得我们控制,也就随他去了,不必烦心,接受一切变化。
我们在新泽西的公寓有些年头了,每次纽约暴雨暴雪都要出点意外,去年房顶漏了三四次,动辄就泡湿天花板和地板,第一次花了几千美元请人上门清理。那个星期我的情绪丧到爆炸,每一天看到漏水的房顶,都会心里纠紧,眉头紧锁,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毫无乐趣。
再加上物业动作极慢,推卸责任,三番四次拒绝帮忙,我每一次看到物业的邮件都感觉心里有股气“蹭”地冲上来,立刻噼里啪啦打字回去吵架。可物业软硬不吃,效率愈发低下,搞得我是更加的无奈痛苦,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
一年被这样的意外事件消磨一次后,我终于顿悟了:这些都是我无法控制的“无常”,而我的坏情绪,只是无法接受生活不按轨道行驶的恐惧而已。
这种恐惧是十足十的“错误预警”。小面积的房顶泡水,其实只是经济损失,对我的生活并无影响。出于意外产生的经济损失,只能先接受,然后尽量想办法找保险、找物业赔偿,并自己找工人彻底补好房顶防止未来出现类似情况。
其实我平时在工作里经常处理类似的事情——因为意外或别人操作不规范而给公司带来损失,我们法务的任务就是去争取赔偿,并提出弥补方案。
我开始想,既然源头都是出自我无法控制的“无常”,处理公司的损失和我个人的经济损失,有什么本质区别吗?我都需要理性而清醒地去尽我所能的安排事情,坏情绪对这个过程于事无补,反而会影响我做事的效率。
说白了,都只是视角而已,是心中“小我”产生的控制欲,是进化机制让大脑一定要让事物符合预期的习惯。我对公司的发展没有预期,所以可以接受一切意外,对自己的生活,却希望它循规蹈矩,不要给我添麻烦。
开始冥想之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开始学着“放下”。
如何“放下”?
“放下”,其实是一种需要常练常新的能力,和我曾经讲过的自律、专注力一样,都是需要让大脑去对抗进化本能的一种技术。这种能力就如同内功修行一样,需要在每天冥想的呼吸吐纳中,观察那种由本能而激发的恐惧,再利用专注力将它瓦解于无形,让自己免受其控制。
这种能力,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是看了几本书,读到一些道理后就可以“忽然掌握”的。
人往往需要在生活中先受到大量的折磨,感受到不肯“放下”,执着地想要控制一切带来的那种焦虑和痛苦,才下决心去对抗它。
对抗的过程,则是日复一日的自我修行。是冥想中专注于呼吸、身体、感受的定力,甚至如同一种身体的肌肉力量,通过训练而不断提高其在危机时刻的爆发力。
大脑产生的这种控制欲,以及由之而来的坏情绪,就如同冥想时观察到身体里的“痒”一样。
我在最开始冥想时,就有过这个神奇的体验。专注呼吸时,手臂一个地方忽然开始痒,身体几乎本能地想要去挠一下。我告诉自己,先等一等,闭着眼睛,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个痒的地方,去观察“痒”的感受,体会每一寸肌肤传递过来的信号。
当注意力如一束光一样射到痒的部位时,它会先开始愈发的痒,然后转化为一丝微小的疼痛, 然后,神奇的地方来了——痒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而我的意识也自然而然进入到了更为沉静深入的状态。
“痒”其实也是身体对潜在危险的一种预警机制,通过激发一种让我们不舒服的感受,迫使注意力去观察那个部位。这种感受,在拥有足够觉知的时候,通过观察,会仿佛切断它的能量源,让身体不能继续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被恐惧所控制。
现实中的“放下”也是同样的练习
去年年底的时候房子又出状况,大冬天的热水器坏了,只能洗冷水澡。心中的焦躁和烦闷屡次传来,我让自己在每一次坏情绪袭来的时候,放下手里的一切,静静闭上眼睛观察呼吸,观察心里那种仿佛被堵住的感觉。
《臣服实验》的作者在他的另外一本书《不羁的灵魂》也描述过类似的状态。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恐惧即将到来的痛苦,本质上会习惯转移注意力、或者利用聪明的大脑给自己找借口,让自己勉强对当前的状态好受一点。但是这种转移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把那些坏情绪变作心里更深的伤口,成为一种时刻会卷土重来的负面信号。
比如说,一个热爱与人攀比,经常会因为同圈层的人比自己更有钱而感到痛苦、愤愤不平的人,在看到同事换了新车而心里不平衡之后,安慰自己说,没事——我还买新房子了呢!
这个理由让他当下觉得同事买了新车也没有那么难受,自己在另一个价值体系中还是赢了。但大脑给自己编的这个价值体系,却会让他无穷无尽在比较的欲望和痛苦中徘徊。下一次同事在其他场合“赢”了,大脑只好编出更完美的借口来转移痛苦。
唯一一个真正治本的办法,是去面对心里那想要与人比较的欲望,去真正做到“放下”,重塑自己的价值体系
让每一次感到自己在某方面被“碾压”,而体验到痛苦时,去观察呼吸、放松肌肉。就像冥想时观察痒一样,不要下意识去挠,而是观察那种感受本身。让那个痛苦从心中流过,让自己不再因为恐惧这种痛苦而树立起另一个偏颇的价值壁垒。
我开始练习接受这种痛苦后,逐渐发现当注意力集中在痛苦本身,停止找借口和逃避时,心里的痛苦就像冥想时的痒一样,会忽然放大,产生激烈的挣扎,但下一次呼吸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好像忽然一下子打开了,一种温暖的感受流过,让我觉得现状并没有我想得那么无法接受。
于是去年冬天热水器坏掉时,我们十几天没有热水澡洗,就把给狗洗澡的澡盆拿出来,自己烧水拿热毛巾擦澡,互相拿盆给对方洗头。
那种感觉仿佛回到了大学住宿舍的时候,发现似乎也没那么难以忍受,反而两个人嘻嘻哈哈觉得有很多乐趣。想想小时候最讨厌洗澡了,长大了怎么就无法接受不能天天洗澡的日子呢?只是大脑的习惯而已。
其实只要肯接受生活的改变,在任何新的状态下都能寻找快乐。
能做到第一重“放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烦恼便会少了很多。可以更容易接受生活中偶然的波折与不顺,并且在任何看似艰难的环境里,迅速接受现实找到乐趣。
坚持练习这种“放下”的能力,在遇到人生更大的挫折和剧烈的变故时,也更容易快速接受现实,不去怨天尤人或者逃避,而是在困境中找到绝处逢生的信念。
这一点可能有些反常识——我们常常觉得人要有一种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当老天待我们不公时,当自己天生起跑线比别人落后时,怎么可以“放下”?怎么可以臣服于命运的安排?
“放下”是一种内心状态,并不是一个现实行动。“放”的是因为无法控制的外界环境,而给内心造成的痛苦。这痛苦往往才是我们无法去行动的根源。
那些经受了事业上的打击、生活中的意外而一蹶不振的人,往往是因为无法接受现实,过度沉溺于不符合大脑预期的当下,而造成强烈的内心痛苦。这种痛苦让他们无法去获得一种“热爱”和“相信”的感觉, 找不到爬起来重新生活的动力。
“为什么这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 “我凭什么要经历这一切?” “我根本无法面对,还是逃避吧。” “这破日子,我不过了!” 这些都是无法放下痛苦而最典型的心态。
在这种状态下,“放下”,意味着接受世界无法永远按照我们预期所发展。在茫茫宇宙的概率世界里,理论上任何小概率的倒霉事,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
利用同样的练习,去观察内心那种因为世界的运行与我们想象的不一致,而带来的巨大痛苦,让那种痛苦从心中流过,不去抵抗、不去找借口、不去建立一套价值体系作为防御堡垒,去用最勇敢的自己来解构这个痛苦本身。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非常接近这种状态。里面男主人公即使蒙冤入狱,几次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也从未消沉、逃避。每一次在接近希望时被命运狠狠摩擦在地上,他都不会浪费时间在怨恨现实、消极痛苦中,而是迅速整理好自己,在新的赛道上,重新寻找生的希望。
“希望”、“信念”、“热爱”这些心理状态,一定是发生在“放下”之后,或者在“放下”的那一刻感受到的。就像是太极图的黑与白,两种状态无法共存,只能互相转化。要先从痛苦、消极、不接受的黑色能量里走出来,“放下”那种执念,才能走入闪烁着温暖光芒的白色能量。

02

对他人

 接受自己无法控制他人的行为和想法,放下所有对他人的预期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
人生的大部分痛苦,在于我们对他人付出的预期与情感,得不到预料之中的回馈。他人的目光、判断和行为,又总是超出我们心理预期的范围之外。
人是拥有强烈社会属性的动物,因此从进化之初,对于我们同类行为的预期和判断,就是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人类从小时候开始,从身边亲密的人开始,就会对每个人的行为图谱形成自己的认知,并会习惯性的预判他人的行为。
对一个五岁的小孩来说,妈妈每天出门前都要抱自己一下,她也习惯了那片刻温馨的爱。如果有一天妈妈出门匆忙忘了抱她,小孩子会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开始莫名其妙乱发脾气。
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这种对他人的判断,以及当他人脱离预期时带来的焦虑感,是人们大部分痛苦的根源。
这种预期脱轨的焦虑感,在社交关系中,有时会转化成激烈的、自卫型的负面情绪,比如尖酸刻薄的挖苦、发泄情绪的愤怒、冷漠的疏离。这些外露的负面情绪,本质上是大脑不自觉产生的一种惩罚机制,试图让对方的行为回到自己预想的轨道上来。
外卖小哥爬了七层楼敲响了你家的门,气喘吁吁、有些不耐烦地大声催促让你签字快递,你感觉被冒犯到十分不爽,留下了差评。
同学问了一句你怎么还在用iphone 7,被你理解为是瞧不起你的家境,你闷闷不乐了一节课,一直想找机会怎么怼回去。
你给男友织了条围巾,对方却没有你想象中那样感动,反而随口提了一句戴着有点扎不舒服,你大发脾气,觉得男友根本不爱你,无视你的付出与劳动。
每次父母催婚你都会激烈的反抗,拼命争吵,你实在是厌烦父母的行为,觉得他们根本不理解你,努力试着改变他们对婚恋的想法和态度。
我们往往本能地觉得,些负面情绪都可以归因于外界,是别人不合时宜的行为惹怒了我们。不管对方的行为是否带有些许恶意,我们都很容易在各种情形下,因为他人的行为产生烦躁、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很容易在社交关系中形成一种负面能量的循环陷阱,让双方都产生误解,都进入释放恶意彼此厌恶的状态。
我曾听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仿佛一只刺猬生活在世界上。只不过刺猬的刺长在身上,别人看得见,而我们的刺长在心里。一旦别人的有意或无心的行为碰到了这跟看不见的刺,刺就会暴涨外露,变成锋利的武器来刺伤对方。
那心里的刺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一般跟我们从小到大形成的人格图谱和行为模式有关。
比如说小明从小个子矮而经常被人挖苦讽刺的男孩子,“身高”就成了心里的一根刺。这个刺一般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我淡化,而会往下扎,深深种在潜意识层面,时常会因为外界环境变动而起涟漪。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小明有一天跟女朋友走在街上,女生忽然随口说了一句,对面那个男生好高啊,进门都快撞到头了。他忽然脸色一沉,非常生气地说了句:你就喜欢高的是吧?那你跟我在一起干嘛?你去找个长得高的吧!
在生活中,我们对他人的预期,往往都是围绕着心里的刺产生的。
我们希望他人的所有行为,都完整地融合我们刺的形状,小心翼翼地不要碰到心里的刺
可别人并看不到我们的刺长在哪里,所以我们心里的刺总是时常被“激活”(trigger)。刺被激活后变成武器,让我们开始变得有强烈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又会进一步影响身边的人,甚至会在亲密关系中影响他人的性格,让别人心里也开始长刺。
比如说小红因为家境不好而从小处处遭遇困境、一路摸爬滚打才到大城市买了房,对于“阶级”和“财富”的对比非常敏感,物质上的攀比欲成为了心里的一根刺,生怕自己因为没钱而被人看不起。
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回来,她看到同学有人都在北京开公司,买了好几套房了,一整顿饭都吃的郁郁寡欢。回家后,她觉得自己这辈子很难再往上走了,决定从下一代开始努力,立志让自己孩子的学历比同学的孩子都高,送去美国读博士。
于是小红开始发狠监督自己的女儿小花,砍掉一切课外时间,一切以学习为主。每一次小红因为物质攀比而触动自己心里的刺,就会回去严厉地要求小花,动辄打骂,让她好好学习,还时常拿小花与人比较。于是,小花也有了很强的攀比心,每次感受到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如别人,就会陷入到严重的抑郁和焦虑中,一直到成年后都是如此。
这些心里面形成的“刺”,因为无法放下,我们建起了一重又一重的堡垒,把自己武装起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交友习惯,甚至为了不碰到这些刺,我们会开始定义自己的人生方向。
许多人生的重大选择,往往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恐惧刺被碰到而决定走一条逃避的路。久而久之,这根刺在心里扎得特别深,深到我们都忘记了它最开始为什么存在,只是本能地把那个堡垒建得越来越厚。
学会放下对他人的预期,意味着我们要彻底拔除心里的刺,将自己大脑中那个“人格”做一次全面的更新。只有拔掉了刺,心里的伤口才能长好,我们才能不再因为畏惧疼痛,而做出一个又一个逃避的人生选择。
如何拔刺?
从亲密关系和人际交往中,自己最容易被trigger、产生强烈情绪困扰的地方开始。
只要刺没有拔掉,相似的情绪就会反复出现。每一次激烈的负面情绪被激活时,都是生活给的一个机会,让我们观察到它的存在,通过觉知和专注,做出不一样选择。往往在激烈的情绪刺激和撕心裂肺的冲突后,内心的能量如同撞破一股无形的墙,终于打开了一个口子,获得精神的成长。
在激烈情绪出现时,先不要去'react' -- 停止那些你本能想要做的事,比如说和那些刺激你情绪的人吵架、迅速做一个改变现状的决定等等。给自己观察这些情绪困境的空间,先和那个会引起情绪变化的事件或人保持距离,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不断向自己提问:
  • 我现在的感受是什么?

  • 这种感受让我本能的想要做什么?

  • 激发这种感受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我厌恶的到底是什么?

找到那个精确的、让自己产生激烈感受的“事件”,在大脑里想象它,然后问自己:我一定要产生这种情绪吗?有没有可能想想自己自己完全接受,对这个事件产生积极心态的样子?
不是每一次在激烈的情绪刺激时,我们可以给大脑按下暂停键,给自己空间去呼吸和观察。也不是每一次观察和发问都能有效果,走到心里最深的地方。
但每一次不立刻被情绪牵着走的瞬间,我们都在给自己创造一个做出不同选择的机会。是那种不因为刺,和恐惧而去转移逃避的决心,一次次将我们推向自我成长的路。
没有办法彻底“放下”自己对别人的期待,带着刺的我们,永远不可能去学会给出无条件的爱,也很有可能无法感受到真正的爱。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天雷勾地火的“爱”,可能是在相遇的瞬间,我们眼中的对方,不仅恰到好处的避开了我们心中的刺,而且自带麻药,可以减少刺发作的疼痛。
比如说一个一直因为自己学历低而觉得自卑的女生,碰上了一个侃侃而谈的phd,感受到了强烈的吸引和爱。
她将自己的执念和渴望投射到了对方的身上,觉得只要和对方在一起,自己也拥有了“学历”这个光环,心中因为自卑而产生的痛苦得到了缓解。这种缓解就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慢性毒药,只会让她在心里更加坚信“学历定义了我的价值”这个执念,让那颗刺藏得更深更隐蔽。
这种为了掩盖自己的恐惧而求得的“爱”,也注定会成为亲密关系中一个埋下的地雷。比如说你会没办法接受对方不是你想象的样子,甚至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投射,来试图改造对方,影响对方的人生选择。
我有一对情侣朋友,女生有长期反复发作的抑郁症,在屡次的心理绝望中把男生当成了救命稻草。时刻渴望得到对方的关怀、陪伴和帮助。
这种过度依赖,让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她剧烈的情绪变化。后来男生得到了一个期待很久的工作机会,要去外地出差一段时间,女生的情绪彻底崩溃了。尤其当她发现自己的愤怒、眼泪都没办法改变对方的选择后,陷入了更长久的情绪黑洞中,生了一场很大的病。
这两人的亲密关系是一场死局,甚至本身对女生的心理健康就是慢性毒药。
她因为找不到自己内生的价值感,将精神世界的秩序完全依靠在男生的“听话”上。当对方陪伴她,哄她,她眉开眼笑,觉得世界亮了。当对方因为加班而几天晚归,她就开始进入情绪黑洞,拼命地向对方发泄负面情绪。
我们永远不可能通过输送负能量换来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这只是大脑的思维陷阱而已。女生强烈的控制欲让男生不堪重负,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愈发想要脱离她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再后来,男生还是接受了那个工作机会,女生则毫无退路地自己出门旅行了一段时间,两个人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见。我再次见到他们的时候,两个人已经和好如初,尤其是女生的精神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说,她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爱过对方。她脑子里一直有一个理想男友的模板,因此看对方永远带着判断和挑剔。只有当对方符合她的期待时,她才会给出积极的情绪,觉得自己可以去“爱”。
可后来那次事件让她意识到,她永远没办法真正控制这个人,或者说,她控制不了任何人,去活成她心中想要的样子。不管她曾经多么坚信自己执着的那套“完美”模板,这个世界,别人和她自己,就是不完美的。这种执念是她所有痛苦的来源。
那次旅行她经历了许多事,也遇到了很多人。她终于懂了唯一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开始学着放下心理那堵用来筛选“值得”和“不值得”的墙,停止将心里的种种价值标准投射到世界上,而去接受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美,也学着去感受那些自己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将心里的刺拔掉,就可以随时随地都感受美。
也是在这次蜕变后,她开始注意到男友身上那些被她忽视,或者惹她生气的部分。那些她曾经一直抱怨加班不陪她的夜晚,对方却以自己的方式去发光发亮,感受自己生命的意义。她忽然开始觉得,对方这种灵魂在燃烧的样子,本身就已经足够可爱。
当她开始真正欣赏男友作为一个人的完整灵魂,而不是只去赞扬符合她价值判断的那部分时,男生的态度也悄然转变了。他不再想着逃离,想着寻找自己的意义,而是从两个人的相处和陪伴中,获得了越来愈多的价值感,也更加愿意减少工作陪在她身边。
那次见面时,她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并回去琢磨了很久的话。
她说,有时候,人要先学会放下,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对自己:接受自己最自然的样子,不去试图让自己变成某种样子的人

03

对自己

我们的价值不被任何外在结果所定义

在每一个当下的选择中寻找真正的自己

第三重放下,是对自己。
你有没有经历过那种,因为一件小失败而引发一整天的爆炸无敌连环丧?
早上因为一件马虎事,而被老板痛批了一顿,想到自己怎么连这点事情都做不好,一上午都垂头丧气。下午开会的时候,本来轮到自己来讲解一个项目,可联想到早上的失败,心中怯懦感顿生,说话也结巴了起来,越怕越错,到最后讲演一塌糊涂。
晚上回家的时候,你简直对自己的人生都绝望了——觉得一开始根本就不该进这个公司、甚至根本不该选择这个专业,这明明就是自己既不喜欢又不擅长的事情。顿时还觉得人生了无意义,一直在泥坑里摸爬滚打,浪费生命。
另一个相反的状态是,将自己全部的意义都投射在一件外部成就上,觉得自己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配获得价值感
你下决心要读名校MBA,因此抛弃了一切脱产复习。拒绝社交、拒绝健身、拒绝娱乐,人生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准备考试和申请。辛苦点没关系,当这个目标实现时,世界又将再度充满光明,你会觉得自己会重新变成信心满满的天之骄子。
虽然目标明确,但你心态却一路起起伏伏。你太害怕无法实现这个目标了,已经破釜沉舟辞了职,告诉所有人自己要去读MBA了,你都不敢去想万一申请不成功的这个可能性,觉得一旦失败自己将失去所有人生的意义
这两种状态,本质上都是将自我价值固定在了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外部结果上。我们主观上先是局限了自己,觉得自己一定要不断处于一个智力脑力的巅峰状态、不能犯错误,要达到某项成就,才能享受快乐,才能从价值上肯定自己。
我之前在《2020年终总结:不要让追求优秀成为生命的陷阱》里面提到过,做一件事情,如果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结果上,则会丧失对过程的热爱,也让我们不断患得患失,无法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只注重最终结果的心态,往往会导致一条通往那个结果最难的路。
从长长久久的生命选择来看,认为自己只有实现某个外部成就,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则很容易在不断追求目标中迷失了自己。这个目标很有可能跟对“世界”的执念和对“他人”的执念相关,比如说一定要获得大量财富、一定要得到某个群体的认可,但这个目标也有可能只跟自己有关,比如说一定要在某个竞技体育中拿到名次。
其实这些执着都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不仅不能随心所欲的控制世界的机缘、他人对我们的看法,甚至不能随心所欲控制自己
我们常常以为一些事情只要“努力”就够了,仿佛自己不成功只是因为没有付出时间,但在真实的世界里,决定我们能否让自己把一件事情做成,往往取决于心态、信念和情绪价值这些软性因素。
长长久久的坚持需要的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狠劲儿,而是一种符合生物运行法则的'positive reinforcement' -- 激励性奖励。让自己从参与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能体会到价值和意义,这样才能在每一天醒来的时候,都愿意毫无保留的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任何需要个人通过消耗时间和智慧而达到的成就,对处在其中的个人来说,一定是一个高度专注且快乐的过程。
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没有在过程中的快乐,而在于结果的成败与否上,很容易就脱离了热爱而进入了执念的领域。
一个执着于结果的人,时常容易进入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因为无法爆发出最大的潜力,所以很容易失误。又因为将自我价值与事情的结果绑定,任何一点小的不顺利,象征着失败的风吹草动,都会极大影响自己当下的情绪,进入一个更纠结、更丧的状态。这个状态又会让小的失败更容易发生。
即使最终突破这些阻碍,努力加上机缘达到了那个结果,也可能就像今年大火的迪士尼电影《心灵奇旅》,即使通过一场忙碌实现了这个目标,内心也会爆出巨大的空虚,兜兜转转才意识到Life is not about its purpose。
生命不是为了某个自己或他人所定义的“目标”或“意义”。那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不在于渴望某种外界的变化,不在于渴望某种群体的认同,甚至不在于渴望某种针对自己的突破,当我们把这些一个个都“放下”了,留下的是什么?
是当下,只有当下
是在每一个当下,意识最纯粹的存在本身,指引我们做出的选择。是一个向往成长、平静、爱、光明的选择,还是一个向往恐惧、迟疑、混乱、伤害的选择。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也唯一能够定义我们的,只有这个选择而已。
**
想讲一个我去年在夏威夷跳海的故事。
去大岛的那天,我们一车四个人,开到了大岛最南边的一处悬崖,这里也是整个美国最南边的地方。车停下来,我正好要打个工作电话,朋友们就先下去走走。等我电话打完,下车想去找他们,就莫名看到了不远处悬崖上站着的零零散散几个人,好奇心驱使走了过去。
那是一个将近十二米的悬崖,站在悬崖边可以看到山体垂直落入水中,海水碧蓝如同宝石一般,日光下莹莹发亮。
十二米真的太高了!我看一眼都觉得腿发抖。
转头看一下四周,发现有几个当地的渔民在晒太阳,也有几个游客在跃跃欲试想要跳下去。我看了几个人来来去去,有的人一口气冲到崖边又几次退缩,有的人拿着gopro自拍头也不回一跃而下,有的人则和朋友一起互相鼓励着跳下去,然后在水里大笑着拥抱。
这里太美了,人性最真实的恐惧,突破自己的勇气,与朋友之间的联结,全部都活灵活现展示在这里
我看的入迷,旁边的一个晒得黝黑的渔民问我,你要跳吗?我吓了一跳,摇了摇头,说我不行。他咧嘴一笑,你会跳的,我能从你的眼神里看出来,你想跳。
我想跳吗?我开始问自己。
我从来没跳过这么高的悬崖,站在这里感受到了剧烈的恐惧。但我又知道自己体力和生理上可以——我学过自由潜,会游泳,这里是世界绝佳的跳水场所,只要往前走一步就下去了,海水很深、山体没有额外的突出或障碍,安全系数很高,而且水下和悬崖上都有很多人,有了意外情况也可以救援。跳下去之后,要从一个钉在悬崖上的梯子爬上来,我的上肢力量也还可以,只要我敢,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只要我敢。
但我为什么要跳呢?我想了想,如果有朋友在这里帮我录像的话,我说不定会为了拥有一个厉害的视频而跳水,证明自己强大的冒险精神和勇气。可现在只有我自己在这里。
等等,我在脑子里重复了一遍这一句话。
现在只有我自己在这里。
站在我和跳水之间唯一的一个阻碍,就是我自己的恐惧。如果我去跳了,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录像,我不是为了别人而跳。
而是为了突破我的恐惧而跳。
一切只在当下。
想到了这一点,我心脏开始狂跳,大脑突突作响。要突破我的恐惧吗?要试试吗?我跟自己说,人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要突破自己的恐惧的,要看机缘,要看启示。我需要一个sign。
正想着,一个金发小哥走了过来。我刚刚看着他拿着gopro一鼓作气冲了出去,很快就爬上来了,还要再尝试一次。
小哥看了我一眼,问,要一起吗?
我愣了一下,冥冥之中大脑里仿佛声音告诉我,你不是要一个sign吗?这就是了,你要突破你的恐惧吗?
我的身体比大脑反应的更快。我猛地站起,大声地说,Yes!然后麻利儿的站在旁边脱裙子,因为今天要下水我里面就穿的泳衣。摘下太阳帽和墨镜,把手机放到里面,我走到他旁边说,let's go。
真的要跳的那一刻,我怕死了。我全身都在发抖,但也有另外一种强烈的信念告诉我,这只是我自己的恐惧。这恐惧就是那个我人生中,所有在阻碍我、折磨我、给我造成痛苦的东西。
我曾经不停地希望世界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运转、别人按照我期待的方式对待我、我自己能够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
这一切一切的执念,都是恐惧,是不能接受命运的无常,是千万年进化出来的大脑执着的固定住一个未来的图景,因此拼命在定义自己眼前的路。这恐惧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在我的人生路上,将我拍到打歪,让我绕路无数迷失在外。
我最大的敌人,从来都只有自己的恐惧。而如今,这恐惧就明明白白站在我面前,我看得到它不停在揉我的心,拧我的肺,让我退缩,然我逃避。
但我,可以选择。
那一刻,我忽然体验到了“free will”的意义。所谓的自由意志,就是能够拥有觉知,判断恐惧,能超越恐惧,做出一个遵从本心的选择。
这一次,我不会再选择屈服于恐惧。
一、二、三,我们一起跳了。
身体悬空的那一刻,我的大脑完全空白,耳边的风呼啸而过,一股强烈的战栗从我脊柱升起,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在打开,给我传递了巨大的能量。
那是自由的能量、新生的能量,是一种相信自己,发自内心的接受自己,并爱自己的能量。
几秒钟后,我落入了水里。落水姿势不对,腿上一阵刺痛,但并无大碍。我一边踩水一边大口喘息着。海水又深又蓝,几条赤色的鱼从我脚下游过,眼前居然是一方悬崖下的孔洞,有若隐若现的浪花,和几个再玩水的小孩子。
我仿佛重获新生一般。
还没结束,我还要从那个钉在悬崖上的梯子爬上去。
那梯子裹了胶布,但又湿又滑,我赤手赤脚,身体还在因为刚刚落水的刺激而轻轻颤抖。我深呼吸,一步一步,手脚并用的爬上去,太阳火辣辣照在我的后背,这一路虽然艰难,但我并无太大恐惧,我知道只要自己保持专注就可以。
马上快到顶的那一刻,上方忽然传来熟悉的声音:”天啊那是丹洋吗?你怎么自己跳了?” 居然是车里的小伙伴,刚巧也逛到这里。昱辰也在。
最后一步,朋友拉了我一把,然后纷纷大呼小叫的问我发生了什么,怎么就自己跳了。我嬉笑着一一回答,这种感觉好奇妙,我跳的时候,从未想过要向任何人证明我的勇气,甚至也没有视频和照片,可如今我从这唯一回来的路爬上来,又所有人都知道我跳了。
(唯一的一张照片,是我在爬的时候朋友拍的我)
昱辰的声音忽然在身后响起,你腿后面怎么了?我这才想起因为刚才落水姿势不对而造成的刺痛,如同一道红色的鞭印一样从大腿蔓延到小腿,现在回过神来,虽然只是皮外伤,也让我“咝”了一声感到了疼痛。
我抬起头看着昱辰,看到他眼神里的关切与温柔,忽然一瞬间一股剧烈的情绪涌了上来,喉头一酸,哇的一声扑在他怀里哭了起来
我感受到了心里有源源不断地温暖涌了上来,我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对我来说,多么具有深远意义地选择,我在这个选择里,看到了真的自己
我想,这一次跳崖的经历,那一瞬间的爱、相信与勇气,会在以后人生的无数个瞬间里,不停地回到我的生命里。它会让我每一次在面临恐惧与执念,在面对迷失的自我时,如同一个保存在记忆中的白宝石,闪着晶莹明亮的光,提醒着我——要做出那个超越恐惧,走向合一的选择。
人这一生,永远在不停的定义自己,也永远在不停的被别人定义。
父母的期待、社会文化的规训、群体的观念,都会不断塑造我们脑海里,那个对“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认知。有时候经历过漫长的痛苦和挣扎,突破了这些外部意义,我们还是不肯放过自己,甚至把热爱变成了执念,一次又一次迷失在恐惧的迷宫里。
我在《不负热爱》讲过自己的故事。我从中国到美国,一路走来,都在不停去定义自己要追求什么、想要获得什么,也一次次破局,换了工作,有了新爱好,不停地找到“热爱”,找到“是”,放下那些“不是”的东西。
找到最后,我发现“是”与“不是”,竟然只存在于一个个的当下。
大脑自然而然渴望稳定、安全、可预测的未来的这种生理机制,不停的带来“恐惧”、“执念”、“不肯放下”这些心态,时刻在诱惑着我做出一个简单的、逃避的、不去触碰到心里的刺的选择。
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修行之路。人这一生,就是要不停地通过体验种种现实,拥有渴望、拥有热爱,经历求而不得的同,失而复得的喜,有欢喜、有离别、有迷失、也有觉醒,来不断去找到自己,打开自己。去不断在每一个当下,让真正的自己去做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给自己无条件的爱,拔掉心里的刺,疗愈所有的伤口,去体会那种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的能量。
去不停地告诉自己:

如果我感受到了恐惧、犹疑和拖延,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心中有光,前途明亮,积极的信念可以勇往直前。

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可以限制我,我不被任何事情所定义。

感受自己的内心,意识到我可以完成任何事情

只要我愿意突破心中那堵墙

如果我感受到了执念、焦虑和压力,原谅自己。

告诉自己我的价值不在于外部成果,我不被任何事情所定义。

感受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我没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事情

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实现的使命

Life is about spark, not purpose

在每一个当下去感受,去选择,去成为自己

End


另外,我的新书《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已经正式发售,各大电商平台都可以买到。
点击图片购买,可以随机抽中我的手写新年寄语+签名版本。一共只签了100本,每一本的寄语都不同,概率很小,祝你好运。

扫码订阅丹喵课堂出品的

《美国法学院学习指南》

一套带你走入新世界的学习方法论

(0)

相关推荐

  • 请你摘下面具:正确表达情绪脆弱的完全指南

    · 2小时前 关注 这能帮你缓解焦虑,改善关系和提高自我意识.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在这个理性主义的世界中,化 ...

  • 这本心酸又治愈的书,让很多抑郁的人看到光

    这本心酸又治愈的书,让很多抑郁的人看到光

  • 三月最后一天,别再拉黑自己

    三月最后一天,别再拉黑自己

  • 凡夫畏果

    今天的内容可以说是揭秘一个终极的解脱法门,可以改变你人生的法门-不住果.如果可以参悟,你将摆脱绝大多数的痛苦和烦恼. 今天咱们的目的就是要帮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因果的范畴给区分清楚.你可能会觉得,因 ...

  • 恐惧,焦虑,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源是什么?

    有些人每天都是痛苦烦恼焦虑,甚至得抑郁症,而有些人是天生的乐天派,整天嘻嘻哈哈,没有什么烦心事,这是为什么? 一些人之前是各种不良情绪缠身,但是经过顿悟或者修行之后,变得心态平和喜悦,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

  • 高人总结出的“奇迹公式”,走出自我设限的人生

    很多人误以为奇迹是被动的或随机的,只能偶然发生,但<奇迹公式>作者哈尔罗德认为:奇迹不是偶然间的突发事件,而是可以不断复制创造的. 哈尔罗德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来一道实现奇迹的公式. ...

  • 成年人的“上瘾性放纵”

    [ 蘑菇心理  第1837天 ] ◆ ◆ ◆ 文 | 实用菌  01  平常我们一提到"放纵"这个词,往往容易和负面,却能产生快感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比如正在减肥的人,可能会放纵自 ...

  • 人活一世,真正的智慧是学会放下!看淡得失,人生才会更从容

    文|凌小麦 -01- 生活里,有时候让我们烦恼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只要心态对了,烦恼自然消失,所以啊,人的心里真的别装太多的事,学会把事看淡,尝试放下,心就不累了. 人生不如意之事 ...

  • 读莫言《欲望越少,烦恼越少》,感悟人生哲理,学会放下的智慧

    读莫言《欲望越少,烦恼越少》,感悟人生哲理,学会放下的智慧

  • 世态炎凉, 人生无奈, 学会放下

    感动一个人,不仅需要良心,也需要尊严,人可以没有金钱,但是必须拥有人格. 世态炎凉,人生无奈,学会放下,只是为了改变自己,善待生命的每一个人,学会珍惜,学会原谅,看清了,别说,看透了,别想多了,等一天 ...

  • 学会拒绝,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人生过得很快,似乎还没有怎么去好好过日子,人已经到了中年.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要对别人大方一些,别人就会跟自己交好,就会喜欢自己.到现在,才明白,对人太大方,反而伤害的是自己. 人越是长大,品味过世态 ...

  • 学会放下,懂得取舍,人生才会更精彩

    来源:生活感悟作者:xkk时间:2018-08-03 06:20:04手机版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得与失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的.有的人,从不为功名利禄处心积虑,也不会因得而喜.因失 ...

  • 人生想要幸福,要学会放下这“两大标准”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世界上就两个标准:"我的标准"和"错误的标准". 只要不符合我的概念,不符合我的认识,不符合我的标准,那都是错误. 01 做由心而发,让自己感 ...

  • 人生学会放下了,你就赢回来了

    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 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 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导读:人生学会放下了,你就赢回来了.你对此什么感悟? 佛曰:"放下,看开乃人生境界. ...

  • (人生哲理)学会放下,你才是赢家

    学会放下,你才是赢家 鄢陵县南坞一中 刘浩 人的一生,充满悲哀和欢乐,而一切的发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人生.你若盛开,蜂蝶自来,你若精彩,时代安排.所以说,学会放下,你才是赢家. 生活,如同一杯白开 ...

  • 每日一说:学会放下,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每日一说:学会放下,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人生难免会遇到风雨和坎坷,对于生活中的诸多不顺,不要心怀不满.怨气冲天,也不必耿耿于怀.一蹶不振:是福是祸,都得面对:是好是坏,都会过去:与其背着包袱弯腰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