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春晓(上)
苏堤春晓俗称苏公堤,为西湖十景之首。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疏浚西湖,取湖泥葑草堆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其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当年苏东坡政闲之时常乘官船一艘,畅游西湖,薄暮时分,船上灯烛辉煌,歌舞升平,直至明月当空才回到湖滨,尽一日之乐,人称风流太守,传为美谈。
长长的苏堤,渗透着的是身处喧闹中的静谧和安逸,置身其中,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心境、沉醉在这一尘不染的空灵之中。堤上六桥全用安徽茶园石筑成,色成微绿,与周围景色十分调和,堤边围植桃柳,桥堍分别配植樱花、紫薇、桂花、栀枝、芙蓉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
每当寒冬已过,春风吹拂,堤岸柳丝飘舞,桃花含羞而笑,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语啁啾,六桥起伏,故称之为“苏堤春晓”。明·杨周有诗云:“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鸟,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点出了景致的精髓。初春漫步堤上,新柳如烟,春风骀荡,黄莺和鸣,桃花笑脸相迎,湖光胜景如诗如画,万种风情勾魂销魂,动人意境任人领略。
1089年苏东坡来杭州做知州,当时西湖积淤严重,葑草差不多要把西湖给吞噬。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于是上书皇上《乞开杭州西湖状》,陈述五条理由请求疏浚西湖。朝廷同意苏东坡的意见,他带领数十万民众挖淤泥清葑草,大规模地把西湖疏浚了一遍。又用挖出的葑泥在湖中修造了一条长堤,便于人们通行。后来人们感激苏东坡的恩德,为纪念他,便给此堤取名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全长2.8公里的苏堤把西湖一分为二,横跨南北。外西湖,呈椭圆形,象一只剔透的玉盘,苍翠欲滴的三岛——三潭印月、湖心亭和阮公墩如翡翠撒落其中。举目远眺,波光粼粼的水域尽头,一座现代化的城郭错落有致,给西湖凭添了无尽生机。里西湖象银河瘦长,它南牵小南湖,北携岳湖,静卧于群峰之下。堤上六桥,人称“六吊桥”,连接南北,让陆上天堑变通途,让里外两湖携手相通。
春到苏堤,桃红柳绿,灿烂如锦,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逃”的歌谣。伫立六桥,湖光山色尽显眼底,美不胜收。初春时节若行至苏堤之上,满目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与“苏堤春晓”之名相扣无碍;但是时至今日,仲春时节湖山处处姹紫嫣红,而且相比旧时如今苏堤广植绿树已经很难以“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来简单概括,似乎春意不再如从前一般惊艳。而且,春时最繁荣的花季极为短暂,“苏堤春晓”景观在西湖十景中属于最容易稍纵即逝者之一,游客若非缘份极佳往往不能相遇,未免充满遗憾。
如非春季,苏堤之景在西湖周围则实属一般,因为堤以南北之跨,景分东西。西景水面狭窄,虽有西山野趣却不能称为经典西湖;而东景虽然为西湖主体,隔湖相望的却是杭州旧城城景,而且中间湖面极宽,除湖心三岛之外并无任何点缀,可以说景观较为普通。
苏堤与湖心三岛情况不同,诚然三岛互相呼应共为一体,但其主要景观集中在各岛园林自身,苏堤却自身南北无甚变化;而且,苏堤与白堤、杨公堤也有较大区别:白堤短而开阔,近有宝石山之美,远可同时观望山、城,同时自身故事以及所连平湖秋月、断桥残雪二景已经达到人文极致;杨公堤则重在西线诸山野村落景观,刻意回避经典西湖而另辟蹊径。而苏堤人文,似乎仅有苏轼一家,其两端虽连花港观鱼、曲院风荷二园,实际上是互相分离,并无直接联系;即使醉春亭恢复原名“夕佳”,也因为有雷峰夕照天下闻名而显得逊色,而且雷峰、雷峰塔在苏堤之东,堤上所见黄昏之景并无甚特别。如果再要寻出一二,大约“望山桥”可以勉强与“双峰插云”沾边,但是双峰景观何处最佳本身就争议颇多。因此种种来看,似乎“苏堤春晓”虽列十景之首,但似乎渐有名不符实之险?
然而对西湖十景任何一项予以质疑都需要深思熟虑。春景虽短,却也寓意极深;春光易老,才应当倍加珍惜,正是青春短暂,须知惜取少年时。而西湖十景之分布命名也极有讲究,四时之景之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恰从苏堤开始,由南至北经苏、白二堤串起,如从南屏山经苏堤至栖霞岭,再绕过孤山走完白堤至宝石山下,可谓十里长堤走完西湖四季。
而四时之景,当然不可能在短暂的相遇中完全拥有。细品之,四时之景各有风华绝代的时刻,却又都是刹那即逝的动人心魄。而仅仅四组四字,却将其传诵成为永恒。诚然,如今的苏堤相比于湖山四周新辟春景略显老旧,但是苏堤毕竟是苏堤,横亘千年的风景自有其无言却坚韧的品格,虽然朴素短暂却有着年复一年的坚持与绽放。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这大概就是苏堤春晓的意义,无言而短暂的华丽,唤醒的是西子十里芬芳、青山处处茶香。
换个角度,苏堤虽然自身朴素,却是经典西湖“一山二塔三堤三岛”的组成之一,具有大景区中心地位。因此除去自身固有风景之外,苏堤更重要的定位实际上是西湖风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就是说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人们看到苏堤并被它吸引,是站在“别处”。这样我们忽然发现,苏堤作为一条纵穿西湖的绿带,无论从哪个方向观望,都具有不可名状的美感。
苏轼本人关于西湖千古绝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名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谓西湖无论任何天气都有其无双景致,而坊间亦有“晴西湖不如雨西湖,雨西湖不如雪西湖”之类似说法。雨天在孤山一岸观苏堤,黛色长堤似从雾中走来,如梦如幻;从周围群山诸峰望之西湖水面,则苏堤恰好将大西湖黄金分割,从而呈现出绝世无双的美感;而若从三岛、南山路与杭州城一侧望之,则苏堤恰处“中景”一线,与近水、远山形成美仑美奂的层次之美;而且,苏堤自身并非连成一体,而是分成长短不一却遵守黄金比例的七段,由六座拱桥(旧为吊桥)相连,统一中带有活泼的变化,虽不似园林,却蕴含着园林的神韵。
因此,苏堤早已经成为西湖之不可或缺的灵魂一角,苏堤之美,恰如一樽美酒,清洌似水却回味无穷。如此来看,“醉春”二字相宜矣。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6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把湖一分为二,右边是平湖,左边是丰湖。
杭州有西湖,颍上亦有西湖,皆为名胜,而东坡连守二郡。其初得颍,颍人曰:“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公事。”秦太虚因作一绝云:“十里荷花菡萏初,我公身至有西湖。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后东坡到颍,有谢执政启云:“入参两禁,每玷北扉之荣;出典二帮,迭为西湖之长”。故其在杭,请浚西湖,聚葑泥,筑长堤,自南之北,横截湖中,遂名苏公堤。夹植桃柳,中为六桥。南渡之后,鼓吹楼船,颇极华丽。后以湖水漱啮,堤渐凌夷。入明,成化以前,里湖尽为民业,六桥水流如线。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辟之,西抵北新堤为界,增益苏堤,高二丈,阔五丈三尺,增建里湖六桥,列种万柳,顿复旧观。久之,柳败而稀,堤亦就圮。
嘉靖十二年,县令王釴令犯罪轻者种桃柳为赎,红紫灿烂,错杂如锦。后以兵火,砍伐殆尽。万历二年,盐运使朱炳如复植杨柳,又复灿然。迨至崇真初年,堤上树皆合抱。太守刘梦谦与士夫陈生甫辈时至。二月,作胜会于苏堤。城中括羊角灯、纱灯几万盏,遍挂桃柳树上,下以红毡铺地,冶童名妓,纵饮高歌。夜来万蜡齐烧,光明如昼。湖中遥望堤上万蜡,湖影倍之。萧管笙歌,沉沉昧旦。传之京师,太守镌级。
因想东坡守杭之日,春时每遇休暇,必约客湖上,早食于山水佳处。饭毕,每客一舟,令队长一人,各领数妓,任其所之。晡后鸣锣集之,复会望湖亭或竹阁,极欢而罢。至一、二鼓,夜市犹未散,列烛以归。城中士女夹道云集而观之。此真旷古风流,熙世乐事,不可复追也已。
张京元《苏堤小记》:苏堤度六桥,堤两旁尽种桃柳,萧萧摇落。想二三月,柳叶桃花,游人阗塞,不若此时之为清胜。而李流芳《题两峰罢雾图》:三桥龙王堂,望西湖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映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余在小筑时,呼小舟桨至堤上,纵步看山,领略最多。然动笔便不似甚矣,气韵之难言也。予友程孟旸《湖上题画》诗云:“风堤露塔欲分明,阁雨萦阴两未成。我试画君团扇上,船窗含墨信风行。”此景此诗,此人此画,俱属可想。癸丑八月清晖阁题。
周密《木兰花慢十首》之一:【苏堤春晓】——恰芳菲梦醒,漾残月、转湘帘。正翠崦收钟,彤墀放仗,台榭轻烟。东园。夜游乍散,听金壶、逗晓歇花签。宫柳微开露眼,小莺寂妒春眠。○冰奁。黛浅红鲜。临晓鉴、竞晨妍。怕误却佳期,宿妆旋整,忙上雕軿。都缘探芳起早,看堤边、早有已开船。薇帐残香泪蜡,有人病酒恹恹。
《春题湖上》——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筑堤》—— 苏轼: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昔日珠楼拥翠钿,女墙犹在草芊芊。东风第六桥边柳,不见黄鹂见杜鹃。
惠勤、惠思皆居孤山。苏子倅郡,以腊日访之,作诗云:天欲雪时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月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水合,但见野鹤盘浮屠。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以上照片均来自网络,致谢!)
苏堤——(笔者多次漫步苏堤,最初编写时间:2011年2月19日)
苏堤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堤宽平均36米。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5)。堤有6桥相接,现长2797米,堤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为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长堤卧波,连接了南山北山,给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南宋时,苏堤春晓就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一直延续至今,足见它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苏堤长堤延伸,六桥起伏,自南向北依名为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跨虹桥。始建于北宋(960-1127年)的单孔半圆石拱桥,每座桥的净跨约3-8米。桥体为条石砌筑,桥栏雕花,形态小巧、工艺精致。桥头所见,各领风骚。杭州人将这六座桥俗称为“六吊桥”,民间有“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的歌谣。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青田雕刻民族形式图案,保持古桥原有风貌。“六吊桥”与西面杨公堤的六桥合称为“里外十二桥”。
笔者于今日(2011年2月19日)下午14:13时在静寺公交站下车,沿湖往南漫步11分钟,到达苏堤南端路口。
(一)苏堤碑(南):
苏堤南端右侧路口——是沙孟海先生题写的路碑“苏堤”。这是英汉对照的景名牌。汉字中的“堤”字是左耳旁的,这是旧体写法,与土字旁的“堤”相通。据说:当年康熙皇帝号召大家,走在这条堤上,多用耳朵听,用耳朵感受这里的杨柳夹岸,用心感受晨昏晴雨。
“苏堤”的正式命名是在苏东坡第二次离任、林希接任杭州知州的1091年。新任知州林希怀念他的前任,在欣赏堤上美景后,题写了“苏公堤”三字,人们简称为“苏堤”。据景名牌介绍:宋元佑四年(公元一零八九年)苏轼任杭州知州,征用民工疏浚西湖,以湖中淤泥葑草筑成长堤二点八公里,人称苏公堤以誌纪念。
(二)“送杭州进士诗叙”石牌:
苏堤南端左侧路口——石牌文字摘录: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陈公之词也。苏子曰:士之求仕也,志于得也,仕而不志于得者,伪也。苟志于得而不以其道,视时上下而变其学,曰:吾期得而已矣。则凡可以得者,无不为也,而可乎?昔者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夫旌与皮冠,于义未有损益也,然且不可,而况使之弃其所学,而学非其道欤?熙宁五年,钱塘之士贡于礼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公作是诗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于其动者,欲其难进也。万世不移者,山也,时飞时止者,鸿雁也;言山而及鸿雁,于其静者,欲其及时也。公之于士也,可谓周矣。《诗》曰:“无言不酬,无德不报。”二三子何以报公乎?
(三)苏东坡纪念馆:
苏堤南端左侧——是苏东坡纪念馆,馆前高大的苏东坡塑像昂首注目青山碧水,像是正在诵吟美妙的诗篇。纪念馆紧邻苏堤南端的入口处,北临小南湖,是在原湖畔别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建筑物的风格是典型的江南粉墙黛瓦楼阁式院落,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1988年初建,于1989年7月15日正式开放。
2004年,结合苏堤路口的环境整治,对苏东坡纪念馆进行全面改造,内容包括陈列改造、建筑整修、馆区绿化调整等;取消了围墙,增设人性化的服务设施,使馆区与西湖南线和西线景区相衔接,更显自然和通透。改造后的苏东坡纪念馆成为西湖风景名胜区新十五景的一个亮点。纪念馆由庭院、两层楼展厅、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
(1)庭院:
庭园由矮栏竹篱圈围,园中花木扶疏,竹影婆娑,中央为一尊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苏东坡全身像。楼前广场玉兰树下屹立着的苏东坡全身塑像高3米,昂首云外,仙气宛然;一卷诗文,两袖清风,既儒雅,又洒脱。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第一次走出四川到京城考试,第二年和弟弟苏辙考中同榜进士,深受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六年(1061年),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轼幼年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后来,父亲苏洵在汴京病故,他请假扶丧回归故里。熙宁二年(1069年),回到朝中任职,由于不认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所以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年)至元丰初期,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1079年)因诗文诽谤朝廷而获罪下狱,后侥幸获释,被贬到黄州。后来,因哲宗亲政大量启用*,苏轼被一贬再贬,最终到了海南。宋徽宗登基后,大赦天下,苏轼得以返回京城,但在经过常州时逝世,享年66岁。生前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著作。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力求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次,他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流传于后世的有2700多首。他的诗有一个最突出的主题:同情人民、关心生产。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游金山寺》、《望湖楼醉书》、《望海楼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就细致地描绘了长江的夜色、江南的晴雨和西湖的胜景。《百步洪》、《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登州海市》等作品则逼真地描写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他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特点,还能写出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如:他在岭南写的农村景物诗就充分体现出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2)两层楼展厅:
纪念馆主建筑为一幢翘角飞檐的二层仿清楼阁式建筑。红窗白墙,清凌方正。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整座展厅采用了水墨动画、动态灯箱、配乐诗词朗诵等一系列新颖的陈列方式。纪念馆主楼展厅分上下两层。
(a)一楼展厅:
一楼展出了苏东坡家谱、年表和生平事迹介绍,突出反映了苏东坡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和逸事及其在杭的文学艺术成就;充分展示了苏东坡救灾赈民、疏通六井、开凿运河和整治西湖等传世政绩。
苏东坡曾两次来杭州任官,前后五年。第一次是36岁——39岁,时任杭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大小。第二次是54岁——56岁,任杭州知州,相当于市长大小。苏轼两度仕杭,一次副职,一次正职。
据序言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文才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大麦岭题记:
“大麦岭题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杭州西湖西南大麦岭。宋元熙五年(1090)三月二日,苏轼、王瑜等人同游天竺题名刻石。正书,字10厘米,文右行,摩崖题刻:“苏轼、王瑜、杨杰、张涛同游天竺,过麦岭。”苏轼在西湖曾有题名石刻数处,当年党禁时都被凿去或后人补刻。仅此一处未遭损坏,系原刻,弥足珍贵。(由于笔者在游玩“浙江宾馆”边上山岭的过程中,见到了“大麦岭题记”的真迹,故在此选用“大麦岭题记”的照片。)
(b)二楼展厅:
二楼主要陈列苏东坡在杭期间的文学艺术创作成就: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同时增设户外楼梯,引导游人前往碑廊欣赏苏东坡各个时期各种书体的书法碑刻精品。在陈列上,突破一般人物纪念馆图片加文字的模式,引进全新的高科技手法,采用了水墨动画、动态灯箱、配乐诗朗诵等一系列动态陈列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c)碑廊:
碑廊中陈列了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赋》和《游虎跑泉水》等40件书法精品,还有《三苏图》,《修竹图》,《自画像》三件作品。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
(Ⅰ)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Ⅱ)游虎跑泉,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心安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五月初三日。
(Ⅲ)《三苏图》: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
(Ⅳ)《自画像》
苏东坡四十六岁时,宦海浮沉,人间事看遍。面对政治上的失意和打击,苏东坡不是牢骚不断,而是采取的是旷达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失意创造了他的文学成就。所以,苏东坡在自画像上题诗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3)东坡世苑
(a)百坡亭:
百坡亭现为杭州章太炎纪念馆服务部一分部,主要经营食品、冷热饮、盒饭、胶卷、百货、纺织品等,在职员工4名。
颖州眉山百坡亭——百坡亭是横跨瑞莲西池上的一座桥亭,东连西相房、快雨亭,西对碑亭(原消寒馆)。一九二八年,眉山人为纪念苏东坡,并希望眉山有更多的东坡式的人物出现,在三苏祠瑞莲西池修建了这座百坡亭。亭长二十米,中间为八柱小亭,攒尖式屋顶,筒瓦房面。亭边设飞来椅,供游人临池俯照。每当夏季莲花盛开,游人观鱼赏荷趣味甚佳。
(b)酹月轩:
后院的酹月轩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酹月:这里是回敬月亮一杯酒的意思。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出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咏叹。
目前国内的苏东坡纪念馆主要有三座,分别是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惠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黄冈苏东坡纪念馆。其中杭州西湖苏东坡纪念馆位于杭州西湖苏堤南端的映波桥旁,毗邻雷峰塔、净寺、花港观鱼,与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太子湾公园隔路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