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联律法则
书籍: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临床心电图学词典第二版》第7页(965字)
亦称“双联律定律”。
由Langendorf、Pick及Winternitz于1955年首先描述。指某些类型的室性早搏多在较长的心动周期后出现。无论其基本节律规则与否,一旦室性早搏出现,则早搏后较长的补偿间歇(长的R′-R间期)可促使发生另一个室性早搏。如此反复,可使室性早搏常能自身持续下去形成配对时间固定的室早二联律。
凡有可能发生较长心动周期的心律变化,都有可能出现上述现象,例如房颤时长周期之后发生的室早二联律,二度窦房传导阻滞的长间期之后发生的室早二联律,房室传导阻滞的长周期后发生的室早二联律等。二联律法则的电生理机理可应用4相阻滞概念来解释。
浦氏纤维的某些部分有自发的舒张期除极,在较长的周期后,膜电位降低到不能产生传导的临界点,而出现单向阻滞及传导延缓,形成室内折返环。由于阻滞部位固定,所以配对时间固定。一旦开始,可使室早二联律趋于持续不断地存在。二联律法则还可用4相阻滞以外的机理来说明。Han等证明,在较长的心动周期后,细胞与细胞间的动作电位与不应期的差异较大,如果两个相邻的纤维组有显着不同的动作电位时限,复极末期时将产生显着的电位差,可能通过一种“真正”的反折的机理,使早期复极的纤维组再兴奋,从而发生过早搏动。还有人认为,当心室周期突然延长时,使传导系统的不应性发生改变,使心室某一外周区域的双向阻滞,暂时变为单向阻滞,为折返环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应当指出,并非所有的室性早搏都遵守二联律法则。其中遵守二联律法则的室性早搏称“继发性早搏”,不遵守二联律法则的室性早搏称“原发性早搏”。一般讲,原发性早搏通常是不规则地单独出现,并因此引发出继发性早搏而形成二联律。原发性早搏通常以隐匿性二联律或三联律形式出现。
继发性早搏很少单独引发出二联律或无规则地单独出现,它们通常都在原发性早搏出现后产生二联律。近年来临床与电生理资料发现并证明,某些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也与二联律法则密切相关,并称之为*长短周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