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云山 ║ 邓维明
湖山无尽江月有归 ║ 138cm×138cm ║ 纸本水墨 ║ 2015年于此可作逍遥游——传统自然山水审美基点管窥文/邓维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 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是庄子《逍遥游》开篇,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指出:“'游’之一字,贯穿 于《庄子》一书中。”庄子的思想总是体现在自然而然之中排除物欲,使精神极大自由,以期达到生命的“至美”,在《庄子》里“游”也有被赋予普通意义上的含义,如“庄子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秋水》),但更多的是精神世界层面上的“游”,如“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应帝王》)“游”在道家思想里更多是一种内在生命的体验方式,庄子的主体思想其实在逍遥和游之间就已经体现的很清楚了。文中对于“游”的描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一气……忘其肝胆, 遗其耳目,反覆始终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诟之外,逍遥于无为之业。”
山水闲情 ║ 138cm×68cm ║ 纸本水墨 ║ 2015年那么游的对象是什么呢?《田子方》里写道:“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孔子曰:'请问 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这里的“游”就是游于 道,这是游心于道境时,道境之“至美”之于“至乐”审美过程,《知北游》谈到了“天地之美”:“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 理。”。“天地有大美”,体现的是审美对象的审美存在,万物的生机吸引着人们对山水之美的向 往。《知北游》又写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自由”的美学思想的内 核在这句话里显示得淋漓尽致,在他看来,心游于山水皋壤之间,即游心于道,从而感悟天 地大美。如何理解“欣然而乐”呢,这就是“游”所达到的境界,即道的指向又回归心之所求而 形成审美闭环。
桃源烟岚 ║ 138cm×68cm ║ 纸本水墨 ║ 2016年这种朴素山水之美带来的感受与宗炳等魏晋以来的山水理论在审美形式上是一致的。宗 炳给我们留下的山水精神就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一命题,是以心灵情怀之空澄通透, 以观照自然山水,获得“畅神”的结果。由观物而上升到主体精神变化的审美感受源于庄子《外 物》篇:“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大林丘山之所以引人入胜,并非由于物质本身, 而是由于审美主体置身其中顿感心神舒畅的缘故。所以宗炳在《画山水序》写到“窃观自古 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采賾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时,是想表达 山水的灵趣和人生之道是相融合的,“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不管是游真山水还是 观山水画,都是为了心灵的那一刻自由。中国山水审美的基点基本上就是源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和“欣然而乐”。自然世界成为 最好的精神世界的释放点。庄子的天地,就是自然而然的世界,是不假人饰的世界,山水画 的美也正是在这样一种“天地之美”的指导思想下展开的。壬辰孟夏客于京华随笔
云山远望秋意萧然 ║ 138cm×68cm ║ 纸本水墨 ║ 2016年
清流观云 ║ 138cm×68cm ║ 纸本水墨 ║ 2017年
瑞云秋雨 ║ 138cm×68cm ║ 纸本水墨 ║ 2018年
瑞云问道 ║ 138cm×68cm ║ 纸本水墨 ║ 2017年
瑞云晓岚 ║ 138cm×68cm ║ 纸本水墨 ║ 2013年
梦山图 ║ 180cm×98cm ║ 纸本水墨 ║ 2015年
千山有水千山月 ║ 245cm×120cm ║ 纸本水墨 ║ 2017年
春江云起 ║ 69cm×35cm ║ 纸本水墨 ║ 2015年
秋雨放云静山林 ║ 69cm×35cm ║ 纸本水墨 ║ 2015年
瑞云初雪 ║ 69cm×35cm ║ 纸本水墨 ║ 2016年
文笔观云 ║ 69cm×35cm ║ 纸本水墨 ║ 2016年
冷月千山 ║ 69cm×46cm ║ 纸本水墨 ║ 2017年
疏月流水闲云青山 ║ 69cm×46cm ║ 纸本水墨 ║ 2017年
东山望月 ║ 40cm×40cm ║ 纸本水墨 ║ 2017年横屏欣赏 效果更佳
湖山秋意 ║ 420cm×35cm ║ 纸本水墨 ║ 2020年艺术简历 / Art resume邓维明|Deng Weiming三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社科评审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