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很现实, 总有听不完的谎言, 看不透的人心|鬼谷子
那日在思过崖上,风清扬给令狐冲传授《独孤九剑》时,说了三句话:
第一句: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
第二句:用什么招?根本就没招,无招胜有招。
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第三句:人是活的,剑法是死的,活人不可给死剑法所拘。
一
把剑用活了,才是高手,才会求败,才会到处喊孤独。做人也是如此,比如孟轲。其实孟老师的性格跟令狐冲很像,不仅是因为两人都充满侠气,更是因为他跟令狐冲一样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什么繁文缛节,一边去。
孟子干过一件比鬼谷子更出格的事情,他说过这么一句惊世骇俗的话:
“尽信书,不如无书。”
注意这里的书是有所指的,说的是《书》。古人常说的诗书指的就是《诗》和《书》,是两本书,而不是所有书。战国时代诗书的影响就好比牛顿的三大定律,是古人实实在在遵循的真理。
但是孟老爷子偏不信这个邪,可能他觉得还不过瘾,于是接着说: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可能是假的,当然他没直说,而是说最多30%是真的。这简直是狠狠的打脸喜欢迷信权威的现代人。要知道鬼谷子对于诗书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比如他说: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
作为先秦老油条之一,鬼谷子的这句话说的很艺术。意思是说,要想说服一个人,就必须学会凭借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五个方面。首先摘取《诗》和《书》里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害得失。
很显然鬼谷子是依靠《诗》、《书》里的教诲来说服一个人,而孟子则是质疑《书》的真实性,他们都把书读活了。一个利用,一个质疑,结果都成了大师,一个是纵横家大师,一个是儒家大师。
成功的道理都是相似的,失败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二
如果说孟子是文化人,质疑《书》是为了追求真理,而鬼谷子就是纯粹的阴谋家,读《书》纯粹是为了用来说服,作为一种技巧在用。
有人会说《书》不就是《尚书》嘛,我也读过。其实,孟子和鬼谷子读的《书》和现代版本的《尚书》压根不是一回事。啥意思?孟子认为《书》真实性只有30%,但是现代《书》的真实性只有0%,没错,就是伪书。
为什么那么肯定呢?因为战国时代《书》不叫《尚书》,《尚书》是汉代才开始的说法。二者本来是一本书的两种叫法,比如《鬼谷子》又叫《捭阖策》。之所以会这样要感谢嬴政先生的焚书坑儒,很多先秦典籍毁于一旦。所以《书》失传了。
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一个叫伏生的人硬是把《书》给背诵下来的,直到汉朝才誊写下来,就是《今人尚书》。但是后来传说有人在孔子故居的墙壁里居然又发现了战国版本的《尚书》,二者一比对居然有有差异,足足少了16篇。所以伏生版的叫《今文尚书》,孔子故居的叫《古文尚书》。
那么孰真孰假呢?古人认为伏生版本是真,孔子故居版本是假。因为古人认为从孔子家的墙壁里找到的书只是个故事而已。就好比令狐冲在思过崖学会了绝世武功《独孤九剑》一样,只是小说里的故事而已。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书也有旦夕祸福,两个版本的《尚书》居然全部失传了。直到东晋才又重见天日,这让所有人都蒙了,一时间真假难辨,于是出现了第三个版本的《尚书》,千百年来一直作为正统《尚书》被研究学习。
我们小学在学习语文文言常识的时候,经常说《书》就是《尚书》,但是没说到底是哪个版本的《尚书》。直到2008年,考古学者经过对考古成果战国竹简的整理,对照找到的《尚书》章节和流传的《尚书》章节进行对照,证实古文尚书确实是后人伪造,被称为“伪中之伪”,伪书中的伪书。
也就是说近1700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古人研究的《尚书》实际上是伪书,而且这部伪书却是真假参半,这就是高手作案。
这也是中国国学历史上最著名,最大的伪书案:《伪古文尚书》案。
有些事情你以为是真的,其实它是假的。有些事情你以为是假的,其实他是真的。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比如现代还流传“孔子遗嘱”,也就是所谓《子寿终录》,也是伪书。
为什么古人喜欢写伪书呢?其实从真书出现第一天就有了伪书。先秦时期,人们没有著作权的意识,那时写书并非是为了扬名,大多是要推行某种主张,为了增加自己著作的权威性,作者往往爱署上一个古代圣贤的名字,比如黄帝、姜太公、鬼谷子、张良比比皆是。
说了别生气,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也是假名人文始祖黄帝所著,这些都是借圣贤以推销自己的作品。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其实古人一直都知道,但是说了没人信,因为谎言说多了就变成了真话,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里!
当然伪书并不是说就没有学术价值,或者否定价值。但是作者通过伪书的方法的确达到了推广自己学说的目的,这的确是一种手段,或者说是阴谋。比如王充之所以写《论衡》,就是觉得写伪书的人不实诚(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
正所谓真真假假真亦假,假假真真假亦真。假的东西,经过岁月的洗礼就变成了真的。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
说完伪书,我们再来看孟子为什么要怀疑《书》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尚书》中描写武王伐纣时,写道:“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聪明的孟子洞察出了其中的不合理性,既然纣王是无道昏君,周武王讨伐他应该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才对,怎么会激烈到血流成河呢?很显然,根据《书》的记载,商纣王与周武王之间发生过激烈的战争,而且周武王对商人进行了屠杀。
孟子觉得这很不合情理,因为仁义之师,正义之师的周武王应该是用道德感动天下所有人,根本就不需要杀人。商人肯定已经受够了暴戾的商纣王,人人得而诛之才对。所以孟子下结论,《书》是纯粹的胡说八道,妖言惑众,不能相信,肯定是写错了。
其实我们也是接受这种思想过来的,别说你没歌颂过姬昌父子和姜子牙。
但是事情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书》没记错。纣王帝辛其实并不是史书上说的暴戾无常,冷酷无情的暴君。现代部分史学家们发现,帝辛其实是个很不错的君王。
是不是有个疑问?为什么到了现代才敢怀疑呢?这就要感谢儒家了,因为封建社会儒家是正统,而儒家信奉的正是周朝,质疑姬昌、姬发的举动就等于质疑儒家。敢质疑儒家,小样,还想不想混了?我猜结果肯定会跟《鬼谷子》一样的结局。其实所谓的真相,只是人们愿意相信的真相而已,所以谣言、鸡汤在很多人眼里就是真相。
史学家们发现,帝辛失败是因为商军大举讨伐东夷,出师未捷,陷于鏖战中。而鸡贼的姜子牙建议周武王趁虚而入,进攻朝歌,让朝歌两面受敌,西有周,东有夷。
周武王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果断出兵讨伐商纣。果然商人大军在外讨伐东夷,帝辛只好安排奴隶抗战,结果牧野之战中奴隶倒戈了,商人为了保卫国都朝歌与周人发生了激烈的抗战,血流成河,帝辛自杀。
所以奴隶倒戈成就了周武王仁义之师的美名,注意是奴隶倒戈,而不是商人倒戈。插一句朝歌其实就是淇县,相传鬼谷子就隐居于此。
成功后的周人经过一番包装之后,纣王帝辛成了十恶不赦的暴君,再经过儒家的宣传推广,基本上坐实了这件事。所以,尚书的记录可能是正确的,而孟子很有可能是质疑错了。
而孟子的质疑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价值观影响了他言行,毕竟圣人是这么说的,书里也是这么写的。
人类永远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的思考,人类永远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我”这个主观的主体。
四
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书上写的是真?老师教的是真?别人说的是真?有些事情,如果当真,你就输了。
正应了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对于历史、权威保持绝对相信的话,就不如不读书,因为凡事总有例外。
这世上最复杂的是人心,因为一切都是死的,只有人心是活的。就如风清扬说的,活人怎么能让死剑法所拘?
毕竟知识其实是拿来应用的,这一点我认为鬼谷子是对的。比如《书》对于纵横家而言,就是拿来用的,就是用《书》里的道理来说服人的,其价值就在于用道德、仁义、礼乐、忠兴、计谋的名义,提高说服力而已。
至于考证古籍的真伪,追求世界的真理,这不是我们纵横家们该干的事情。有人会说你们纵横家真是厚颜无耻,卑鄙小人,就会使些小手段。
就如那日思过崖风清扬逼问令狐冲道:“你若是遇到卑鄙无耻之徒如何?”
令狐冲笑道:“对付卑鄙无耻之徒,说不得,只好用点卑鄙无耻的手段。”
风清扬双目炯炯,瞪视着令狐冲森然问道:“要是对付正人君子,那便怎样?”
令狐冲一怔,道:“就算他是正人君子,倘若想要杀我,我也不能甘心就戳,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卑鄙无耻的手段,也只好用上这么一点半点了。”
风清扬大喜,朗声道:“好,好!你说这话,便不是假冒为善的伪君子。大丈夫行事,爱怎样便怎样,行云流水,任意所之,什么武林规矩,门派教条全都是放他妈的狗臭屁!”
想要纵横天下,笑傲江湖,还讲什么规矩?没有规矩其实也是一种规矩。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事情或许就是无穷无尽的谎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