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闽南女性该是什么样?
妇女节到了,借着这个节日,我们想为大家介绍几位闽南女性——
啊萍 24岁
啊萍性格乖巧内敛,在父母安排的相亲中认识了自己的另一半。在婚礼现场,身旁的亲朋好友们为她戴上了金手镯,共同庆祝着她的新婚。
啊蓉 18岁
啊蓉刚刚高中毕业,踏入大学。她的高考成绩不错,但因为在填写志愿时将外省大学排在第一志愿而与父母起了争执。她想到更大的世界去看看,而家里不愿意她“一个女孩子家,到太远的地方读书”,希望她能够留在省内,最后她无奈选择了省内的大学。
啊妹 55岁
阿妹已经退休了,她在家里忙上忙下准备着一家人的晚餐。刚放学回家的孙子瘫在沙发上,手上拿着iPad,边玩着游戏,边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问“奶奶,饭什么时候做好?”
你有没有在她们身上看到谁的影子?
这几个剪影或多或少能够传递出外界对闽南女性的一些刻板印象——“带着昂贵的嫁妆嫁给安排好的另一半就是幸福了”,“不需要有远见与视野,贤惠持家就好了”,“人生最圆满的事便是退休后照顾孙子”……
但这难道就是闽南女性的模样吗?或者说,闽南女性只能是这样吗?女性能够被定义,应该被规训吗?
借着妇女节的契机,本着“闽说万象”的信念,我们又找出了下面这篇原创于2019年的旧文,虽然去年我们已经重新推送过这篇文章,但当我们又再次审视这份关于“女性主义“的答卷时,依然相信它所传达的话语与态度时刻都能掷地有声。于是,我们又再次编辑将它呈现在你的面前。
做女生和女神不好吗?不好
三月八日是妇女节。
这个节日好像逐渐被忘却了,当某宝某东等电商平台提前半个月宣传各种形式的“女神节”,当高校学子纷纷拉横幅、送礼物,过起了“女生节”……
“妇女”呢?妇女节的祝福,只剩下子女对母亲的祝福,铺天盖地的公益宣传语则是“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三八节,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也不是母亲节。我们想让妇女节重新成为它自己,于是,在三八节的深夜,我纠集了两个小伙伴,在说咱闽南语App上推出了妇女节特稿——
⬇️以下为视频内容,有增删。
大家好,今天是三月八号,恭祝各位女性妇女节快乐💗
近几年来,很多年轻女性都拒绝过妇女节。原因可能是多重的:
1. “妇女”听起来比较老气;
2. “妇女”听起来有贬义;
3. “三八”逐渐演化成了一个对女性的侮辱性词汇。
那么,妇女真的是一个“坏”词吗?
妇女不单纯指已婚女性,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也就是说,女性只要过了能过儿童节的年龄,就可以正当地过妇女节了,妇女就是“老”的说法是荒谬的。
妇女听起来有对女性的贬低之意则是长期的社会污名化的后果。确实,光是”妇“这个字就常常被贬用,有如“妇政”“泼妇”“长舌妇”。不单“妇”是如此,许多“坏”字都和”女“沾边:奸、妒、姦……需知这是历史与文化双重作用的结果,我们要批判女性总被看成坏水祸水的历史文化现象,但“妇女”一词从本意上来看却是无辜的。有人主张把International Women's Day译作女性节,但笔者以为,接受“妇女”一词、抵制对其污名化乃至抵制对女性群体的污名化,本身就是有力量的行动。
不过妇女节,取代妇女节的就是三月七号的女生节,或者女神节。那么这个女生节到底是什么来历呢?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女生节最早起源于山东大学。
📎中国发明“女生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6年3月7日,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济学院女生节联欢晚会上。
而经过考证,我比较信服的说法是,女生节这个在高校内部广为人知的节日,最早的起源是清华或者北大bbs上的一个黄色笑话。
📎『我们应该把3月7日设为女生节。为什么?因为女生和妇女之间,只差一“日”。』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如果用闽南语读出get不到,用普通话念出来,这句话的恶俗就无需赘言。这背后满满的男性窥视、情色想象与处女情结都是令人细思之下无法承受的。不管女生节来历究竟如何,我们先来看看高校是怎么“过节”的。
最具象的是拉横幅。“你们的孩子可以有26或27个干爹”;“想你想得我手都酸了”……这样的横幅性骚扰居然是真实存在的吗?而,居然会有女生觉得被夸赞、被追捧了吗?
当然,除了这些赤裸的侵犯之外,也有不少大学的女生节至少看起来是温情的。有些高校还产生了与女生节对应的男生文化。但是,这样的温情到底有何意义,又伤害了什么呢?
女生节用意也许不“坏”,但是其对女性主义、平权运动的消解作用却是极其严重的。妇女节是斗争产物,而从起源和发展来看,女生节可以说是斗争成果庸俗化的结果,也遮蔽了女性生存状况的实质。女生节给人一种当今女生获得了性别红利的假象,从而掩盖了这之中充斥的性别歧视、男女二元对立、男性对女性的规训和刻板印象,而女神节则更是女性主义反动与女神节资本同谋的结果。女神节女生节看似是对女性的抬高追捧,其实本质上女性仍然在过程中被不断加深客体化,被刻板地想象与描绘,女神节则是以商业广告等形式,再次规定了女性应该如何,何谓女性,何谓女性气质。
女人不能做女人,更不能是妇女,要做女生和女神。这之中更加深刻的逻辑是其中的阶级歧视:为什么不是妇女?因为妇女总是和劳动妇女、农村妇女挂钩在一起。高校象牙塔里的是女生,有消费能力的是女王女神,只有底层女性才是妇女。
当女性拒绝成为妇女的时候,最可怕的真相是:女性成了女性自己的敌人。女性在这种畸形的男权评价体系中被彻底异化,对女性的规训全盘接受,并且自身反过来规训自我。这是女生节和女神节背后的最大陷阱。
节日本应是一种提醒,提醒妇女权益、性别平等的斗争仍在路上。但是,女生节、女神节的鸠占鹊巢,尤其伤害了这个节日的意义。我在此呼吁,广大女性重新珍视妇女节的意义,抵制女生节和女神节。
19年视频发出且经过传播后,小海豹和伙伴们果不其然地收到了一些负面反馈。他们被质疑,做这个视频的初衷是什么?是攻击个别院校吗?这样做难道不会伤害怀着善意过女生节的人吗?……于是,便有了这篇特稿——三位创作者的小型对谈。
⬇️以下为对话整理节选。
Pohling Tan
视频发出后有人问我,你是男性,为什么为女权发声?其实这么问的时候潜意识就把男女割裂、对立了。许多人对于女权运动的认识,仅限于愤怒的游行示威和以压迫男性为形式的反抗。这种想法,在众多对女权主义的误解中,是最普遍的一种。而如何正确地认识女权、认识女权运动,也确实是我们想要引导大家一起去做的事。
为什么想做“女生节”这个视频,是我觉得,大家都不愿意去思考敏感的话题了,怕引战、怕被喷、怕杠不过人家。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认为物化女性这种事情,是那种猥琐、油腻、爱说荤段子的男性才会做出的事情。殊不知,物化女性这种事情,从来就不分男女。
在女生节那天,铺天盖地的是“今天你是女王/女神”的广告招牌,商家利用这个“节日”制造出一种幻象:女人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不断地消费去证明你是女人的身份。畸形的逻辑带来了畸形的女性消费增长,而这种畸形也并非凭空而来。早在几十年前,波伏娃就在《第二性》中描述了这种畸形——父系社会为了压制女性权利,剥夺了女性天生的身份,使其成为某一方的附属品。而这些,都被大家默默接受,甚至“笑纳”了。
我们提及女权,不是要把男权和女权割裂开对立开来讲,而是在抗议社会因性别种种给每个人贴上的标签。尊重女性选择的自由,也是给男性争取选择的自由。为女性争取更多权益,也是为男性争取更多的权益。这不仅仅是女人的事,这应该是每个人的事,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这点。
林登万
(做这个视频)首先是因为“说咱闽南话”App的关系,毕竟在上面发视频,想用闽南语。但最主要的是,抛去这个视频的内容来说,希望用这样的一个方式来提醒大家,闽南语不只是我们熟知的只能在家里和家里人说的“土话”,或只能是闽南文化的载体。闽南语是一种发声工具,它是我们表达内心情感,不管是和家里人叙家常,还是说出你的诉求的一种工具。我希望大家能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带着闽南语走出家门,走进社会里的方方面面。
为何作为一个男性为何会加入这个话题呢?其实,就目前来说我对女性主义了解还不是很深。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我们首先是作为人,才是男人和女人,我们本是同一个群体,为何还要刻意的割裂开来?为女性发声,不也是为我们自己发声?为女性维护权益,不也是为我们维护权益?引用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纳粹杀共产党时,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
接着他们迫害犹太人,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然后他们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
小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