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各种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原理分析
武汉张胜兵 张胜兵中医 2021-06-23
郁证是由情志不舒、肝郁气滞引起的一类病证。
广泛的“郁”,泛指外感、内伤诸多因素而引起的人体气机的郁结或留滞不通。
刘河间说: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拂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即是外感所致的“郁”;
狭义的“郁”,即“郁证”,专指情志病而言。
朱丹溪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逆,百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丹溪虽把郁证分作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六种。并立越鞠丸一方统治诸郁。但六郁多以气郁为其先因,而后变生诸郁。如气滞而血瘀。气滞而生痰等等。又,五脏之气,都可因情志之变而郁滞,但以肝气郁滞为主。
王孟英:“肺主一身之表。六淫之病,多从肺起;肝主一身之里,七情之病。多从肝生”。因此,可以说郁证也就是以肝郁气滞为基本病机的病证。
中医学对于七情致病一向极为重视。自《内经》以降,直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医家, 在他们的论著和临床医案中都涉及到有关于这一方面的认识和治验,内容极其丰富,极具特色,对于我们分析和治疗由七情所伤而引起的许多常见病和疑难病,极有帮助。
[临床表现]
精神抑郁,面色暗滞,胸胁满闷,常欲长长叹息一声为快,或情绪易于激动, 烦躁多怒,或焦虑莫名,或多思善疑,或终日默不作声。胁、背、少腹胀痛,痛点多不固定。或自觉胃脘胀满不舒,或自觉腹部包块, 攻冲疼痛。咽喉部常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并往往随情绪的好坏而时轻时重。或在颈前结为瘿瘤,或在乳房扪及结块。女性常见痛经、月经不调,月经将至或经期乳房胀痛,甚至手不可触,而月经一过,却毫无痛楚。
日久失治,见证更为复杂。 或头痛,眩晕、目赤、烦躁多怒,口苦咽干,便秘尿赤:或胃痛、呕吐、嗳气频频、腹痛、腹泻;或心悸、怔仲、失眠、健忘:或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盗汗、潮热、腰膝酸软。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诊断要点]
①有境遇不良、精神受刺激,恼怒忧思,情志抑郁的病史。
②其病状有随情志变化而出现、消失或增减的特点。
③肝之经脉,络阴器、抵少腹,挟胃、络胆、属肝、贯膈,布胁肋,循喉咙、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气郁结,多见上述部位、脏腑器官的病变。
④脉象沉弦,或弦长,或沉涩。
[病机分析]
郁证的病位主要在肝,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
肝的生理功能除主藏血之外,主疏泄是另一重要功能。。疏”和。泄”在字义上均有。通”的意思。肝主疏泄,意即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有疏通人体气机,使之调和畅达的作用。这一功能,约略言之,与胆汁的正常分泌、二便的正常排泄、脾胃的正常纳化运布以及女性的月经正常与否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其人性情执拗多偏,或性格内向,事不如意,不能排解或自释,情怀抑郁, 遂致肝失疏泄之常:气滞于里,蕴结不通,于是发为诸病。这就是前人著作中常常谈到的oJLe郁致疾。。气滞于里的见证,为胀,为痛,或走窜不定,迫于上则嗳气不断,趋于下则矢气频加。精神愉快时,则各种痛苦仿佛若无,稍遇刺激,则症状加剧。
肝郁日久,可发生诸多病理变化:肝气蕴结化火,则为肝火;气滞则津液不得正常流通,则聚湿成痰:气滞血亦滞,则进一步演变成气滞血瘀等等,见证极为复杂。
郁证本为实证,益实者邪气实也。但延久失治,耗气耗血,损阳伤阴。在所难免,此即因实而致虚。其中最为直接影响的是脾胃:肝气犯胃则胃失和降而呕;肝气乘脾则脾失健运而胀;久之则脾胃皆虚,于是食少、便溏、短气、乏力,面色不华, 胃脘绵绵作痛,舌淡。脉弱,种种虚象毕呈。五脏之火以肝火最为横暴,不唯劫烁胃液,而且下汲肾阴,真阴既亏,则阳亢无制,轻则肝阳化风而眩晕,重则络破血溢而为中风:木火内炽,迫于肺,则为咳喘咯血,加于心,则为谵语昏狂。 忧思郁怒,积久不解,心气心阴亦为之耗伤,心失所养,则神明惑乱,于是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哭笑不由自主。种种见证,亦纷至沓来。由此可见,肝郁气滞及其发展变化,虽在于肝,但可累及全身所有脏腑,正因为如此,前人才释。肝”为。干也。。从生理上讲,藏血与疏泄关乎气血的输布流通;从病理一L讲,便是。干扰”,。千犯”的意思了。
[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治大法,约有以下三点:
1.肝郁气滞,为病时间不长者,以疏肝理气为主。如李用粹《证治汇补》所说:。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但须注意,肝藏血,又为刚脏,内寄相火,故顺气药之用应当适事为度,不能过于香燥,否则肝气未疏,而肝血肝阴先伤。
2.日久,则须注意是否已经化火,是否兼夹痰浊、瘀血、湿,食,如有兼夹,法当兼顾。肝郁化火者,慎不可与初病同法,盖疏肝理气药都不免辛温香燥升提,用于气滞固属对症,用于肝火,则无异于抱薪救火。
3.肝郁至于虚损,便以虚损为主,其治自以扶正为急。大抵气虚者益其肺脾,血虚者养其心肝,阳虚者温补脾肾,阴虚者滋养肝肾。一切侪燥、升提、破气,破血之品,皆属禁例。
[治疗原则]
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方解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之何有?”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病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指出,治疗郁证“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宜通而不揠苗助长”。
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病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可以促进郁病好转、痊愈。
[分证论治]
一、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加川芎、香附、陈皮而成。方中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定痛,柔肝缓急。
胁肋胀满疼痛较甚者,可加郁金、青皮、佛手疏肝理气。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见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苏梗、法半夏和胃降逆。兼有食滞腹胀者,可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化滞。肝气乘脾而见腹胀、腹痛、腹泻者,可加苍术、茯苓、乌药、白豆蔻健脾除湿,温经止痛。兼有血瘀而见胸胁刺痛,舌质有瘀点、瘀斑,可加当归、丹参、郁金、红花活血化瘀。
二、气郁化火
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
该方以逍遥散疏肝调脾,加人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热势较甚,口苦、大便秘结者,可加龙胆草、大黄泻热通腑。肝火犯胃而见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嗳气、呕吐者,可加黄连、吴茱萸(即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耳鸣者,加菊花、钩藤、刺蒺藜清热平肝。热盛伤阴,而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去原方中当归、白术、生姜之温燥,酌加生地、麦冬、山药滋阴健脾。
三、血行郁滞
症状: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
本方由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而成。四逆散疏肝解郁,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兼有养血作用,配伍桔梗、牛膝理气活血,调和升降。
四、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本证亦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之症。《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症称为“梅核气”。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
本方用厚朴、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合用有辛香散结、行气开郁、降逆化痰的作用。湿郁气滞而兼胸痞闷、嗳气、苔腻者,加香附、佛手片、苍术理气除湿;痰郁化热而见烦躁、舌红、苔黄者,加竹茹、瓜蒌、黄芩、黄连清化痰热;病久人络而有瘀血征象,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者,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活血化瘀。
五、心神惑乱
症状: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
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方中甘草甘润缓急;小麦味甘微寒,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熄风;躁扰、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养心安神;表现喘促气逆者,可合五磨饮子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心神惑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在发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并结合语言暗示、诱导,对控制发作,解除症状,常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病例可针刺内关、神门、后溪、三阴交等穴位;伴上肢抽动者,配曲池、合谷;伴下肢抽动者,配阳陵泉、昆仑;伴喘促气急者,配膻中。
六、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
本方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等益气健脾生血;酸枣仁、远志、茯苓养心安神;木香理气,使整个处方补而不滞。心胸郁闷,情志不舒者,加郁金、佛手片理气开郁;头痛加川芎、白芷活血祛风而止痛。
七、心阴亏虚
症状: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
方中以地黄、天冬、麦冬、玄参滋补心阴,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可合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遗精较频者,可加芡实、莲须、金樱子补肾固涩。
八、肝阴亏虚
症状: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或头痛且胀,面红目赤,舌干红,脉弦细或数。
治法:滋养阴精,补益肝肾。
方药:滋水清肝饮。
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而成,以六味地黄丸补益肝肾之阴,而以丹栀逍遥散疏肝解郁,清热泻火。肝阴不足而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以致头痛、眩晕、面时潮红,或筋惕肉响者,加白蒺藜、草决明、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柔润熄风;虚火较甚,表现低热,手足心热者,可加银柴胡、白薇、麦冬以清虚热;月经不调者,可加香附、泽兰、益母草理气开郁,活血调经。
郁证治法,大率如是。一般地说,新病、暴病者,用疏肝理气法,其郁易解,病久则情况逐渐趋于复杂,或肝郁化火,或气滞痰凝,或气滞络瘀。其治便宜兼顾,始克奏功。日久不愈,则因实而致虚,肝失疏泄之常。愈壅愈盛,恃强凌弱,则乘脾犯胃。气血两耗则心脾失养;郁火内炽,则真阴销烁。步入虚损之途。则唯有扶助正气一法。以期脾胃健,真阴复滞者通,结者化。
郁证是情志所致之病,故患者需要有一个愉快的心态环境。医生应耐心向患者说服,开导,以识遣识,以理遣情。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一切事物。这就是“心病还须心药医”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