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学·散文·拜都莲】母亲美食之孜卷记忆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86
母亲的美食之孜卷记忆
原创/拜都莲
孜卷,在我的家乡又叫茼茼,我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来表示它。仿佛每一个同音字都无法诠释出它的内涵与美味。孜卷其实就是菜卷。
陕西人喜欢吃面食,变着花样儿地做面食。孜卷与众多面食都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比如,与花卷相比,同属层层卷卷结构的面食,但花卷没有馅,孜卷有;与实心的馒头相比,孜卷的内涵优势就更突出了。至于与包子的区别,打个比方,孜卷就像单元楼,其馅分布在各层中,而包子就像原始人的山洞穴居,馅是集中安置。孜卷与与油泼面其实也算近亲,都是从面团擀成大而薄的圆片,只不过在擀好面片后,孜卷和馅卷铺盖走了,而油泼面则处以腰斩之刑,切成宽长条,被水煮热油浇去了。
孜卷是一种可爱的面食。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它可以为家庭节约粮食。你想啊,薄薄一张面饼,卷上调剂好的野菜,就可以美美地饱餐一顿。在温饱小康的日子里,孜卷则是家庭主妇调剂儿女胃口的好方子。母亲的孜卷,在我心里,简直就是一座美食丰碑。
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里,母亲常会卷孜卷给我们吃。每当孜卷出锅时,母亲会站在大门口呼唤我们得名字,那时候的人家房屋没有现在盖得这么严实,很多人家都是土墙篱笆大门。家家门户大开,现在这家后院,一眼就能望到对门的后背墙。母亲的呼唤就像是风筝的线,将我们兄妹从四面八方,四家八户里牵引回家。母亲总是当着我们的面来揭开锅盖。眼见着从腾腾热气中端出的孜卷,我自欢呼雀跃了。那些温柔的孜卷,羞怯地在蒸屉上围城同心圆,一小节一小节,精致可爱,近乎透明的皮子下是鲜绿的韭菜,金黄的鸡蛋,还有透亮的粉条,每一种色泽都散发出诱人的气息。母亲用了小铲子,为每个饭碗铲入四五小节,浇上油泼辣子蒜泥汁,我们便又端了碗跑出去吃了。每每如此,母亲又像放风筝一样又将儿女们放出去了。
我们小时候吃饭,没有围桌而坐的习惯。除非是逢年过节家里来客人了,才会有围坐饭桌的镜头。许多人家的饭桌都是灶房的案板,饭菜都在案板上,各人端了自己的饭碗,夹几筷子菜覆盖饭上,左手端碗夹筷子,右手拿馍,边走边吃奔大门口而去。蹲在大门口吃饭是我们老祖先留下的习俗。乡缘好的人家,在饭点,门口总是聚集着端碗吃饭聊天的人,热闹非凡!吃饭串门是我们的习俗,并不会受人冷遇或者被家人谴责。
我那时候是习惯串门阿西家。她家兄妹五人,阿西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姐妹俩与我年龄相仿,是极好的玩伴。阿西家有个瞎眼的老奶奶,长年坐在炕上,对着明亮的窗户哼着小曲。虽然动听却从来听不懂内容。后来长大了,我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种吟唱,就像古人吟唱诗词歌赋那样。因为老人需要人片刻不离地守护,而阿西的父亲是个兽医,总是忙得顾不上家,阿西的母亲便撑起了这个家。她是一个敦厚善良的女人,一家八口人的饭食,还要侍奉瞎眼婆婆,让她忙得总是佝偻着腰,顾不上说一句话。阿西姐妹俩也便成了瞎眼老奶奶的眼睛,和延长的手臂,腿脚了。正因为如此,她们姐妹俩很少出家门玩,我们便常去她家玩,确保能及时收到老奶奶的召唤。
阿西家后院有一棵高大的桑椹秋,树下是猪圈,她家的猪比别家的猪更大也更凶。猪圈外总是有一大堆清亮的黄沙,于是,阿西奶奶的土炕和后院的黄沙便成了我们的乐园。在那里,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当我端着空碗从阿西家回来时,母亲总会问我,有没有让让人家啊?我便我说让了,她不吃。母亲便会心地笑了。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是要让我学会分享,然而仔细想想,记忆中仿佛并没有自己分享给阿西姐妹的镜头,然而也没有她们恼我的情节,小孩子的心啊,可真是琢磨不透。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为人妇人母的我也得独当一面了,做饭便成为我的难关。也许是因为我一直跟父亲在外上学,也许是因为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女儿,也许是母亲独立做家务的习惯使然,总之,我竟然没有多少做饭的实战经验,这让我很是惶恐。偏偏我的老公又是一个美食热情很高的人,我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去向母亲学习。
然而母亲实在是太不善于言传了,于是我只好接受她的身教。默默地在一旁看她做各种美食。母亲准备做一顿孜卷。她将揉好的面擀成和大案板差不多的圆片,薄如纸张,将馅平铺上去,从圆心向四周卷开去。面粉的韧性在这个卷曲的过程中彰显出来。怪不得每次揉面,母亲总跟我说,要多揉,多揉!当卷到边缘地带时,最内层的面片已经是薄若蝉翼了。也正因为如此,孜卷才有了包子,花卷,饺子等所无法比拟的美味。
母亲卷好了孜卷,我也给蒸屉抹好了油,母亲便将它们用刀切成一小节一小节,如原状摆放上去。节与节之间留有小空隙。母亲会在上锅之前用手沾了清水,给它们每节都轻抚一下,母亲说这能让孜卷的皮子柔软有韧性。
母亲做的孜卷最大的优势在于皮和馅的完美配合。外层劲道,里层柔软,层次感强,菜馅鲜嫩。
母亲卷孜卷用的总是应时的蔬菜,韭菜正鲜时用韭菜加鸡蛋,南瓜上架时用南瓜,茄子肥美时用茄子加大葱,拌入蒜片青椒,秋雨连绵时母亲便用捡拾的地软软加粉条为我们卷孜卷。白雪皑皑的冬天,红萝卜上阵了,母亲就为我们卷略带甜味的红萝卜孜卷。更不用说春回大地后,荠菜,马齿苋,灰灰菜等一齐上阵。总之,田野里的蔬菜野味,都可以变成母亲餐桌上的美味。
孜卷还在锅里冒着热气时,母亲已经在剥蒜砸蒜泥了,当孜卷出锅时,桌子上已经摆了一道蒜泥辣子,拿一节孜卷,沾入那红油罩着白蒜泥,世间还有什么幸福能超越此刻吗!
母亲啊,您用最朴素的美食养育了我们,而今,没有了您,空落的,不仅仅是儿女的心,还有他们的胃,那被您用朴素美食滋润了几十年的胃。母亲的孜卷,在我心里,是一座美食丰碑,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和对生活对儿女们满腔的爱,建造的美食丰碑。
当我倦怠于工作,恹恹于生存时,我会想起母亲和她的美食。母亲没有说过,但是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美食,必定是以对人的关爱为主,杂糅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生的感悟而烹制的,是岁月积淀的结果。
作者简介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邢根民
顾问:马行健 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