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条中医精辟短句!!!

1.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2.苔黄腻,热正在肝胆;苔黄燥,热正在脾胃。

3.病不辨则无以治,乱不辨则无以痊。

4.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5.克敌者在乎将,去邪者赖乎反。

6.法不外仲景,理不外内经。

7.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阳之使也。

9.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0.渴喜饮冷,腹外无热,渴喜饮热,腹外无寒。

11.阳络伤则,阳络伤则便血。

12.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3.上燥乱气,中燥增液,下燥乱血。

14.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15.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畅通而愈。

16.人身无倒上之痰,全国无逆流之水,故不乱痰而乱气。

17.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8.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9.昼则发烧,夜则恬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0.夜则恶寒,昼则恬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1.昼则恬静,夜则发烧、焦躁,是阳气下陷于阳外也。名曰:热入血室。

22.夜则恬静,昼则恶寒,是阳气上溢于阳外也。

23.昼则发烧、烦躁,夜则发烧、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阳,峻补其阴。

24.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25.大凡气喷鼻者,皆晦气于气虚证;味辛者,多晦气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26.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轻伤脾胃,便不成救。

27.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28.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沦陷之阳,处于脾胃。

29.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变化生之流,阴升则为濡润之帮。

30.宣一身之气化,务正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规矩在滑利。

31.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阳气不降者,扬而降之。《医贯》

32.气陷则仓廪不藏,阳亡则门户不闭。《医必读》

33.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性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外参西录》

34.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阳。《吴医汇讲》

35.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36.饮食无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37.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38.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39.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软物;勿以脾胃熟生物。《合肱漫录》

40.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阳足而万邪息。

41.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42.食物无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老年唯借火化,磨运难而输精少。

43.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44.善治精者,能使精外生气;善治气者,能负气外生精。《景岳全书》

45.外感之病,其位正在表,病情轻浅,以收支从其外。

46.内伤之病,多归于起落,其位正在里,以起落从里。

47.血无缺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8.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

49.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同证,腑病则脏用,脏病则腑用。

50.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51.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52.二阳之病发心脾。

53.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54.胃外热则杀谷,胃外寒则腹缩。

55.甘温除大热。

56.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阳。

57.阳虚则外寒,阳虚则内热。

58.阳盛则外热,阳盛则内寒。

59.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