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端:《兰亭序》之谜新发现

作者:罗明端

传世最广的赝品是什么?是王羲之(303—361年)书帖《兰亭序》,《兰亭序》真迹失传,存世书迹多是唐代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称为“神龙本”,史上还有其它临摹本,但公认为神龙本写的最好,社会影响大,当代所见《兰亭序》书迹都是临摹本,临摹本写的再好相对于真迹而言,还是仿品或赝品。

然而,《兰亭序》摹本写的很美,悦目赏心,精致传神,虽是摹本却依然备受追捧,摹本带来的艺术享受可忽略是否真迹的纠集。所幸摹本传于唐朝,如是在当代被发现免不了被打假的命运。

《兰亭序》创作背景按时下语言叙说,王羲之朋友圈有许多官商文人,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初春,朋友圈相约在绍兴兰亭举办诗歌酒会,众人饮酒作乐,即兴赋诗,诗作汇编成集,推举王羲之为诗集写序,王羲之醉醒神清,展纸挥笔,一气呵成写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共三百余字,所写即是《兰亭序》。作品文采飞扬,书法俊秀飘逸,一篇偶作未料成为千古经典,皇家尊崇,书坛膜拜,唐皇封号王羲之为“书圣”,《兰亭序》被誉称“天下第一行书”。

史上关于王羲之与《兰亭序》的传说还有:

王羲之在诗歌酒会之后,认为《兰亭序》写的有几处涂改,欲重新再写,但是写了很多遍,全没有现场氛围灵感,都没有第一幅写的好,王羲之把写的《兰亭序》书帖都交给了子孙收存。

几百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征集王羲之墨宝,收集数千幅书帖独缺《兰亭序》。此时《兰亭序》传到王羲之七代孙智永手中,智永是僧人无嗣传给了弟子辩才,李世民得知计取《兰亭序》,并在临终颁遗诏将爱不释手的《兰亭序》“随仙驾入玄宫”埋入地下。还有一说《兰亭序》又从李世民墓被盗出,落入武则天之手并随葬,总之是唐代以后再无《兰亭序》真迹之说来源于此。

《兰亭序》真迹随葬是李世民所做的一件愚事,但其在世也为传扬《兰亭序》做了一件好事,即命当朝大臣、书法名家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欧阳询等人分别临摹《兰亭序》,摹帖送交皇上赏赐亲贵近臣。几位大臣究竟临写了多少件《兰亭序》送交皇上,有多少件流传后世,这些史料没有记载。

在宋、元、明、清时期,还有书法家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唐寅、文徵明乃至清乾隆皇帝都摹写过《兰亭序》,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兴建一座“兰亭八柱”,每个柱面镌刻上前人所写兰亭书迹与诗文。

《兰亭序》流传千年,被尊崇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古今无人超越,历史上有无数名人墨客挑战临写《兰亭序》,以写好《兰亭序》作为书艺标杆。同时社会流传有多个《兰亭序》版本,其中或有是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或有是唐代多位书法名家大臣摹本,或有后世有名书家与无名之辈的习书临帖等。在古代社会复制书帖的手段落后,主要靠手工摹写,《兰亭序》书帖自然稀缺珍贵,学书者把《兰亭序》当作书法秘籍宝典,无不梦求一件《兰亭序》。

《兰亭序》真迹无存似是板上钉钉,不容置否,事实上不是那回事,在历史传说中已现端倪,且算李世民随葬带走一件《兰亭序》,那么王羲之当年写过多件《兰亭序》的下落在哪里?王羲之是上流社会具有名望的书法大家,在交往应酬遇有索字,再写几幅《兰亭序》相送应是常事,古代名家作品出现多件相同不是稀罕事,古今都有书画家创作多件题材相同作品,作者翻制自己的作品,那一件都是真品。当代有说什么某个作品是孤品或绝迹,是谁在鼓吹什么孤品或绝迹呢?是一些为抬高书画价值的机构与站台专家,他们有货的就是孤品,别人有就是假的,他们没有的就是绝迹,别人有还是假的,靠垄断话语权引导社会舆论,不择手段颠倒古书画的真假。

还有说古人作品存世有多少件的,先别问是怎么知道了千百年以前古人作品传下来多少件?先问问当代书画家如齐白石《虾图》、李可染《万山红遍》等作品存世有多少件?都是没有人能说清楚,又何能相信专家断言古代书画存世多少件的瞎话。

《兰亭序》绝迹的传说始于唐代被李世民带入地宫了,还有说李世民下葬时真迹被掉包了,或火焚时被抢救下来了等等故事,这些不作细表,暂相信《兰亭序》随葬地宫是真事,由此造成绝迹还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王羲之只写了一件《兰亭序》,二是传承到唐代仅有一件《兰亭序》。由此看这两个条件都不成立,传说王羲之就写了许多件《兰亭序》,传承到唐代应不止一件《兰亭序》。既然书写与传世都不止一件《兰亭序》,那么《兰亭序》真迹传世到当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些历史所传、媒体所言、专家所说《兰亭序》真品绝迹断论,不过是毫无依据的以讹传讹。

两年前有过报道民间收藏发现《兰亭序》,是一件书写格式与神龙本不同的大字长卷本,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这件《兰亭序》经过量子科技年代检测,纸张与笔迹检测结果符合王羲之生卒年份,但社会不认可与神龙本格式不同的《兰亭序》,不认可量子科技检测的数据。

本文披露民间收藏发现另一版本《兰亭序》,这件《兰亭序》书卷规格与书写格式与神龙本基本一致(以下简称“民藏本”),为此,笔者对神龙本与民藏本作了详细对比,两个版本异同详见以下图示与说明:

图1、图2是两版本全貌与局部对比,严格意义上说是原本(原作)与摹本的对比,原本或许不止一件,暂不确定神龙本是按民藏本临摹的,或有临摹版本不同,神龙本与民藏本书迹会有些出入,无论有何不同,对两版本比较评价的原则是,原本真迹书艺水平要高于摹写神龙本,如是等于或不及神龙本,岂能算是真迹。

必须指出神龙本与民藏本都是史上书法大师的作品,大师与大师的书法作品对比,差异不是看哪个字摹写的像不像,而是看书体与笔法的神韵气质差异。

书界对神龙本书艺评价有许多溢美之词,如秀媚、精致、流畅、飘逸等等,神龙本确实写的好,但与原作对比就显有差距,因为神龙本书写须与原本字体一致,运笔自如受到限制,不及民藏本书写的自然随意。例如图4上“宇”字宝盖头横钩笔划(划红圈处),民藏本“宇”字书写流畅,顺滑如弧,续接右钩,圆润自如。神龙本宝盖头横划平直,刻板僵滞,横笔右上端尖角可看出另起笔摹写右钩,虽然摹写可分笔,但不及民藏本连贯书写的“宇”字神韵气足。图4下神龙本“當”字,上部“小”及平宝盖刻意仿形,笔划拥挤,拖带笔锋对接错位(箭头指处),笔锋趋向按书写笔顺应对接于平宝盖左点(红圈处)。

神龙本作者冯承素虽是一位深得唐皇李世民看重的书法高手,所写神龙本与原作对比,笔法神韵相形逊色,正如古人所说“摹书得在位置,失在神气”。或者换个说法评价,神龙本不及民藏本散逸平和之气,平和即是感受作品的氛围气息,从书法语言表现为含蓄自然,掩锋藏拙,圆润质朴,疏朗大气。平和也是作者创作情绪的反映,下笔心态要“默坐静思”(蔡邕语),以自然超脱的精神自由写好书法。摹写是束缚在原作字体的框架内运笔,何有写好书法的精神自由?这些说的比较抽象,那么在下图所示或是对平和之气两版差异的直观解读。

图5是两版本写的三个“修”字对比,神龙本“修”字可见在横、竖笔划端点有刻意摹写、顿笔过度的收笔臃肿(划红圈处)。民藏本“修”字书写自然,气韵平和,提笔收锋没有润饰做作。图6是两版本“茂、能、悲”三个字的书写对比,神龙本刻意表现尖峰起笔、牵丝连笔(划红圈处),牵丝连笔看上去笔划连贯,活泼流畅,其实王羲之书法牵丝连笔技法并不多用,可见王羲之其它法帖的笔迹印证,神龙本的尖峰起笔、牵丝连笔或有摹写的夸张过度,平和气息要比民藏本逊色许多。

以上例字与见解,从细节看气韵对书法知识欠缺者或是难以理解看懂,所述是比较而论,并非贬低神龙本,神龙本与民藏本都是令人仰望的书法精品之作,是高度不等的书艺巅峰,神龙本笔墨精致清新脱俗,民藏本书技超凡平和自然,都是大师风范佳作,不过神龙本与原本比较,只是头戴名家光环的唐临晋帖之作,当然不及原本自然秀美,风姿天成。限于篇幅其它的例字差异不再列举,除以上所举差异之外,还有以下方面的不同。

图7是两版本涂改处对比(红圈内),神龙本涂改掉“以可”两字,民藏本未涂改“以可”两字。另一处涂改“文”字,神龙本“文”字纸面有墨色,民藏本无墨色。两版本涂改处不同说明了以下四个问题:

1、说明民藏本与唐代摹本无关,另有一件《兰亭序》真迹是摹写神龙本的母本。

2、说明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欧阳询等唐代各位大臣摹写《兰亭序》,都是同一件母本,各位大臣摹本与神龙本相同,都是涂墨删去了“以可”两字。

3、说明唐代存有不止一件《兰亭序》真迹,佐证民藏本是传世真迹之一。

4、说明史料所记《兰亭序》真迹随葬李世民,唐代以后真迹无存等说法,都是不符史实的传说故事。

图8是两版本画芯上传世印迹,限于篇幅在此仅将皇家内府收藏钤印部分作对比。

神龙本只有乾隆御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等清乾隆时期的皇家内府鉴藏印,没有前朝与后朝皇帝及内府收藏印记。

民藏本帝王印迹有宋代宋徽宗赵佶(御书)、宋理宗赵昀(缉熙殿宝),金代金章宗完颜景(明昌御览),元代元文宗图贴睦尔(天历之宝),明代皇帝(广运之宝)内府收藏印等。清代皇帝有乾隆、嘉庆、道光、宣统四朝皇帝御览鉴藏印,以及石渠宝笈、宝笈重编、宝笈定鉴等皇家内府收藏印等。其它钤印与书卷题跋在此不再赘述。

钤印是收藏传世的历史记录,民藏本有完整的宋、金、元、明、清皇家内府收藏钤印。神龙本在清前一千多年没有前朝皇家内府收藏记录,看来在历朝皇帝眼里与内府收藏都没有把神龙本当回事,仅有清乾隆皇帝待见此帖。当代情况认为《兰亭序》真品绝迹,神龙本被作为替代真迹膜拜,王羲之真迹无存的错误观点占据了文博史学界,成为业界专家共识,长期影响舆论,误导社会,如是当代发现王羲之真迹,不见实物就持此观点打假。

历史的谬误与见识的浅陋,使许多业内专家与学界权威不能正确看待民间收藏发现,历史前科就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内顶级文史专家郭沫若先生也作出过错误论断,连发数篇文章论证《兰亭序》从文字到书法都是假的,并有许多名人与文人跟风郭沫若观点。郭沫若认为晋代书体主要是隶书,行书没有发展到《兰亭序》那样笔法成熟,《兰亭序》是后人“依托”即冒充王羲之作品。郭沫若的观点直到考古发现新的碑刻物证不再提起。郭沫若对《兰亭序》错误论断的启示是:解读历史不是凭权威地位,而是要凭历史物证。

或有人提出疑问,民藏本是真迹为何没有王羲之署名落款呢?王羲之书帖多见落款“王羲之”、“羲之”等,古人书法署名是相沿成习的规矩,当然也有例外不署名的。神龙本无署名是很正常,古人摹写名作有规矩,不冒用原作者名(造假牟利例外),否则视为不敬。民藏本无署名或是王羲之写了多个相同书帖搁置待选,或是出手再署名,古人不署名作品也是很常见的。

民间还有与神龙本书写格式不一样的《兰亭序》版本,例如两年前媒体披露过通过量子科技鉴定,纵高65厘米长卷本《兰亭序》(神龙本纵高24.5厘米),据悉还有纵高100厘米左右的《兰亭序》大字长卷本等。书卷格式不同是不是假的?书卷格式当然不是判断真假依据。怎样看待不同格式《兰亭序》书卷呢?笔者认为要全面认识《兰亭序》的价值解开疑团,当代人看《兰亭序》重点是关注书法艺术,忽略文学价值,但是古人看待《兰亭序》,文学价值重于书法价值。晚生于王羲之一百年的晋人刘义庆著《世说新语赏誉》评说《兰亭序》,文采灿烂、字字珠现,其绘景抒情、评史述志均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可见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大师,也是文章妙手,《兰亭序》写的意境欢快,语言流畅,朴实清新,斐然成章,《兰亭序》依古人所见,追捧不仅是书法,而且更醉心于文章,当然有同僚旧友赏文求字,得写格式不同的书帖,供人雅赏惠存。王羲之也知道自己的书法文章皆是墨宝财富,当为子孙多写几件《兰亭序》名作传家耀祖,毋庸置疑,所以亲书多写自创的得意文章,是写行楷草体表现书艺多才,还是写长卷、手卷、中堂方便收存悬挂,都是遂心如愿自然而为,何有什么书体、格式、数量限制。所谓格式不过是摹写书帖依照母本模样而已,即便是卷面涂改也要照葫芦画瓢,对《兰亭序》书帖只认格式,是当代教条认知,格式问题在古代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当代社会对待民间收藏新发现,有些人无知却要充装行家,不看一眼就说是假的。笔者想起两年前曾在杭州瑶山书院“中国古书画论坛”作过《王羲之书法鉴赏需要颠覆的认识误区》主题发言(刊于“国宝网”),对社会关于王羲之书法及古书画认识误区的“历史损毁说”、“存世数量说”、“古今造假说”、“专家认可说”等观点进行了分析,未料成为本文铺垫。对待《兰亭序》的发现,或从专业方面探讨问题的很少,多是以貌似有理的认识看问题。貌似有理的认识误区表现有固守典籍错误,轻信历史戏言,跟随媒体愚民,盲从专家谬论,偏听社会传闻,搬用网络观点等等,唯缺独立思辩,静心想想什么人说的、书说的、媒体说的等等,是否有道理、有依据。

当前社会虽然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但是人类对古代社会的了解知之甚少,历史未知区域要比已知范围大的多,已知历史知识或是碎片化的片面印象,或是错误信息,所以对《兰亭序》研究的郭沫若先生,也作出错误论断就不足奇怪了。

《兰亭序》是古今书坛的王冠,民族文化的瑰宝,历史上有许多人追寻真迹下落无果,未料在当代发现民藏本《兰亭序》,当然对真迹认定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考证,本文仅为抛砖引玉。在此受收藏者委托郑重表示,民藏本《兰亭序》如获国家有关方面认可,国家有关方面如需收藏,愿将民藏本《兰亭序》捐赠国家,作为社会共有的历史文化财富,祈盼先祖遗存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

写于辛丑年春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