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蒋雨华
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性教学.是以新课程的 “三维”目标为依据,以现行教材为基本素材,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发现问题,产生探究主题,进而通过对材料、案例的分析(分析法)、逻辑推理(分析思辨法)以及实验(实验法),最终释疑并获得结果的活动。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书本和生活中的问题,产生问题意识,鼓励并引导学生对已知知识进行一次“再发现”。从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一种“研究”的感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两年来.我们在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探究性教学,认识和感悟不少。以下仅就实施探究性教学中出现的部分问题以及如何处理探究性教学中的 4个关系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一、实施探究性教学应把握好 3个问题
l探究要“因材施探”
这里的 “材”可以从学生和探究的主题内容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学生方面讲,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生源的学生,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差异。从探究的主题内容方面讲,学生一般对探究主题的生成没有前期的思想准备。但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探究的主题不一定完整,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或某一点(带有一定的突发性),但其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主题内容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发散性:难度要适合知识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以及每节课中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
2探究要适时、适度
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虽然一节课可能完成一个主题的探究,但不是每一个主题都能在一节课内探究出结果。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外完成探究,将探究性教学转变成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在什么时间探究、用多少时间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等,以理性、冷静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灵活机动地实施探究式教学。
3探究要把握好过程的发动、调控和评价
具体要注意: 1)问题情景的创设。教师要及时捕捉、挖掘探究信息,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的“一闪念”转化为探究主题。2)探究方法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探究应有主题、依据、方案、过程和结论;方案须科学、安全、简约和具有可行性;要对探究的主题加以分析、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预测,最终获得结论。3)探究主题背景(依据)的渗透。没有探究主题背景的探究方案,只会使学生的思想、行动漫无边际,不知所措。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比及给定信息的加工、处理,寻找、渗透探究主题背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指向、行动指向,使探究过程更加有序、高效。4)探究过程的调控。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定向探究,做到“收”“放”结合,防止探究偏离目标。5)探究过程的拓展。教师应及时给予探究过程以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推广、应用、拓展、提高,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实施探究性教学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1探究与知识基础的关系
重基础知识轻探究、应用的观念陈旧落后,需要改变;而重探究、应用轻基础知识,也是一种片面观念。
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可以为后人的创造、发现提供参考、借鉴;知识是探究的基础,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与知识相关的技能.就可以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探究教学过程也更易开展,更易深入。无知识基础作背景的探究.犹如在沙滩上建大厦,是难以有结果的。
因此.探究性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前提。而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传统的 “接受式”教学有独到的作用。我们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不能一概否定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应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以实现两者的整合。
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重结果、轻过程。由于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是 “灌输式”教学或“接受式”教学,学生只知问题的答案,不知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只知老老实实地运用前人的经验,跟着前人的脚步走。久而久之,学生的求异、批判意识被压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被严重阻碍。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师生的 “交互”作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探究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一次又一次的“原地踏步”,长时间没有结果,就会失去实质意义和价值,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事实上,探究过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情绪冲动,诱发灵感,正是这种“冲动”和“灵感”可能会带来创造和发现。
因此.探究性教学注重过程,但并不放弃结果.有结果更好。
3开放与秩序的关系
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注重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探究性教学需要营造一种探究氛围 (问题、讨论、评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可以步人探究情境,以批判家、评论家、发明家、理论家的角色出现.对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评价和论证,最后获得结论。
民主、开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无心理压力、精神放松的情境下提问、质疑。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在讨论、评价以及与教师的交互活动中,情绪容易过激,使课堂出现闹哄哄、乱成一片的局面;少数学生甚至可能只是为了凑热闹,争着发言、表现,讲一些与探究主题毫不相干的话。这样的 “讨论”往往偏离探究主题。使课堂教学失控。
因此.教师在注重开放的同时,也应关注探究的秩序和规则。教师要把握好开放的 “度”,加强课堂管理,设计好探究程序(方案),及时进行动态调控,使探究有目的、有目标、有组织、有规则,围绕一个主题,定向地进行。
4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满堂灌”式的教和“自问自答”式的“启发”都不适合探究性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并逐渐丧失这方面的权威性和垄断。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适应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探究性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问题的发现者。给他们一个探究的空间,引导并激励他们自主活动.自主参与探究。
但是,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师生的交互活动,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中学生的年龄小,阅历、经验缺乏,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属于暂时性的 “弱势群体”。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导”得准,“导”得合适,“导”得有效。一些教师常抱怨学生的探究活动难以发动,探究意识难以激发,教学常陷入“启而不发”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能把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实施探究性教学要防止 “急功近利”,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 “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探究性教学。许多人在思考、实施、研究探究性教学,相关文章也很多。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深人人心,获得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认可。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种 “关注”和“热情”的背后,也存在一些浮躁和功利的思想。例如:一些教师在还没弄清“新课标”的实质、领会探究性教学内涵的情况下,就跟潮流、赶时髦,不顾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知识和年龄)、教育条件(可行性),每一节课都要实施所谓的探究性教学。我听过一节高一年级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化学探究示范课,明显地感觉到内容选择得不合适,没有明确的探究主题,教师只是提一些书本上最简单的问题,然后来个“启发思考”(有时也免不了自问自答),最后得出结论.这实际还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探究,认为让学生动手实验就是探究。于是,按书本设计好的实验目的、要求、方案、步骤,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这实质是模仿验证,照本宣科。我认为,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一节实验课中至少要有一点学生的自主活动(方案的设计、评价),有一点创新、改良和拓展。有些教师在上多媒体的探究示范课时,用投影仪打出探究主题、探究目的、探究方法以及探究的背景、方案和步骤,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师挖一个坑让学生跳下去,,的示范课,既体现不了探究的功能,又展示不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这样的示范课,只会对探究性教学产生误导!当今好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要依据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教学条件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切忌一哄而上地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现在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创新、 “新课标”的实施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全体教师长期努力,冷静、理性地思考、大胆摸索、实践,勇于改良、创新,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