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家世
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公历1869年1月12日),在杭州余杭仓前镇,一位近代的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做章太炎。
章太炎,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为炳麟,又因为仰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而改名为绛(顾炎武原名顾绛),号太炎。章太炎出生的余杭仓前镇至今仍然部分保存着旧时的古镇风情,一弯小河绕过章太炎出生的故居门前,古朴的木板房鳞次栉比,邻里之间鸡犬相闻,石板铺成的小巷幽深曲折。而章氏家族当时在这个民风淳朴的仓前镇可谓是一个名门望族。
章太炎的曾祖名章均,字安溥,出生于清朝乾隆中叶。章均生活的年代,正值清朝由盛转衰之期,是时章氏所居的余杭位于江南水乡,居民多以务农为业,正赶上康乾盛世的尾巴,所以多有家境殷实者,章氏亦不例外,根据章太炎自己的记载,章均“承累世业绪”,经营农业,“赀产至百万”,是当时余杭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章均尽管“多资”,却以俭朴持家,“教子弟通经,戒华衣酒食及诸嗜好”,同时,章均“为德乡里”,掏出万余缗的巨款,在余杭设立了一座“苕南书院”,以吸收乡间子弟入学,除此之外,章均还捐田千亩,设立章氏义庄,在义庄之右设立家塾,吸收同族的子弟读书,当时章氏宗族有三百多人,贫穷者大多在家塾中学习,皆小有所成。所以,章氏当时在余杭,不但是富户,且是诗礼冠冕之家,受到乡里的广泛敬重。
章均去世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留有子六人,而章太炎的祖父章鉴是幼子。
好景不长,在1860年时,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半个中国,江南半壁江山战火一片,当年,太平军攻入余杭,章鉴被迫举家出奔,逃避兵燹。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失去了生计的章鉴幸好尚有最后一技之长——医术,他在避难中以行医为业,还一度被指定为太平天国的乡官,但章鉴不久便辞职在乡间行医,所得医资,除供日用以外,全部分润给乡里邻族。
从章鉴这一代开始,章家不再是富贵人家。章鉴卒于同治二年(1863),他生有四子,长子章濬即为章太炎之父。
章濬,字轮香,他出生之时,章家尚未遭遇家变,故仍然可以充分利用祖传的藏书。章濬善于作诗,“为文华妙清妍”,尤其推崇清初著名诗人查慎行,因此为诗作文多取法查氏。到36岁时,太平军攻入余杭,章濬遂被迫跟随其父章鉴逃亡避难,临行之时一物不取,只夹了一本章氏的族谱出走,是时,章濬之子章篯年已九岁,在避难途中,章濬仍然“不废督课”,坚持对长子进行经学教育。至1863年,左宗棠率军打回苏杭,章濬专门到杭州附近的闲林镇面见左宗棠,并献上地图和“善后”之策,获得了左宗棠的赏识。章濬也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多年的余杭旧居,但三年过去,物是人非,章家已经辉煌不再。
太平天国在统治区域中破坏了原本的经济关系,而清军入驻以后,又有以“赏功”为名分占当地的“无主”土地的,经过这样两轮的折腾,加上兵燹的破坏,在章濬回到余杭时,“家无余财,独田一顷在耳”。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章家是余杭世代书香之家,以祖上的名望,加上本人的学识才能,章濬很快获得了时任杭州知府谭钟麟的赏识,成为入幕之宾。不过谭钟麟很快升河南按察使,章濬谢绝了谭钟麟同往河南的邀请,继续留在余杭。前杭州知府薛时雨请章濬前往杭州主持敷文书院(即今万松书院),亦为章濬所拒绝。章濬在余杭担任县学训导,成为地方乡绅的头面人物。
不幸的是,由于章濬与时任余杭知县刘锡彤过从甚密,被卷进了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这起由余杭知县刘锡彤一手制造的冤案在短时间内轰动浙江全省直至全国,杭州知府、浙江按察使、浙江巡抚衙门与刘锡彤官官相卫,将该案做成了惊天大冤案,震动京师,加上案件中又夹杂了左宗棠的楚系和李鸿章的淮系之争,慈禧太后为首的中央势力与太平天国运动后崛起的地方汉族大员势力之争,使得案件变得十分复杂。深陷其中的章濬自然无法自拔。在1877年,经过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会审后,杨乃武和小白菜得以平反,刘锡彤等一干涉案官员被处分,章濬亦因参与了该案被革去训导一职。
仕途的坎坷加剧了章家的衰落,在此后,章濬惨淡经营,终于回收了大约数百亩的义庄田,恢复了祖辈所设立的章氏义庄。一家人虽温饱有余,但比起昔日却是大大不如了。
章濬逝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晚年他以教授子孙为业,生有四子,长子早卒,次子章篯,三子章箴,幼子即为章太炎。
值得一提的是次子章篯。章篯初名章炳森,字椿伯,幼年跟随父亲读书,十岁即通《论语》,太平天国入浙,随祖父和父亲避难,三年后才得以回乡,在此期间勤学不缀。由于家道中落,有人劝说章篯“下海”经商,但旧时读书人皆有一种书生气,认为“士农工商”,四业中为商人为最下品,又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以无论是章篯本人还是其父章濬都没有同意经商的建议,章篯习读五经三年,就能琅琅上口。十六岁时就被补为余杭县学的学生。时任杭州知府谭钟麟就十分欣赏他。章篯虽文名满乡里,在仕途上却十分不如意,他八次赴浙江乡试,前七次都名落孙山,直到第八次才得中,时年已37岁。再三赴京城参加会试,次次榜上无名。好在章篯生性淡泊名利,对科举失意一事不甚以为意。章篯历任县学训导、教谕、署建德、浦江县学事。47岁时出任嘉兴府学训导,负责掌管嘉兴中学校。由于任职期间才德兼备,被上级举荐。眼见清末官场腐败横行的章篯承章氏祖训,拒绝出任“多堕廉节”的“州县吏”,而是回到老家余杭担任余杭教育会会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当时,清政府迫于国内革命的压力,正在推行“新政”,在各省先设立相当于省议会的谘议局。章篯被乡贤推举为浙江谘议局的议员。未几,辛亥革命爆发,浙江光复,他又被推举为临时省议会议员,推病未就。民国元年(1912),为余杭县议会议员。到1914年,县会解散,时年63岁的章篯自此杜门不出,不问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