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探讨:惯性与理性
惯性与理性
--社会纪实专题摄影探讨之十二
作者:占有兵
在惯性中迷失
摄影,进门容易、提升难。想步入金字塔的顶端,难上加难。
快门摁下,图片出来,随意所欲或许就得到一张不错的图片。再往摄影赛中投个稿,又获了奖,以为摄影就这么简单。其实,摄影真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获得一两个奖项并不能证明什么。况且,评委是哪些人,奖项的主办方有什么需求,都是左右奖项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关键是,作为摄影人,你真的知道自己的照片好在哪里吗?
没有自己对影像的理解,没有自己的影像判断标准,拿着几张曾经获奖的照片,告诉他人这就是自己最好的作品,这样的摄影师最可悲。穷其几年甚至一生的精力,只是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然后再用已获得认可的方式,去拍摄更多类似的影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的特点。
重复自己,希望一次又一次被别人认可,在惯性中,好似温水煮青蛙般慢慢死去,却浑然不觉。却从来不去思考,摄影是什么,我为什么摄影,我的摄影给人们带来什么,十年以后或更久,我的影像还能立足吗?
走不出自己
摄影人,很容易被眼前的成功所迷惑,被廉价的赞美所麻醉,并且可能如吸食毒品般上瘾。身边人的称赞,行外人的夸奖,上级的赞许,都会令人陶醉,并且一醉到底。
摄影是什么?摄影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优秀图片的背后,是摄影人的修养和学理。单幅图片,是瞬间性的思考和捕捉,他本身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专题摄影,需要摄影人对表达的对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再用一系列的图片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同时,在系列图片中,还要注意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关系,文字和图片之间的配合等。
作为摄影人,你能被外人认同,是幸运,也是伤害。幸运的是,你的图片找到了和你相似的同类,他们和你有相同的认知水准,他们和你的思考相同。伤害的是,他不能否定现在的你,让你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去思考,去思辨。
摄影人走出自己,需要的是批评,是理智地分析,不需要发泄似的骂街。
梳理自己
影像都是自己的孩子,每一张看着都不错。在自恋中,摄影人无法梳理自己,也说明没有进步。
梳理自己,当然是从梳理拍摄习惯开始。你的拍摄习惯是合理的吗,这种习惯让你感觉到力有所不及的时候吗?你多长时间没有拍摄失误过了?在失误的拍摄中,你有什么新的领悟?你尝试过使用新的摄影语言,使用新的工具、使用新的技术来创作吗?
梳理自己,大量的影像是最重要的资源,必须仔细盘点。你拍摄的影像,是如何存档的?你了解过专业的摄影家是如何保存图片的吗?你拍摄的照片是当天挑选还是隔几天挑选?挑选时把头脑中存贮的现场信息屏闭了吗?你为图片建立说明了吗?你挑选的图片,与你正在进行的专题计划相符吗?你有防止图片损坏的备份措施吗?你离开现场后,查找过资料吗?这些资料对你的认知有帮助吗?你的专题计划修订过吗?
梳理自己,还要梳理心灵。在与被摄对象接触的过程中,你的出现干扰了被摄对象的日常生活吗?你刻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吗?你尊重了他们的习俗吗?你对他们的观看是真诚的吗?你自己的偏见投射给他们了吗?
梳理自己,是自己推倒自己,再重建自己,用学理,与自己较劲。
理性制胜
从事社会纪实专题摄影的人,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研究者,以系统的知识,对特点的人群或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拍摄、采访、记录,并最终用图片或图文书完整地呈现出来。
研究,需要知识,需要时间,需要专家的指导。盲目地拍摄,会形成某一类图像过多,而另外的图像不足,或者只有几个侧面和过程的图像,不能完整地涵盖所有的研究要点。利用田野调查的办法,可以保证不漏掉空间、事件或过程,也能保证人群的覆盖。
忠实于现场观察,不偏不倚。不以制造猎奇为目的,以还原现场、忠实记录为目标,尽可能充分了解被摄对象。
理性,要多过感性。摄影有其自身的特点,运用影像语言,在恰当的时机,记录下来。记录时,要轻、快、稳、准。
如果是拍摄肖像,可以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人,在他们进入自己状态的时刻,果断拍摄。也可以让被摄影者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用环境肖像呈现。
该疯就疯
摄影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成为艺术家,一种是成为学者。那些正在摄影途中前行的人,正在向着其中的一个方向艰难跋涉。
摄影人,不要总是一本正经,不要总是希望被摄对象完全配合你。需要你,放下身段,与被摄对象融为一体,该疯就疯,该哭就别笑。
你打开了自己,才能容得下别人。你打开了自己,别人也才能放开。你顾虑重重,被摄者会比你更警惕。
该疯就疯,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