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水郡治田野考察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堆五城宛然在目
仰韶文化处处可见
汉天水郡治田野考察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图 郭晓鹏 刘云
2021年6月21日至23日,"汉天水郡治田野考察组”到通渭县碧玉镇,对史籍记述的有关汉天水郡治的几条重要线索做了野外实地考察,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克复、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甘肃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郝树声、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陈自仁、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研究员刘刚、甘肃省地质局研究员张海峰、省地质局《甘肃地质史话》主编窦贤、兰州文理学院教授王万鹏及通渭碧玉籍学者郭汉彪、张国藩等16人参加了野外考察。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郡置天水郡,郡治平襄县(今通渭县)。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陇右地震,城郭毁坏,遂于次年移治冀县(今甘谷县),改称汉阳郡(三国后复称天水郡)。西晋太康七年(286年)天水郡由冀移治上邽(今秦州区)。天水郡治设在平襄(今通渭县)近二百年。
但由于魏、晋间战火频仍、资料湮灭,史学家在记录天水郡治时出现了舛误,将以后的天水郡误认为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始设之天水郡,给后世甘肃乃至西北史地研究造成了困扰。但历代史学家在记录“后天水郡治”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地理线索,如《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条注引《秦州地记》“郡前有湖”,《水经注·渭水》“温谷水”条“径平襄县故城南,历三堆南”、同书“上邽”条“五城相接”,《读史方舆纪要》“秦州”条“(天水湖)州南七里”等。郡前湖、三堆、五城等,便是汉天水郡治不可移动的地理地物。虽然清乾隆《甘肃通志》“通渭县”条明确了“汉置平襄县,元鼎三年兼治天水郡治”这一问题,但天水郡治兼平襄县治的具体位置仍然不清。
带着这些问题,野考组对通渭县碧玉镇极有可能存在的汉代遗址“郡前湖”“三堆”“五城”等进行了田野考察。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及上、下店子古城发现有许多仰韶文化中后期夹沙、彩陶碎片及汉代陶、瓦片,当地村民亦有收藏完整的陶罐、绳纹板瓦等,无疑是古人一处延续时久的重要聚居地;李家坪南,三堆遗址基本完整,宛然在目,牛谷河(古温谷水)在这里历三堆折而出境;依次踏察,如李家坪为郡城设地,其前上店子、闭门关、碧玉关、下店子相接,依稀符合《水经注》"故天水郡五城相接"之势;特别是在古城南七里山间的碧玉镇岳岔村,发现锅底状湖盆地形,旁存龙王庙。经地质专家考察,湖相沉积与泄水后遗畄明显,第四纪马兰黄土层发育,具备成湖的天然条件,可断定为古之山间湖泊。这为确定汉天水郡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通渭县碧玉镇古文化浓厚,是汉丝绸之路陇西段中线咽喉要道,也是明清通渭至秦安驿道的重要关隘。东西峡谷天险,南北高山夹峙,碧玉关雄踞其间,犹“泥封函谷”之势。区域内大小河沟水质优良,古代林茂草丰,是天然的设防屯兵、游牧之所。
在23日举行的天水郡治田野考察研讨会上,专家们以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对野外考察的所见所闻、不可移动和可移动遗址遗物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多学科对比印证,形成了一致意见。汉天水郡治野外考察与研究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将继续进行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考察组还认为,碧玉关历史悠久,地质地貌景观多样,开发前景广阔。并建议对李家坪遗址作进一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