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街之11
上海老城厢:北宋时期出现了上海早期的居民聚落和官方机构——上海务。南宋时期形成市镇。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立上海县。明代中叶倭患不断,上海人民建筑起城墙。上海开埠后,城墙成为上海县城步入近代化的障碍,辛亥革命后城墙被拆除。上海襟海带江,元初由海运漕粮兴起的沙船业,促进了上海地区贸易和钱庄的发展。清代出现的会馆公所组织,成为老城厢一大特色。宋末设置镇学,元初改为县学,明清时期创办不少制度完备的书院,龙门、蕊珠、敬业、梅溪4大书院最负盛名。老城厢地区荟萃了众多名胜古迹,如豫园、露香园、也是园、日涉园等私家园林;城隍庙、白云观、沉香阁等寺庙;书隐楼、九间楼等。
乔家路75号晚晴商船大王郁泰丰(1799-1865年)故居
郁泰丰创办森盛沙船号,拥有运输沙船二百余艘,上海人封给他家一个外号'郁半城'。斥巨资建藏书楼,编纂《宜稼堂丛书》6种64本,计229卷。经朝廷批准,与同行合作制机铸银圆,分一两、半两两种规格,开中国钱币史上商铸银币之先河。郁泰丰培养英才不遗余力,请求清政府每科为上海县学增加十名秀才,并在自家宅院后厢房设立私立学堂,聘请当时优秀的教书先生授课讲学。郁家乐善好施,出资经营慈善机构普育清善堂,是现在上海第一福利院的前身。1853年上海爆发了小刀会起义,城南指挥所设在郁家大院前院大厅。小刀会要求郁家提供一定数量的钱款抵充军用。当年清军迅速包围了郁家大院内的小刀会指挥部。事后,郁家被攻城的清军首领认为有通匪之嫌,面临满门抄斩的危机。在万般无奈之下,交付二十万两白银给上海政府,息事宁人。上海的沙船业渐渐走向衰亡。目前,郁家大院残破不堪,四进式的宅院格局不知何时被拆成了三进的院落。
南市乔家路77弄宜稼堂遗址挂牌
郁泰丰(1799-1865年),喜好读书和藏书,并在其老宅建“宜稼堂”,用以收藏历代名著典籍数十万册,为当时上海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他还亲自刊校、编辑《宜稼堂丛书》6种、6本224卷。这套丛书惜已散失,但今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还藏有一套。
乔家路113号梓园王一亭故居
王一亭(1867~1938年)浙江吴兴人,画家。早年曾任商务买办,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为上海商界名人。一生虔信佛教,为近代上海著名居士,曾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委,连任上海居士林副林长、林长,上海佛学书局董事长、并积极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诗画方面的著作传世者甚多。早年学画得徐小仓指点,后与任颐、吴昌硕友善。能画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尤擅佛像。1907 年王一亭以较高价钱买下了郁氏宜稼堂主的祖居及部分花园,园中有棵古梓树,因此更名为梓园,门额园名由画友吴昌硕题书。王一亭与吴昌硕被誉为清末民初画坛“海上双璧”。
乔家路113号王一亭故居(梓园)爱因斯坦曾客居此
王一亭 13岁进上海慎余钱庄当学徒,从小喜好绘画,被画家任伯年收为学徒,以后,与吴昌硕结为知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做经营海运业务的天余号跑街,后升任该号经理。光绪三十一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中国同盟会上海分会机关部的财务科长。光绪三十三年,被聘为日本日清汽船株式会社在沪买办,以后又兼任日本大阪商船会社的买办。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时期,拥护和资助革命,先后出任上海军政府商务总长、华商电气公司董事、中华银行董事、大达轮船公司董事、湖州电灯公司董事长等职。宣统元年至三年,3次连任上海商务总会议董。民国元年(1912年)当选上海总商会协理。民国5年、民国7年2次连任上海总商会会董。民国12年日本大地震,代表上海绅商捐募救济物资赠与日本灾民。民国13年任上海总商会特别会董。民国16年被委任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委员长。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发起组织难民救济会,筹设难民收容所。
乔家路113号王一亭故居(梓园)爱因斯坦曾客居此--寓所正面
“梓园”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进士周金然构筑。几经易主,1907 年清末民初著名画家,慈善家,实业家,上海商团公会副会长王一亭(1867--1938年)以较高价钱买下了郁氏宜稼堂主的祖居及部分花园,园中有棵古梓树,因此更名为梓园, 1922年这里曾接待过访问中国的爱因斯坦夫妇。“梓园”两字由吴昌硕所题。王一亭与吴昌硕被誉为清末民初画坛“海上双璧”。早年他参加中国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参与领导了上海武装起义,一生虔信佛教,于觉园逝世。
乔家路113号梓园寓所背面
王一亭信佛教,担任过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佛学书局董事长,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等职。晚年,潜心作画并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多次东渡日本举办画展,组织梓园书画同门社,与他人共办华洋义赈会、孤儿院、残疾院、中国救济妇孺会、同仁辅元堂、普善山庄等。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发起组织难民救济会,筹设难民收容所。王一亭擅画佛像,观音、和合二仙。行笔迅疾,创作的佛像超尘绝俗,广受好评。
乔家路143号明代将领乔一琦故居前的旗杆石
南市乔家路143号主体结构尤可见依稀,门外有一旗杆石礅,刻戟三枝,意为“连升三级”。其后人迁至上海县西乡(今属上海长宁区)人,居法华镇高封桥。
乔家路143号明代将领乔一琦故居
乔一琦(?—1619)明代武将、书法家。今上海人。万历三十一年武举,四十七年随刘綎出兵攻后金,以游击监朝鲜兵,军败,投滴水崖死。卒后赠都督同知。清乾隆赐谥“忠烈”。行草书运笔劲健,面目清新。其书迹留有《乔将军草书帖》及自写诗十八首等。乔家路与乔姓有关。
南市西药局弄口明代将领乔一琦“最乐堂”遗址 .
故居“最乐堂”至乾隆二年由侄孙乔光烈居住。乔光烈,乾隆丁巳进士,官至湖南巡抚,罢再起,授甘肃布政使,有《最乐堂集》。他为官清廉,做官30多年,仍然两袖清风。光绪四年(1878年)归郭家所有,郭家同情革命,与同盟会革命党人有交往,“最乐堂”与巡道街近在咫尺,因此把“最乐堂”作为起义据点,在起义前把枪支弹药运到“最乐堂”密藏。革命志士与商团人员潜入集合,以小南门钟楼鸣钟为号,一举占领道台衙门。
“最乐堂”历经战乱,累遭厄运。乔将军“最乐堂”现已荡然无存。
南市艾家弄66号(艾家大院)的大木门.
建议到艾家弄66 - 80 号去看看。那里的几幢3-4进的老宅相当值得一看。艾家弄的艾家老宅还是中国第一个私人天主堂的所在地。据说现在只剩下一祭坛了。
南市艾家弄66号艾可久故居侧弄
艾可久 明 字德征,号恒所。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土授太常博土,擢南京御史。不久又以“劾勋员骄纵”有功迁湖南衡州知府。后任山东副使、江西参政、山西布政使、南京太常卿、通政使等职。
南市艾家弄66号的老中式房
艾家弄66 - 80 号以前去过,艾家老宅的私人小教堂也是听说过的,专门去寻找过,因为那里现在是多家居民在居住,不便寻找,只好作罢。
南市乔家路236--244号明代科学家徐光启阁老故居石碑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上海县人,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写成《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科学巨著。徐光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徒,被称为“圣教三柱石”之首。
南市乔家路236-244号明代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徐光启(1562-1633年),一生专心致力于科学的研究和实践,写成《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科学巨著,积极为中国引进西方学术理论,西方的宗教思想和科学文化也因此在中国广为传播。徐光启故居建于明万历年间,共三进,正门面朝俞家弄,现乔家路上的是仅存的最后一进,原为九间,故称“九间楼”。抗战中有两间被毁,现存七间,两层楼房,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宅第。他是一个天主教徒。徐光启诞生于此,现在是马路菜场。1983年11月7日,徐光启逝世350周年时,市文管会在“九间楼”前立了块铭刻“明徐光启故居”字样的石碑。徐光启墓位于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内,原墓地占地20亩,共有10个墓穴,葬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是四个孙子夫妇。
南市老城厢乔家栅
先有路名“乔家栅 ”后有出自乔家栅的点心店“永茂昌”(现乔家栅42号),因点心做得好故口口相传乔家栅。光绪十九年李一江从安徽到沪自制糕团叫卖,1909年在乔家栅路开设永茂昌汤团店,经营以汤团品种多、馅多知名。1935年改名乔家栅。上海沦陷后业务清淡,1939年王汝嘉以1000元购买招牌,在今襄阳南路336号建店,1940年开业,称乔家栅食府。1956年乔家栅路老店迁老西门中华路1460号今址。两店均设工场,生产供应品种50多种。
南市天灯弄77号书隐楼石碑
这里有上海最高的墙,最精美的门楼,最珍贵的砖雕,上海最大最金贵的砖。
南市高墙内的书隐楼
书隐楼位于天灯弄77号。清乾隆进士沈初所建,占地2亩余,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宅共5进,70余间。屋楼额一匾,题“书隐楼”。书隐楼几易主人,最后辗转归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其后裔居住至今。书隐楼是上海老城厢现存的一幢最大的私家藏书楼,是目前保存较好的清代建筑。居住在书隐楼的郭家母女真怕几年前西厢房倒塌的事再来一次。“文革”期间,某食品厂占据了西厢房后,在其边上加盖部分建筑,令房子结构遭到破坏。
南市光启南路232弄徐光启祠堂所在地现无踪迹
走进光启南路232弄里面,走到底后向此地居民打听“徐光启祠”的下落,他们说,他们就是徐光启的后裔,他们的前辈全是天主教徒,而且他们现在的房子原来就是“徐光启祠”的一部分,当然现在已经破旧不堪了,“徐光启祠”原来还供奉着徐光启的塑像和其他文物,但现在全部拆毁了。“徐光启祠”改做民居和厂房,而“徐光启祠”的正门在前面的弄堂里。
南市光启南路250弄徐光启祠堂所在地现无踪迹
明崇祯年间,光启南路250弄建过一座徐光启祠。走到底看到一个不大的院子里有一幢黑瓦平房,这就是昔日的“徐光启祠”。如今已是一家纸品厂的厂房了,里面机器声不绝,不知道这幢古老的建筑还能不能经的起这样的折腾了。
南市巡道街介绍
1731年建造道台衙门,“水仙宫前街”改为巡道街,是上海的行政权力中心。1911年辛亥革命军占领上海道台衙门,巡道衙门宣告撤销,这里成了警察局。
巡道街136号的道教水仙宫遗迹
南市永泰路1号明代七百年银杏(清朝立碑)
进入乔家路,迎面就是向南的永泰街边的古银杏树,主干早年曾遭雷轰击,树干被毁去大半,近树根处有一烧焦的大窟隆,现虽存小半棵,树的周围种植绿草并留有一定的空间,还设栅栏围住保护,树的倾斜主干,则用铁架支撑固定.古树保持着郁郁葱葱茁。树身周围可三人合抱。据史料记载,这棵银杏树是当年种在“宁诲禅寺”庙门口的。1959年,原南市区府曾发文将古树列为历史文物予以保护。现在有些居民将古树视作“神树”,在树旁点燃香烛,焚烧锡铂,跪拜叩首,求神保佑。街道管理部门在树旁发布告,劝阻市民不要相信迷信,损毁古树,应该保护文物。
人民路581号小南门百年钟楼介绍.
南市人民路581号小南门百年警钟楼、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
小南门救火联合会警钟楼,钢筋混凝土结构,1910年6月18日投入使用,10月30日正式完工。塔内警钟纯铜铸成,鸣时声传数里(现仅剩塔楼)。楼顶建有瞭望室,设望警日夜驻守,遇灾鸣钟报警,各方即迅赴施救。1911年3月21日的辛亥革命中上海革命党人组织的全市起义和1927年3月20日中午12时中共组织的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及1927年3月21日王若飞组织的南市区工人总罢工皆以警钟楼鸣钟为起义信号。目前警钟楼暂不对外开放。塔下的“上海救火联合会”大楼由黄少记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