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毛豆姥爷给我打电话说,他们想把老家现在住的房子装修一下。他们现在六十多岁了,想趁尚有精力时把房子装修翻新,以后就不再大动,安安心心养老。不然再过几年,论精力是无论如何都盯不下来一场事无巨细的装修的。给我打电话的目的是,问我有没有比较关键的物品、文件等需要自己收拾妥帖的。姥爷说,你们衣物之类的日常用品,他们可以一起打包收着,但是一些照片与文件,他们也不懂是不是重要。他们怕因为疏忽而弄丢了,就叫我自己来收拾清楚,先拿回北京。其实老家已经没有什么太重要的文件了,但是我心目中最珍视的老物件——我从小到大的照片,无论是和逝去亲人的,还是记录我成长的,还都在老家。我怕毛豆姥姥姥爷因为东西太多而遗漏。这些照片都是没有底板的胶片,如果丢了,我的成长记忆和蕴藏在其中的密码也将无影无踪。白天忙各种各样的事情。到了晚上,姥姥姥爷都睡了,我才蹑手蹑脚去书房打开尘封已久的数个相册盒子,把要拿走的几百张照片分拣出来,一一按年代顺序整理好。我把照片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开,从小到大一张张看到尾,就像放映一场童年与青春的照片流,那一刻,时光倒流了。这个角度是我之前从来没有察觉的,却隐藏了我精神河流的渊源与起家。原来,我之所以是现在的我,奥秘全由这些照片吐露个一干二净。我的成长、经历、心境、育儿观的形成、我决心把毛豆养成什么样的人、对下一代教育的思考,这些考虑,或者说心境,密码竟然藏在这一张张照片流里。长大后一直行色匆匆,为碎银几两奔忙,而能停下来的那一个晚上,是多么别具一格。此时我感受的复杂与唏嘘,已经远非笔墨能形容,夜晚寂静,四周无语,只剩人生半途的沧桑在里面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原生家庭,也是我的育儿观来源。8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一个北方三线城市的普通工薪家庭。在30多年后的现在,“北方”、“三线城市”、“工薪家庭”,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有一种萧条和焦虑的味道在里面了。但是在三十多年前,对于北方小城的孩子而言,却意味着祥和、平静、自由与无比美好的的童年。那个时候,人的生老病死、医疗、育儿、工资等全由一个叫做“集体”的机构来托底,只要勤恳工作,人是没有任何压力的——所有的人都住差不多大小的房子,所有父母都领差不多的工资,在黄昏将至时骑着黑漆漆高大的二八自行车回家,摸摸孩子的头然后去烧饭。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没有贫富差距,大家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到永远。我现在还非常清楚地记得,在夏天的傍晚,我家所在的五层砖瓦小楼的所有邻居都会鱼贯而出,到楼下的葡萄架下乘凉说笑,星光下,老人们一边扇扇子,一边和在大梨树下撅着屁股捉蛐蛐的我们打招呼。我们围在大人身边捉迷藏、挖土坑、打闹。所有的人都没有焦虑,老人们不必担心养老院进不去,那时候都是子女养老,成人们不必担心中年失业与996,脸上充满幸福感。孩子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度是非常敏感的。八十年代的人比较淳朴,孩子很容易形成“世界是友善的,所有人都爱我”的印象,那种置身于集体环境的幸福感受,对一个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它极大地奠定了我心理上的安全感,也让我对世界满怀善意。(当然二十几岁步入社会后,没少因为这种善意被人骗,这是后话了。)为什么说幸福的童年并不是指多有钱,而是“什么都不缺”呢?对于生于八十年代的北方三线城市孩子而言,已经摆脱了七十年代孩子的饥饿与匮乏的记忆,能够吃得饱,甚至吃得好了。我成长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家已经改革开放十多年,大大解放了的生产力给我家餐桌上带来了肉食、蛋类(那时候还没有牛奶,国人的饮奶习惯是从1994年上海光明公司开始供应鲜奶开始的)。虽然和毛豆他们现在没法比,但是至少每天甚至每顿都能有一个肉菜,慈爱的大人也会先让孩子吃,所以我们的成长是不缺营养与蛋白质的。我爷爷生了数个女儿,老年才得一个儿子,就是我爸。而我爸生我那年,国家已经开始计划生育,也就是说,我呱呱坠地之日,就是我爷爷香火梦断之时。
但是爷爷听说生了个女孩儿时只有几秒钟的失望,看到孙女时就立刻爱不释手了,自此直到爷爷逝世,他从未有一丝一点重男轻女的不满。我家的结构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加我一个唯一的独生女,啊,在这些年的生命里我每一次想到都觉得我是多么幸运!虽然我生于极其普通的工薪之家,父母没有在我到大城市后给予任何金钱上的支援,但我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享尽了原生家庭所能有的最和谐美好的氛围与安全感。即使那时候条件不富裕,我妈和我奶奶还是尽可能地把我打扮的漂亮。在那个夜晚时,我翻看童年照片时一边看一边流泪,这就是中国最最普通的家庭里,典型的备受宠爱的孩子的童年。在我的印象里,八十年代还是的确良衣占上风的年代,可是在服装厂上班的我妈会给我选织嫩黄色的线织成小毛衣,戴红色的小贝雷帽,还有微喇的开裆裤
。相比较我现在懒得洗脸就出门的极简作风,我人生fashion的高光时刻绝对出现在有我妈捯饬我的童年。
每一个有仪式感的日子里,爸爸会扛着相机给我拍照。我每一条裤子的裤脚,都有好看的贴布图案,那是我妈从杂志画报上剪下来扣在布上,手作的。我的脚上蹬着双红皮鞋,是爸爸从钱包里拿出微薄的工资,去百货商场买的。我至今还记得那个红色的塑料发卡。再比如我5岁时的照片,蓝裤子和花马甲都是妈妈做的,妈妈总是不忘在裤脚上面贴上两只漂亮的小鹿……前些日子的晚上,我一张一张翻过童年的照片,从出生到小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眼神——那时候的我,每一张照片都眼神明亮、嘴巴微微张开、每一个表情都满溢着笑容飞扬,那时候的每一天都是多么闪亮的日子,幸福是骗不了人的。我的照片,每一张都有头花,真难以想象我妈花了多长时间捯饬我,要知道现在毛豆出门我有时候都懒得给他梳头
除了我家庭的内部小环境,除此以外,在我成长的社会氛围也远没有现在的社会分化之大,乃至带来无穷无尽的焦虑。我有的时候回望八十年代的集体主义,感受是,我当然知道集体主义带来经济低效,但是那简直是八十年代孩子童年的乌托邦,美好的不像话。而且,对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八十年代末期正是儿童文学界群星璀璨的年代。陈伯吹、孙幼军、郑渊洁这些大名鼎鼎的作家,都是在那个文学复兴的年代如日中天的。整个小学,我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不愁找不到书看。这种精神养料,比今天的很多孩子沉迷于刷抖音好多了。(也是按照这个标准,现在好的童书太少,是因为现在童书作家的稿酬非常之低。我每天都收到出版社大量的样书,还是一本能成团的都挑不出来。大多数童书不要说“孩子喜欢”这个金标准了,就连“语句通顺”这一点都很难做到。)毛豆最近有一次问我:“妈妈,你觉得是你童年时候快乐,还是我童年时候快乐?”我想了想,遗憾的告诉他:“我觉得还是我们的童年快乐,因为在我的小时候,使人幸福的要素一个都不缺,比如孩子能自主决定自己的时间如何支配带来的自主效能感,比如一出家门随时随地就有小伙伴可以一起玩,比如我们想去哪里玩可以和家长说一声立刻就走,比如我们那时候没有一个硬性的衡量标准来框住我们。”后面的话毛豆就听不懂了,他只是羡慕的听着,尤其是在我说到“我可以随时随地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他叫起来“我也想和小伙伴随时随地一起玩!”我微笑的看着他。他们这一代的孩子,物质条件太丰富了,唯独遗憾的是幸福这件事其实和物质条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因为,物质带来的幸福感在过了一定阶段后就极大的边际衰减了,但是自主效能感、非重压与剧烈竞争宽松环境、心理上的安全感幸福感,他们这一代是赶不上我们80年代的孩子。总结起来,孩子在童年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的是很多很多钱吗?不是的,是每一项都均衡不缺。我长大后看积极心理学中关于幸福那些章节,说幸福需要健康的身体基础、自我效能感、家庭与社会上和谐的人际支持、自己的工作和兴趣充分相关……在童年到小学的时候,几乎每一项都具备。看到这里你也许要问了:既然你说,幸福的童年是每一项都均衡不缺,那你之前的文章里,又为什么总说父母应该努力奋进,争取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呢,因为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是因为,我童年的幸福之所以成立的逻辑,到了青春期就逐渐的、最后全部崩塌了。我一张一张的照片往后翻,从童年翻到我初中、高中,发现这一点是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我眼里的光渐渐消失了,在我的青春期大部分,照片里是一个身材臃肿、眼神呆滞、再也没有全身心笑起来的女孩子。(原谅我不想放照片了,那是一双被学而思和奥数残害过的眼睛
)
随着年龄见长我逐渐发现,要了解一个人,多看他日常的照片最好。照片看的越多,你就会发现,一个人真实的心态、过得幸福与否,完全可以从细微的表情分辨出来。一张照片或许可以骗人,但是多张无法欺骗。我翻到一张高三的照片,那时候流行互送照片,我们班四个男生合了个影,给每位女生送了一张。四位男生的背景是黑板,黑板上是一道初级微积分数学题。回溯到这张照片之时,我青春期的痛苦迷惘,有了答案。我们这个北方三线城市,那时候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大学。除了考上好大学,一个学生没有任何第二件事可以做。那时候我小,我丝毫不知道人生除了升学还有很多路可以走。我父母没有什么学识,他们也不知道。于是,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成了:督促我考高分,我之前钟爱的课外书,不许再看了。从那时起的照片中,我眼里的光慢慢消失了。没有了足够玩耍的时间,青春期的我开始慢慢发育、变胖,甚至受到男生嘲笑,忙于学习的我日益沉默。我的学业还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我开始越来越“乏”。毛豆的同学家长有很鸡血的,给孩子报了好几个班,有一天和我交流,说“我觉得孩子很乏,学起来没劲儿”。我深刻的知道“乏”是什么感觉,那是一种无意义感,是一个从小自主惯了的、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对被人安排的应试教育从身体到心灵上本能的反感与抗拒。虽然我还是能学得不错,但我越来越讨厌学习。时间先跳回到我长大后吧!成年后,队友第一次开车去我的老家看我父母,路过我高中时的学校时,惊讶的说:“这个学校真豪华!应该是你们市最好的学校了吧。”队友想问什么欲言又止,过了一会他还是问了:“你是这个高中毕业的吗?”他很惊讶:“你们也算是三线经济强市,区县人口全算上得近千万,考进排名第一的高中挺不容易的。一般人都会很自豪的主动说出来。我怕你没考上这个学校,所以还等半天再问。”是的,初中三年的应试教育后,我不负所有人的众望,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进全市最好的高中,但我的痛苦才刚刚开始。我发现我实在没有理科生的脑子。我学不会数学的微积分、也实在无法理解小球从斜坡上滚下来要受几个力。就算好不容易理解了,我也对它究竟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丝毫没兴趣。我渴望了解的那些历史事件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人类心理的微妙之处在哪里,课本上是丝毫不会教的。我总感觉自己像一头蒙着眼睛被迫围着磨盘转的驴,所有人都告诉我“闭着眼睛走就行了”,但是眼前一点光也没有。对于一个从小到大习惯自己安排人生的孩子,这种生活太痛苦了。现在回头想想,幸亏我有充分的童年做安全感铺垫,不然高中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我们学校就有个学生跳楼了。在类似于衡水中学那种可怕的应试模式中,我们只有一条路——高考。考的上好大学,一切好说,考不上,对我这种家境普通的孩子来说,好像人生就全完了。前面说了,我父母也没有什么学识,不知道除了高考人生还能有什么其他选择。我陷入了非常大的自我怀疑中。那时候每一天都很难熬。有一次我物理只考了38分,物理老师没办法,又把关键概念为我复述一遍,我看着物理老师的嘴巴里冒出的全是汉语,但是我真听不懂那是什么意思。后来文理分科,甩开了物理,带给我梦魇的就只有数学了。我的成绩不错,本来可以冲击清华北大的,但最后发挥失常,好在最后还是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代价就是那几年的照片全都呆若木鸡,再也没有笑容。直到很久以后我走上社会才慢慢发现,原来我虽然数学和物理不算好,可是理解任何文字材料都很快很容易啊!原来我理解回波效应、级差地租这种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理论,即使是它属于经济学知识,我懂的也能又快又精准,我也能很快能用它去分析人口流向与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小区房价的关系;上市公司的生意模式我理解起来也很快,如果再叠加上消费群体的心理趋势,我理解起来就更快了。这些我擅长的理解力和知识,让我生活的很好、很宽裕,我这才发现,原来人生不需要会做微积分数学题,也能过得很好啊!直到这时候,我才有种感觉,那头围着磨盘转的驴,慢慢把眼罩拿下来了,原来前方条条大路,都可以通往罗马。高考以后,我的人生再也没用到过高深的数学知识和需要划无数条辅助线的几何知识,我终于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最大的长处,而不是把短板补齐。回想起极其不快乐的高中岁月,我也有一些同学,高中生活过得非常幸福阳光,据我观察,他们的智商应付起功课来都很容易,所以他们才会觉得高中是拼搏、奋进的三年。而像我这种偏某一科的孩子,过得都很辛苦,没有一个人是不自我怀疑的。所以,孩子和孩子之间有极大的差别,没有一种教育能够适用于所有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应该对孩子量身定制的教育,看孩子的天赋与长处在哪里,最大程度的发挥它。今天我经常忍不住想,如果我父母有见识、有财力,是不是他们能做的就不会是仅仅逼我考大学,而是带不同领域的文科书籍鼓励我看,或者能够让我去海外留学,至少告诉我:数学不好没关系,你的理解天赋能让你在很多领域都做得很好,即使高考考不好,以后还有的是机会。你看,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需要父母的见识、视野、格局来引导,而且还需要财力能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兜底。所以,真正好的、为孩子定制的教育,一定一定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奢侈品之一!我大学毕业后有一年回老家,和我爸散步时谈到这件事,我说,如果我当时把高中数学做题的时间用在多阅读一些开阔视野的历史、心理、经济书籍,做我喜欢的事情,是不是现在我能过得更好,因为我发现其实我的学历和高考分数,没有对我的职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引导我走上现在的路的,还是我的兴趣。我爸吃惊的说:“怎么可能,如果你不好好做题,你能考得上名牌大学吗?你能找到稳定的工作吗?”那一瞬间,我知道“量身定做”的教育,对我来说永远是触不到的奢侈品了。匆匆翻一遍所有的照片,我看到了我成长的轨迹,也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家如此“另类”,一直没有太关注毛豆的学习成绩,而一直在关注毛豆的天赋在哪里,在关注毛豆在做什么时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心流。原来我一直在默默准备,如果毛豆某一天说,妈妈,我觉得我不是XXX的料,我只觉得我能把某一件事干得特别好。我就会说:来来来,我给你讲讲,你这个天赋特别适合做某某职业,你要是愿意我可以帮你找相关的书介绍,我要告诉你的是,其实市场就是一个人才集合体,只要你某一方面有近乎偏执的长处,就可以脱颖而出……原来我想明白这一点毫不费力,是因为我的童年和青春期早就明白了。翻遍所有从小到大的照片,终于明白了这些,要是再给大家总结一下的话,就是——1.孩子童年时并不需要多少钱,但是孩子在童年时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度非常敏感,我能想到的给童年的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无条件的爱和关注。对了,对这个时代的孩子来说,自己支配时间、自我放空、自主游戏后面没有一双成人注视的焦虑眼睛,才是真正的奢侈品。2. 而对于到了初高中,孩子要升学与选择道路、面临考验时,父母的眼界、格局、财力去兜底,是给孩子的量身定做的优质教育的关键,这就离不开很俗的“钱”了。当然,一般父母的眼界有了,金钱也就随之而来了。关注咱们的号的娃大多数还小,父母还有充分时间记住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几年奋斗。回头一看,写了快七千字,写的时候也数次流泪,写这篇文章,背后我花的是十几年。这不是一篇热文,也不会有特别吸引眼球的东西,甚至是出自我非常私人的感悟。可是,我想把我的心掏出来给大家看,这就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