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高考文言文翻译浅说(一)
185.高考文言文翻译浅说(一)
作者:gkgushiwen
要做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探究本义
1.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经·豳风·七月》)
句中, “行”既不是行走,也不是行列,而是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甲骨文字形作形象的展示了它的本义。
2. 詹何坐,弟子待,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题。”(《韩非子·解老》)
句中“题”不是标题,题目。《说文解字》中说,题,额也。就是说题的本义是额头。这里是说牛有白色的额头。屈原《楚辞·招魂》中有“雕题黑齿”,雕题,就是少数民族在额头刻画的花纹(纹身)。注意:“题”字中有个页字旁,此字甲骨文作本义是头,所以从头(以头为部首)的字多与头部部位或动作有关。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探求本义一方面要尽量找到最早的字形,另一方面必须有文献的支撑,避免臆测射覆。
二、懂得词类活用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句话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分别有三个老字和三个幼字。先说前三个“老”字,第一“老”意为尊敬,动词。后两个“老”字的意为老人。再说后三个“幼”字,第一个“幼”意为爱护,后两个幼字意为孩子。老和幼全是形容词,在这里都词类活用了,分别是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词类活用作为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语法现象,必须要了解和掌握。
三、辨识通假字
通假字是翻译文言文时遇到的困难之一。它的产生有很深刻的历史渊源。从根本上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典籍被毁,造成巨大的文化损失,重建经典时难免会与原典有所出入。再一个是,当时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口头传授形式,师徒相授,会因方言口音等造成误记。
再加上中国文化传统有很重的“述而不作”色彩,后人仿古,也就沿袭了通假字的传统。通假字的特点是,字音相同或相近,意义迥然有别。如果能从字音出发,识别通假,则句意豁然可通,若胶滞字形,则忸怩难通。清儒能做出那么大的训诂成就,跟精通音理,善破通假有莫大关系。
1.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蚤”难解,通假作“早”,就可以理解了。
2.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庄子·外篇·至乐》)柳树怎么能从胳膊上长出来呢?原来,“柳”通“瘤”,胳膊上长瘤子就通了。
3.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文言文翻译题)句中“锡”是通假字,本字是“赐”。“锡宴”无论如何是解释不通的。(未完待续)
各位看官:原创辛苦,如果对您有用,烦请打个赏,鼓励一下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