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一打开手机APP就看见某SB的广告,借此说说这个行当

每天早上从床上一醒来,打开手机某APP想浏览一下新闻,结果就看见某SB的广告:手上拿着一部手机,叫做某某打车;一双眼睛贼溜贼溜的,跟小混混一样……

本来呢,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也没什么,只是一打手机就看见他,一打开手机就看见他,太烦了,忍不住要喷一番!

一帮长得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本来该去工地上搞建筑、挣劳力钱的,却靠耍嘴皮子营生;一上台亮相,乌央乌央的,穿着长衫,腆着肚子,走起路来慢条斯理的,然后一个一个的自我介绍:“我是某某演员某某某!”、“我是某某演员某某!”……一个练嘴的怎么就成了演员了?你要是唱戏剧的梨园大班,说“我是某某演员”,那是名符其实,可是你这一行本不属于演戏的呀!

这个行当里面的人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荤素段子张口就来,女艺人、老艺术家随便拿起就开涮,自然灾害也拿来调侃,插科打诨更是家常便饭。其实,低俗段子与这个行业的发源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个行当最初就是在茶肆、街边说的(这里没有贬低的意思),针对的受众就是“下里巴人”,你要说正经的、说“阳村白雪”的没人听,他们就爱听点低俗段子。所以,当这些人走上正式舞台之后,这些个毛病还是无法剔除,剔除后就变成大白话了,没人听了。

现在往这个行当里钻的人是越来越多,因为赚钱相对容易,三年下来就出师了,只要脸皮厚,嘴皮子溜,能讨好观众,基本就能出名,然后就可以正大光明地进演艺圈去演戏了。尽管演得都是小角色,但只要能赚钱,来者不拒。

当然,这个行业里面也有优秀的人员,他们受过高等教育,能唱能跳,虽然名气也大,但还是不如那些没有上过高中、全靠挤眉弄眼的人大红大紫!奇怪的是,一些演艺圈的男女明星也喜欢他,也爱好这口,不管段子再污,这与她(他)们在舞台和荧屏上展现出来的衣冠楚楚、卓尔不群的形象截然不符。某位导演说过一句话,“先有垃圾观众,才有垃圾电影”,真是一针见血!

每年春晚都要弄一个这种节目,要么是几个老态龙钟的老头,要么是几个年青人,自说自笑一番后就下台了,不知道他们在笑什么,大白话也好笑吗?其实,这个行业也就在京、津、冀地区有市场,除此之外,无论北上东北还是南下广东,受众都不多。上海人爱喝咖啡,绝不听这个。四川人管这个叫“吹壳子”,只是在茶余饭后才吹的。湖南、广东虽然也有这种曲艺形式,但是就那么几个人,并且,还是以小品走红的。

但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谁管品位高低呢!

好的文艺作品经久不衰,比如姜昆的《虎口遐想》,赵本山的《拜年》、《奥运火炬手》、《白云黑土系列》,范伟饰演的“范得彪”……老一辈艺人都是内外双修,精心创作,作品有含金量,有文艺价值,而不像这些人说大白话、废话,全靠挤眉弄眼讨好观众。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稿。

(0)

相关推荐